APP下载

从个人主义角度分析《到灯塔去》

2023-08-07杨珂珂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

【摘要】作为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思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到灯塔去》是伍尔夫运用意识流进行叙事的作品之一,本文从伍尔夫的个人生活经历、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出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04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13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之一。她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齐名。她的小说《到灯塔去》旨在通过描述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哲学家拉姆齐先生之间的差异,试图为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则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方式。

《到灯塔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口”;第二部分“时间流逝”;第三部分“灯塔”。伍尔夫在小说中描述拉姆齐一家前往灯塔的过程,时间跨度很大,两次旅行间隔超过十年,通过小说人物在两次旅行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展示出这对夫妇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尝试挖掘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书中主要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个夏天,拉姆齐先生带领家人到苏格兰的赫布里底岛度假,通过描述一家人对这次旅行的态度,从侧面突出了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在这次旅行中,拉姆齐先生的小儿子有一个想法,就是去岛上附近的一个灯塔,但由于天气不好,詹姆斯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十年后,为了纪念已故的拉姆齐夫人,拉姆齐先生带着他的孩子们再次访问了赫布里底岛。与十年前不同的是,十年后的这次旅行,在家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一起抵达了灯塔。

小说中,拉姆齐是一个冷漠、死板、严肃的哲学家。他注重事实,过于强调理性和逻辑。因此,他面对事情不会变通,没有自己的个性,代表了男性的理性和客观的外部世界。相比之下,拉姆齐夫人是一位感性的妻子和母亲,她温柔、优雅、慷慨。拉姆齐夫人不仅是情感和人性善良的化身,也是传递情感的纽带,通过拉姆齐夫人,这个家庭中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

二、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以女性对生活的态度为基础,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了新的梳理,主要目的是颠覆和消除传统的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使二者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

(一)女性主义批评

就文学批评而言,首先它试图对女性文学创作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男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寻求一种真正的、和谐的男女关系。根据地区的不同,女性主义批评一般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其中,英美派主要侧重于文学的社会历史分析,他们更倾向于利用现有的理论框架,对女性文学传统和形象进行理性研究。另一方面,法国学派主要从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和雅克·德里达的理论中得到启发。他们关注的是语言学,尤其是“女性写作”的问题。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就有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综合来看,有三个因素特别重要:第一,家庭生活的影响;第二,时代的变迁;第三,Bloomsbury的渗透。

1.家庭生活的影响

弗吉尼亚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既不幸又幸运的。不幸的是,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传统制度思想的影响,她的父亲只肯送两个兄弟去弗吉尼亚州的公立学校学习,并一直帮助他们直到成功进入大学,弗吉尼亚和她的妹妹莎莉却没有上学的权利。但幸运的是,正是因为没有了学校教学制度的束缚,弗吉尼亚的自由天性才得以解放,摆脱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日常约束和精神桎梏,她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下去,这也为她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伍尔夫家庭丰富的物质条件基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她的自学生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没有在学校上学的经历,伍尔夫的父母还是尽量让两位女儿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数学、历史、法语到拉丁文,她们都有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没有局限的广泛涉猎,使得她们的精神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翱翔。另外,伍尔夫的成功也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她经常沉浸在父亲丰富的藏书间里,里面各种各样的书籍让伍尔夫流连忘返,时常在里面学习到废寝忘食。这些因素对她后来思想的形成和惊人文学才华的输出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时代的变化

弗吉尼亞是在一个巨大的动荡时期长大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痕还没有被抚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近在眼前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许多传统信仰逐渐被否定,人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家庭模式中,妇女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许多妇女也成为革命的一分力量,她们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战争取得了成功后,她们惊讶地发现,革命的成果根本不属于她们,这让她们对此感到不满。最终,英国和美国的妇女在1920年获得了选举权。

3.Bloomsbury的影响

严格来说,Bloomsbury是一种文化沙龙。Bloomsbury最初是由于一群有前途的年轻人创建的。在这个沙龙里,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弗吉尼亚和她的妹妹瓦妮莎加入后,她们在这个组织中充分汲取文学营养,并不断描绘着自己未来的文学蓝图。

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性别隔阂。自由清新的氛围鼓励伍尔夫从沉默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打开了她文学创造的闸门,重塑了她的自尊和自信,给了她文学创作的勇气和力量。至此,弗吉尼亚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篇篇文学作品在她的笔尖产生,最终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三、《到灯塔去》中的个人主义

(一)对个人空间的保护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隐私和群体意识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每个人都需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个人;另一个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人们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太多,所以他们的私人空间就会被无限地限制和缩小。一个女人的角色包括女儿、妻子、母亲等等,一旦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些角色的扮演上,她就失去了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也就会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内心的声音。就像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所说,“在沉默中休息,不与人交流,并且将人际关系迷糊化,这样才可以得到休息”,这种独处不管是对当时的伍尔夫来说,还是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来看,似乎都成了每个人的渴望和需求。

在这篇作品中,伍尔夫对每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清晰地呈现出他们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就像一个人梦幻城堡的外墙,代表着一个人的专属世界。同时,它也像一个避难所,当人们受到挫折时,它就会出现给予人们安慰和温暖。因此,一个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外墙和庇护不被破坏,这样一个人的个性才能被保留下来。不管对当时的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来讲,个人空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让身体放松,让大脑沉浸在一片寂静中,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并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进行思考,最终使自己得到提升。

在小说中,私人空间同样被描述成了人们专注于自我的保证,拉姆齐先生的人生证实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杰出的哲学家,他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哲学上。小说中拉姆齐先生的朋友威廉·班克斯认为拉姆齐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妻子的照顾,拉姆齐先生几乎可以完全沉浸在他的哲学思考中。

小说另一个人物莉莉·布里斯科则是通过绘画去探索自我和生命的意义,所以绘画是莉莉自我实现的方式。因此,当她绘画的时候,她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去观察、思考和创作,不受任何的干扰。拉姆齐夫人作为连接这个家庭和朋友的纽带,她似乎很喜欢社交,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在外人看来她无时无刻地处于人际交往中。但是拉姆齐对独处也有着强烈的渴望,就像她渴望照顾他人一样。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可以真正探索自己内心,听取内心的声音。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自己更独特的个性,并使得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自我的实现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追求实现自我和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现的。虽然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事情值得人们全神贯注,并愿意倾尽一生的精力。这一部分是人们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在这部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对自我的渴望被弗吉尼亚·伍尔夫巧妙地描绘了出来。

拉姆齐先生在小说中扮演了多个角色,他是别墅的主人,拉姆齐夫人的丈夫,八个孩子的父亲,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专注的哲学家,并将哲学思考视作他人生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在小说一开始听到儿子詹姆斯和妻子讨论能否到灯塔探险的对话时,他并没有像许多父亲一样给予儿子希望和鼓励,而是仍然扮演一个只寻求真题的哲学家的角色。他是一个父亲,但他并不把这个作为他生活的优先角色。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沉浸在哲学的思考中,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他认真又耐心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哲学思考,使拉姆齐先生成为这个社会中与众不同的人。所以,哲学对于拉姆齐来说,就是他愿意用一生追求的东西,并在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

莉莉·布里斯科的内心表达在于绘画,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个怪人,但是她对于绘画非常认真。她所绘画的东西是她看到的世界,而不是公众所看到的东西,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判断。

绘画对于莉莉来说,不是休闲活动,而是她内心声音的一种表达。通过绘画,她可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洞察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莉莉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正是绘画使莉莉成了社会中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莉莉是女性角色中的一种颠覆性力量。她用色彩和线条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描绘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作为拉姆齐夫妇的朋友,她和他们一起生活,试图为他们画一幅完美的画,但她发现这非常困难。因为她知道,艺术起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理性和情感高度结合的产物。

拉姆齐夫人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在很多人眼里她的生活非常轻松。然而,她的角色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家庭主妇,她所做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妻子,她成功地处理一切会影响到丈夫事业的琐事,这样拉姆齐先生可以专注于他的自我实现,并且使得家庭有稳定的收入。作为一个母亲,她用耐心和爱照顾每一个孩子,在詹姆斯眼里,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發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他认为母亲比父亲好十倍。作为一个体贴的女主人,她照顾到每一个客人,让每位客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而作为社会上的一个普通人,她也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关心像灯塔看守男孩那样的穷人,给予他们爱和帮助。在这些角色扮演中,拉姆齐夫人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艰辛,相反的是她在这些角色中实现了自我。

通过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可以表现在追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价值独特的实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精神品格可以得到升华。在独处中和自己对话,让自己更加强大,反过来,自我强大后又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服务。

四、总结

纵观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特别是《到灯塔去》,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对女性主义新的定义。伍尔夫认为,人性的最佳状态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因此,她用意识流的手法来探索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情感。

《到灯塔去》因其出色的写作技巧和展现的人生价值观被认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伍尔夫的个人成长经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以及对三个主要人物的解读,有助于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理解,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到灯塔去》值得被进一步挖掘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uerin,W.L.et.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Martha,C,Nussbaum.The Window:Knowledge of Other Minds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J].New Literary History,1995,(26):731-753.

[3]Maria Dibattista Virginias Major Novels:The Fables of Anon[M].Yale University,1980:99.

[4]Snait,Anna,M.Witwort.Locating Woolf:The Politics of Space and Plac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7.

[5]Woolf,Virginia.To the Lighthouse[M].London: Words 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4.

[6]Yang,Yang.The Complementary Coexistence of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ity:A Thematic Study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D].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3:1,9,15.

[7]高奮,鲁彦.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5):40.

[8]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9]李森.评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J].外国文学评论,2000,(1):62-68.

[10]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潘建,沈少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及文学创作[J].湖南大学学报,2008,22(2):96-102.

[12]王苹.《到灯塔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1):69-74.

[13]杨跃华.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30-35.

作者简介:

杨珂珂,女,山东济宁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