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江卖鱼图》:隐逸文人的世俗生活

2023-08-03杨惠中

美与时代·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世俗化文人画

摘  要:《雪江卖鱼图》是南宋画家李东所画的扇面小景,也是较有代表性的“卖鱼图”题材绘画。“卖鱼图”作为渔隐题材中的一类,寄托着文人归隐的精神追求。本文试通过分析《雪江卖鱼图》的画面内容与“卖鱼”意象,探究图中蕴含的文人精神、院体风格和世俗趣味,并进一步分析“卖鱼图”在宋明的图式发展。

关键词:雪江卖鱼图;卖鱼图;隐逸文人;文人画;世俗化

一、李东与《雪江卖鱼图》

《雪江卖鱼图》是南宋画家李东所画的扇面山水小品(如图1),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李东为南宋理宗时期的风俗画家,生卒年不详。《画继补遗》《图绘宝鉴》记录其“理宗时常于御街鬻其所画《村田乐》《尝醋图》之类,不足以供清玩,仅可娱俗眼耳。”[1]17《雪江卖鱼图》也是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雪景山水作品。画面上半部分以留白营造出苍茫的山林,下半部分画屋舍渔舟溪桥江岸。画面中心是卖鱼的场景:舟蓬覆雪,渔人停桨身披蓑衣立在船头,手提一尾鱼向前倾递,屋主人弯腰伸手,从栏杆后探身欲接。画面寥寥几笔,定格在买卖的关键一幕。虽然作品用笔简略,没有细节神态刻画,但是双方买卖鱼的动作非常自然,仿佛是画家从窗外看雪景时,正巧瞥到这一场景的发生。画作传达出一种隐居生活的闲散与随性。江水穿过小桥,一人身形弯曲,挑担而过,似风雪归家的仆役,也可能是卖鱼沽酒的小贩。挑担者与隐士渔人的动作相呼应,又与通向画面外的江岸和画面中心联系起来,似乎暗示了渔人卖鱼后的去路。画面上下一疏一密,场景远近一静一动,远山近水一虚一实,形式与内容皆有对比,营造出无限的空间。

从画面元素来看,隐士、渔翁、雪庐、枯木、江岸、远山,皆为文人画的意象。画家在用笔与画面安排上,也颇有文人意境。李东是卖画为生的民间画家,其作品多围绕民俗风情。李东在都城临安的御街售卖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后世文人眼中只算“俗”作,难登大雅之堂。《雪江卖鱼图》作为李东仅有的存世作品,应当也属于售卖的商品画。但这幅画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又不同于一般的风俗绘画,使人不禁疑惑这位民间画家为何要绘制这一带有文人意趣的渔隐题材绘画作品?《雪江卖鱼图》是否受到了当时文人画、院体画以及世俗画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雪江卖鱼图》的文人性

(一) 院体风格与文人画意

《雪江卖鱼图》紧扣“雪景”与“卖鱼”,传递出两种不同的意境。画面上半部分雪山磅礴,块面状的山体前后遮疊,尖耸的山峰渐隐于远方,渐渐过渡的留白表现出雪雾盈山,传达出冬季的静谧与空旷。观察山体形状,可以看出李东受到马夏一派的影响。对比马远的《梅溪放艇图》(如图2),山形都似斧劈而成,摒弃了对细节的写实刻画,均是用角形与线条概括山形边缘,形状奇诡鲜明。李东以马远此法画山,不同于北宋画院的写实派,更体现了江南山水雪景的意境悠远,有着接近文人意气的书写感。

《雪江卖鱼图》对院体风格的打破和文人性的表达着重体现在画面下方。作为视觉中心的卖鱼场景,场景中人物、树木和房屋的刻画却都十分简练。作者用寥寥几笔表现出身披蓑衣前倾递鱼的渔人,用几何形表现积雪的船篷,对隐士的刻画则更简单,仅刻画了隐士从栏杆后探身伸手的上半身。人物不刻画神态细节,服饰肢体只用单线条概括,周围的枯树也不过是点线勾画。然而,江雪寒林之中,屋中隐士与舟上渔人买卖交易的瞬间却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如图3所示。而《梅溪放艇图》中,文人独立船头,临江仰望。渔人坐于船尾,躬身弄桨。虽使人一眼可知人物的身份,但也因此有些流于程式。相比之下,《雪江卖鱼图》中人物的刻画正体现出南宋文人画所追求的“传神”之法。邓椿认为绘画若能“曲尽其态”,只有一种方法,即“传神而已矣”。这也正是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2]69

(二)文人诗话中的“卖鱼”意象

“卖鱼”这一意象常在宋代的诗文中出现,象征着文人向往的渔隐生活。汪元量在城郊见卖鱼船,顿生诗意,留下一句:“眼前境逆无诗兴,忽有小舟来卖鱼。”[3]224陆游也多次在诗中写过卖鱼的意象,如“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4]10以及“红树青林带莫烟,并桥常有卖鱼船。樊川诗句营丘画,尽在先生拄杖边”[5]224,在向往隐居的文人眼中,山林溪桥,卖鱼沽酒,是杜牧诗情以及李成画意中的生活。此外,卖鱼者也和文人塑造的渔父形象一样,具有尘世中人难得的独立品格。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曾记述新开湖中摇艇渔人为找还卖鱼多得的钱去而复返的事情,称其是“江湖间人不近市尘者”。作者由此联想到所谓的“贵人君子”,认为“其所守未必能尽附新开湖渔人也”[6]37。诗文与画中的卖鱼者,身穿蓑衣头戴笠帽,一人一舟游于山水间,或经过江边人家卖一二鲤鱼,或继续前行,或沽酒还家。其中的逍遥逸趣正是文人所向往的,也是卖鱼图最核心的文人意涵。

三、《雪江卖鱼图》中的世俗性

(一)隐士的世俗生活

渔隐题材绘画常以渔人的生活场景或形象来暗示文人对隐逸的追求。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如图4)就描绘渔家起网收网的捕鱼生活。画中的渔人既隐于世外,又享有世俗乐趣。画家以旁观者的视角作画,虽然是描绘渔夫,但表达的是自己对隐居山林的向往。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如图5),其描绘在山野江畔上隐居的文人正在雪庐会友。窗外一叶渔舟悠悠而来,仿佛即将路过窗下,舟上有鲜鱼正等待售卖。《雪堂客话图》比《渔村小雪图》更近一步,画家将自身的映射和渔人一同放入画中,二者互相呼应,象征了他们相似的隐逸生活,但渔人与隐士尚没有直接的交集。

渔人与隐士的交集和互动出现在“卖鱼图”当中。相比于其他渔隐题材绘画,《雪江卖鱼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卖鱼”这一世俗活动的刻画。《雪江卖鱼图》直接描绘了文人与渔人的交易瞬间,将双方的生活放在同一画面中。隐士与渔人的联系更进了一步。在这一瞬间,文人隐士和划船路过的渔人并无分别。文人需要买鱼来饱腹,渔人需要卖鱼养家糊口,大家都是世俗凡人。买卖交易本身,就是最具生活气息的世俗活动。渔人和隐士在“卖鱼”的过程中有了互动。在一买一卖中,渔人进入了文人建构的桃花源般的隐逸世界,而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也展露出自己现实生活的一隅。而这种对隐逸生活中世俗场景的坦诚描绘,更符合文人“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思想,也更接近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隐逸。

(二)“卖鱼”图式的世俗性

自庄周和屈原塑造出清醒豁达独立世俗的渔父形象之后,“渔人”就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常出现在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中。唐代李延寿《渔父》中描写渔人“神韵萧洒,垂纶长啸,”自称“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是一位“有道者也”[7]1069。而《雪江卖鱼图》中,“卖鱼”这一交易活动使“渔人”成为真正的现实中的渔人形象。其在衬托文人隐居追求的同时,也作为画面的另一个主体,展现卖鱼的日常生活。从这一角度看,“卖鱼图”何尝不是对现实的描绘?

宋代诗文中多有对卖鱼者的描写,也表达了文人对他们简单质朴无忧无虑生活的赞赏与羡慕。如蒲寿宬写道“昨日卖鱼到城郭,暑气千门正炮烙,买酒归来风露凉,始信人间渔父乐。”[8]56陆游《渔浦》中描写了渔人昂扬的神态与随性的生活:“渔翁持鱼抠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我欲从之逝已远,菱歌一曲暮江寒。”[9]113这些正是《雪江卖鱼图》中摇舟售卖的渔人写照。此外,宋代坊市中也出现了专门的鱼虾买卖场所。李流谦描绘了“晚来小艇冲烟出,江上有人争卖鱼”[9]113的晚间鱼市,与陆游在古渡头所见的“烟中卖鱼市,月下采莲舟”[10]2836场景相似。马致远《双调 寿阳曲 远浦归帆》中描述:“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11]26可见当时的鱼贩会在傍晚聚集到桥边江畔,形成鱼市,竞价卖鱼。这颇有烟火气。除了鱼市,也有“滨江之民,担负重鲜,止于村落博卖,未尝经涉城市”[12]6387。陆游晚饭后漫步溪边,正能看到“市步空舩迎荻去,湖隄轻担卖鱼归。”[10]3626也许卖鱼图画面右下角挑担的行人,正是挑担售卖的鱼贩。在文人眼中,这种隐于山水,沿江卖鱼的生活是充满歌声与诗意的。卖鱼场景代表了一种安享世俗的温馨与安稳。《雪江卖鱼图》在雪山枯木临江屋舍中,简笔勾勒出渔人与隐士的交易,朴实可爱,传达出了世俗生活中的平淡与诗意。这也正是它与平民风俗绘画的相通之处。

四、“卖鱼图”图式

在宋代艺术市场和后世的发展

宋代艺术繁荣,艺术市场随之兴盛。上至宫廷画院,下至平民百姓,不同群体都参与其中,这也使院体画、文人画和风俗画相互学习交融。南宋帝王爱好艺术且多有绘画天赋。宋高宗“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昏雨难状之景”[1]1。宫廷、画院、群臣也多受此影响。宋高宗叔父赵士遵善画山水,创制小景山水,“其笔超俗”,深受市场欢迎,世人竞相效仿[13]91。宫廷画院也重视风俗类绘画,南宋朱光普,“随驾南渡,补入画院。学左建画村田乐、及农家迎妇、击壤等图,流传于世。”[1]12在宫廷、画院、文人、百姓的绘画流通中,艺术形式与审美渐趋一致。《梦梁录》记载南宋市面上销售的“陈家画团扇”“细画绢扇”“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等,都是民间画家与流行的文人题材以及团扇绘画融合的体现。《雪江卖鱼图》正属于满足南宋艺术市场多种需求的画作。李东在临安御街卖画,所卖多为“村田乐”“尝醋图”。由此可见上层阶級对风俗画的喜好与需求。相比“村田乐”“渔村图”等平民生活图像,“卖鱼图”的主题带有文人的隐逸之趣,意境更为高雅。而与院体山水与工笔花鸟相比,“卖鱼图”画面又带有故事性且接近百姓日常生活,更具世俗趣味,生动易懂。《雪江卖鱼图》兼具院体风格、文人意象与世俗意趣,可以兼顾三种群体的艺术需求,体现出南宋艺术市场不同画类不同阶级审美的趋同。以“卖鱼”为题材的绘画也在宋代以后流传下来,成为渔隐绘画的一支,衍生出更多的图式与作品。

较早的“卖鱼”图像出现在传为北宋范宽所作的《雪山楼阁图》中,画面一角描绘了“卖鱼”的场景:仆役打扮的买者冒雪撑伞而来,递出一串铜钱,船上的渔人递出一条鲜鱼(如图6)。此处的“卖鱼”呼应的是画面上方文人隐居之所,隐约表现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李东聚焦并放大这一瞬间,将“卖鱼”作为独立的主题。虽然无法断言他是这一母题创作的先导,但后世确实多有与《雪江卖鱼图》相似的作品。图7、图8中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雪桥买鱼图》也描绘了同样的题材。但此幅画是从隐士一方的位置观看,更突出“买鱼”的动作,仿佛文人专从屋中冒雪来到桥头,赶上路过的渔父问价买鱼。相对于《雪江卖鱼图》中更加自然仿佛偶然发生的买卖,《雪桥买鱼图》将文人与渔人的交易放到画面前方,表现的是文士主动“买”的行为,更加坦诚质朴地展现出隐士的世俗生活。

而到明代,“卖鱼图”虽然沿用了宋代的构图与元素,但无论是朱邦的《江雪卖鱼图》,还是石泉的《买鱼图轴》,都不复有宋画中含蓄自然的隐逸之趣(如图9、图10)。朱邦的卖鱼场景中出现了六个人物,除了买鱼的隐士,画家对渔父一家的刻画也生动细致,画中人物神情各异,但这也削弱了渔隐题材本身的清幽与诗意。抱臂俯于栏杆上的隐士仿佛在百无聊赖地等待渔父称重估价,隐士与一旁探头旁观的闲人没什么不同。文人确实是隐入山林村田之中,但画面对世俗生活的过多描绘淡化了文人隐逸生活的逍遥和怡然。石泉的买鱼图并未添加不必要的人物,几乎套用了李东画作的景物布局:窗边俯身探手的隐士、递鱼的渔父和桥上顶风归家的仆役。然而在画面的疏密安排上,石泉的画作却不及李东画作,李东的作品更为自然清新。隐士与渔人相隔太远,仆役距二者又太近,三者近乎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仿佛每个角色站定位置,同台演绎一出雪中买鱼卖鱼的剧目。虽然观者一目了然,但画作也失去了生活中偶然发生买鱼事件的平淡天真之感。

五、小结

“卖鱼图”题材作为渔隐绘画中的一类,至南宋已经出现了独立的作品。民间画家李东《雪江卖鱼图》作为其中较早的代表作,兼具文人风格与世俗意趣,同时展现出“卖鱼图”这一题材涵盖的文人隐逸精神和世俗生活。这也反映出宋代艺术风尚的趋势,以及市场对此类绘画作品的需求。“卖鱼图”除了在宋代《雪山楼阁图》《雪江卖鱼图》和《雪桥买鱼图》中有所体现,在明代也有所延续,已然成为渔隐绘画中的常用主题。明代山水画的创作十分繁荣,“卖鱼图”图式也随之深入发展并渐有世俗化的趋势,但是其再无宋人所展现出的于寒山江雪之中和苍茫天地之间天人合一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庄肃作.中国美术论著丛刊 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于安澜,编.画继[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汪元量.胡才甫,校注.汪元量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陆游.放翁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陆游.疾风,选注.陆放翁诗词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58.

[6]蔡絛,曾敏行.李梦生,朱杰人,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铁围山丛谈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李延寿.陈苏镇,等标点.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蒲寿宬. 心泉学诗稿[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9]陆游.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0]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李世前,李朝辉.元曲三百首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12]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 11 食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夏文彦.绘图宝鉴卷四[M]//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杨惠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实习编辑:时铮

猜你喜欢

世俗化文人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当代画家 胡石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