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深处的神秘侗族

2023-08-02沈海滨

中国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歌侗寨芦笙

沈海滨

黔东南地区素以多民族聚居著称,在这里居住着中国56个民族中“最善唱歌”的民族——侗族。侗族,是古代“百越”中“骆越”的后裔,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居于贵州、湖南、云南交界的大山深处。千峰万壑,历史悠长,造就了一方丰饶独特的侗族文化。

古老的侗寨

侗寨即侗族村落,大多就其地形,依山傍水,整体布局大致分为平坝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几种。 一般侗寨由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吊脚楼、井亭、晾天架、萨殿组成。贵州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聚集区,是侗族文化荟萃的地方,留下了很多侗族文化瑰宝。

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侗寨有很多,其中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大山之间起伏的翠绿葱茏,掩映着几百幢杆栏式民居。多数都已逾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民居均为一色的青瓦木楼,古朴自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堂安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乡,居住着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住户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等处,每个角落,都蕴藏着饱含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见其历史悠久。这里有着极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风情研究价值,侗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小黄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小黄侗寨是小黄、高黄、新黔三个行政村的统称,小黄四周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整个村寨都保持了比较原始的风貌,许多古老的习俗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演唱大歌便是其中之一。三宝侗寨位于榕江县,是历史留下的馈赠,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侗寨。江边的榕树、奇特的钟鼓楼、天籁的侗族大歌,以及他们华美的服饰、激情的舞蹈,都是摄影爱好者们最好的素材。

走进肇兴侗寨,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后,这里依旧保留着特有的原始风貌。首先飘入耳中的便是那传唱千年依然动听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以合唱为主的歌唱形式,它以曲式复杂、声部组合多变而著称。虽然侗族文化历经风雨,但是侗族大歌仍旧一枝独秀地保留下来了。

要进侗寨,必是要走过一座桥,这也是侗族村寨设计的精妙之处。这桥像是建在河上的长廊,在桥头、桥中央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遮风挡雨,这种桥就叫“风雨桥”。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十分壮观。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别具一格;桥廊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有的还备有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自饮。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侗寨高低错落的吊脚楼零星分散,楼间是一块块水田、池塘、竹林、菜地。不时有一群白鹅凫水而过,一两声鸣叫更显出寨子的宁静安详。在寨子里信步走走,会发现好多历史的印迹,仿佛时光又回到了百十年前。比如河边洗衣的侗族大婶,还在用木制的棒槌捶打衣裳,还有每户人家的石磨、纺车、织布机,慢悠悠、吱吱响的竹筒水車,以及村中女子高高盘在头顶的发髻,都会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在侗寨,除了心灵能享受片刻宁静外,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色彩都是那么素雅、清淡。屋瓦是黑色的,门窗是木质的本色,人们穿着青黑色的衣服,年轻的姑娘也不过是身着天蓝色衣服,唯一鲜艳的,便是姑娘们头上插的那朵红绒花。

侗族人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人还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绲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而梳盘发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阵阵旋律优美的歌声,从寨子中央的广场传来。侗寨规模一般都不大,大多是一、二百户人家,但每个寨子中都建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一边是高高的鼓楼,一边是宽宽的戏台,凡是村里有重大活动,全寨人都会在这里聚集,这里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相识的场所。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清晨,一团团水汽从河面飘起,把寨子托在半空的云雾中,使人不禁羡慕:居住在这里像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鼓楼也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造型有四角、六角和八角形,一般是五到十三层的密檐,更像一座高耸的塔。鼓楼完全由木架搭建,不用一根铁钉,显示出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侗族工匠杨似玉出生于建筑世家,他介绍说,侗族的建筑无论多复杂都没有图纸,全凭师傅的一根竹竿,一把木条来把握。“搞建筑没有图纸,把一根竹竿剖成两片,一座鼓楼所有的图纸都画在上面。每一个木枋,每一个洞眼都记在竹竿上,在上面写只有木匠懂的字,别人是不认得的。”杨似玉说。 侗族鼓楼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从江隔壁的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聚居在黔东南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等县山区者,大都建造“干栏式”楼房。这种房屋,多为两层或三层,两间或三间。楼下一侧,隔成栏圈,关养牲畜,另一侧堆放柴草杂物,或安置“米碓”。由侧边“偏厦”架梯而上。楼前半部为廊,宽约丈许,敞明光亮,为一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所,窗前檐下,悬一横杆,晾晒衣物。从江县“九洞”一带,还在竿上垂着十笼八笼“媒鸟”,别有风趣,捕雀风味浓郁。后半部为室,室中“火塘”,置一铁质“撑架”,终年烟火不息,顶上吊一方平面木格,阔宽约3尺,侗语称之为“昂”,汉语叫做“火炕”,专供烘烤谷物。这里既是取暖、炊薪、用餐的地方,又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能歌善舞的侗族

侗族是个特别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极为丰富。侗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主要有歌、耶词、垒词、款词、传说故事、神话、笑话、谚语、儿歌等,主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和念诵,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是侗族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侗族人常说,“饭养身子歌养心”,侗歌是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侗歌源于生活,思维敏捷的侗族歌师们从侗民间口语和生活中精心提炼、选词、选喻、修饰和推敲,编成了侗歌。侗歌唱起来顺口押韵,又传情达意,通过侗人甜美的嗓音,听起来令人如醉如痴,早在一千多年前,史籍上就有侗族能歌善舞的记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侗歌成了侗乡人民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纽带。

侗歌的种类较多,有简短数行的抒情小歌,也有长达数百行乃至上千行的长篇叙事大歌。有合唱歌曲、伴奏歌曲和独唱歌曲,有涉及人类及万物起源的图腾之歌,有叙述祖先历史的祖宗之歌,有祭祀活动采用的祭祀歌,还有表示各种礼仪的拦路歌、赞颂歌、送别歌、酒歌、敬茶歌以及情歌、新民歌等。

侗族大歌,就是大型的歌会。内容上主要是一些长篇的情歌、叙事歌以及劝人为善的说理歌等。曲调上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在集体合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善的民间合唱形式之一。

侗族大歌在從江侗民族中有坚实的根基,悠久的历史渊源。历代众多的歌师传授并形成多种风格,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调,按其声调和演唱不尽相同而又形成多个派系,组成从江特有的侗歌一簇。最为明显的即有小黄侗族大歌、朝利侗族大歌、庆云侗族大歌、西山侗族大歌等,风格不同的侗族大歌派系构成从江多彩多姿的侗歌大舞台。

自2003年11月28日,从江县举办了首届侗族大歌节后,当地政府就决定从当年起,每年11月28日都举办侗族大歌节。从此侗族大歌节成了全县最隆重的节日。

6月10日,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来自黔东南州各县市的歌手与现场游客约万人合唱侗族大歌等歌曲,展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侗族大歌节不仅演唱侗族大歌,一切形式的民族民间艺术都可登台展示,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侗族大歌节的连续举办,使民间艺术得到充分挖掘,在都柳江畔,在月亮山上,到处飘荡着幸福的歌声。

侗族芦笙舞

侗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和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多耶和芦笙舞最有名。

多耶,又称踩歌堂,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歌舞活动,表演者手拉手或手搭肩围成一圈,随歌声节奏踏步徐行,身体也随脚步的起落而摆动,有人领唱,众人只重复歌词末尾三个音节,或只唱“耶哈耶”“ 呀罗耶”等衬词。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

芦笙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三种,表演时边吹芦笙边跳舞,动作多是形象地刻画一些动物动作,也有一些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动作。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

腊洞是侗族聚居的传统村落,民歌民调源远流长,这里流传着数种地道的腊洞民歌“土特产”,腊洞也因此被誉为“古今民歌民调艺苑中之天籁山乡”。腊洞民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启蒙民歌”中最主要的歌种之一。

腊洞民歌有人形容它如小桥流水,有人誉其为天籁之音,其旋律优美,曲调悠扬,唱腔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侗族南部方言区侗歌的轻唱慢和,优美抒情,含蓄缠绵的风格,也有侗族北部方言区豪放抒怀,悠扬婉转,高亢激昂的韵味。腊洞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腊洞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真实反映。人们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一般是演唱者只歌不舞,触景生情,歌随心发,即兴创作,有什么心境就有什么调,有什么事物就有什么歌;无论在生活中遇到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在他们口中都会自然吟唱出或凄凉婉转或高亢欢快的调子。腊洞人世代唱歌,人人爱歌,生活中处处有歌,人们犁田挖地唱歌,砍柴割草唱歌,走亲访友唱歌,朋友相聚唱歌,教育晚辈唱歌;逢婚姻嫁娶喜事吉日则从堂屋唱到大街,从寨头唱到寨尾;若谈情说爱花园玩山更是从村里唱到村外,从天黑唱到天亮。

腊洞人是以歌传情的民族,都说腊洞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联姻”,此话一点不假。腊洞男女青年从认识到完婚,都在山歌和花山上进行,有人戏称为“山歌婚姻”。素昧平生的男女青年,他们以山歌结识,用山歌缔爱,靠山歌连理。如果只从婚恋这一过程来看,从男女相识到恋爱结婚生子,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歌。但所唱的歌有所不同,以结婚为临界点,之前从相识到恋爱主要唱的是山歌即情歌,之后从结婚到生子等喜事主要唱的是茶歌,所以山歌也称情歌、玩山歌,茶歌也称好事歌、酒歌。在腊洞,男女青年的交往活动、谈情说爱习俗,与侗族北部方言区的“玩山晾月”相同。

腊洞民歌的曲调是腊洞地区自产的品种,是地道的腊洞“土特产”,在腊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生发土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谣等。这里节庆节日繁多,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每个节日各有亮点,都体现出侗族的底蕴及浓厚的民族气息,是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伴着木頭的咯吱声,推开吊脚楼的木窗,聆听远处传来的歌声,看云卷云舒的自在……黔东南,这个被叠叠山峦、郁郁植被和雷云山包围着的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着苗族、侗族、汉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来到这里,定能满足你对旅行的所有期许。

猜你喜欢

大歌侗寨芦笙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岜沙芦笙节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你好,芦笙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寨里的斗牛舞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