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3-07-30杨成洋范雪徐明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脱氢酶丙种球蛋白性反应

杨成洋 范雪 徐明国

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 515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自限性血管炎,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首次描述日本儿童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并命名[1]。KD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偏爱既往健康的幼儿和儿童,80%的病例发生在6个月~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2~3岁[2],但小于6个月龄的婴儿和青少年也可能会出现KD。KD的发病率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6倍。20%~25%未经治疗的KD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病变,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和死亡[3-4]。

病理生理学

KD是一种广泛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目前,对K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是遗传易感性和感染触发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有文献报道,KD与感染性疾病或未知的呼吸道病毒普遍存在关系[5-6]。最初的炎性反应是由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壁,由于T细胞的异常激活并释放出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这些炎症细胞因子不仅作用于血管造成直接损伤,也作用于免疫细胞使其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形成瀑布式免疫反应;随后炎症可进展到血管壁的更深层,损害血管壁的完整性,从而形成扩张或动脉瘤。

临床表现与诊断

KD的诊断标准:符合发热5 d以上和≥4项主要临床特征可确诊[7]。若发热≥5 d,具备2或3条主要临床特征或婴儿发热≥7 d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者,需要考虑疑似不完全KD;如果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达到标准,则可确诊为不完全KD。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KD(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t Kawasaki disease,IVIGRKD)诊断标准[8]:在发病10 d内,患者接受首剂2 g/kg免疫丙种球蛋白(无论是一次还是分次输注)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结束后48 h仍持续发热(体温≥38 ℃),或退热后2~7 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伴随5项主要临床表现至少1项。临床上10%~15% KD患儿存在首剂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9-10]。

IVIGRKD的机制与高危因素

KD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不敏感,目前普遍认可的是由于IVIG的剂量不足,代谢亢进,中性粒细胞过多且活性过强,细胞因子显著增强,效应细胞的Fc段未成熟或血管内皮细胞未成熟,导致不能充分发挥IVIG的作用[11]。

目前,关于IVIGRKD高危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3个方面。

⑴流行病学方面。目前,普遍认为IVIGRKD在年龄、性别上与IVIG敏感型K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吴洁[12]及Uehara等[13]的研究显示,IVIG无反应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但由于KD的发病率男性本来就高于女性,故而不除外IVIGRKD在性别上的差异与此有关。向龙和陈聪[14]的研究表明,年龄大于5岁是IVIGRK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年长儿童在发热及确诊时间上较低龄儿童更长,延误了治疗时机从而导致IVIGRKD,也与基层儿科医生对大龄儿童KD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Tang等[15]研究认为,年龄<6个月也可能是IVIGRKD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同一指标在中国不同地区KD患儿中的预测灵敏度差异较大,而且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人群以及诊治时间也会对结果有影响,因而该项指标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⑵临床特征方面。Uehara等[13]、Kobayashi等[16]认为,IVIG初始治疗治时间≤4 d、再发KD可能是IVIG无反应型的高危因素,考虑可能的原因是:IVIG初始治疗时间≤4 d,此时患者炎症风暴正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此时治疗容易导致IVIG剂量相对不足,因此IVIG治疗不敏感;同理,由于再发KD,其炎症风暴往往会比首发KD更严重,但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然而美国心脏协会川崎病指南2004年版曾指出热程≤4 d应用IVIG将增加IVIG耐药风险[17],2017年版却未再强调此点[7]。至于临床症状,如热峰、皮疹类型、淋巴结大小、口唇皲裂程度等,尽管其表现各有差异,但目前普遍认为其中的差异不能作为IVIGRKD的危险因素。

⑶实验室检查方面。Kobayashi等[16]研究认为,血清钠离子≤133 mmol/L、谷草转氨酶≥100 IU/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反应蛋白≥100 mg/dl、白蛋白≤35 g/L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任跃等[18]研究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朱丹颖等[19]研究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100 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乳酸脱氢酶>255 U/L、白蛋白<35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5 mg/L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Fukunishi等[20]研究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100 mg/dl、乳酸脱氢酶>590 IU/L 和/或血红蛋白<100 g/L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张玉杰[21]的研究表明,血清铁蛋白≥403.5 μg/L也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之一。综上所述,目前普遍认可的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反应蛋白≥100 mg/dl、谷草转氨酶≥100 IU/L、乳酸脱氢酶>590 IU/L、血清铁蛋白≥403.5 μg/L、血红蛋白<100 g/L、血清钠离子≤133 mmol/L、白蛋白≤35 g/L、血小板计数<300×109/L。以上高危因素可以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去浅析:高水平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代表着持续的高热以及高水平的炎性反应;而谷草转氨酶升高,其原因可能是KD时肝脏血管壁炎性反应明显,加之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的免疫反应,使得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扩张充血,导致肝细胞损害;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各种组织细胞的胞质中,以心肌、骨骼肌、肾含量最为丰富,当心肌和有关组织损伤时,乳酸脱氢酶释放入血,使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故而高水平的乳酸脱氢酶提示全身炎症更重;血清铁蛋白的升高以及血红蛋白的降低可能与KD患儿机体血浆铁调素代谢异常有关;低水平的血清钠离子可能与全身血管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全身血管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因子刺激了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低水平的白蛋白说明体内营养消耗更高,与全身炎症水平相关;血小板在KD患儿中通过在微血管内与白细胞、内皮细胞等相互作用参与炎性反应过程,其水平降低则提示炎性反应更为剧烈。

IVIGRK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高危因素的研究也因为不同地区、人群而各有不同。目前,缺乏相对完美的IVIGRKD高危因素预测模型,这在未来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改善现状。

猜你喜欢

脱氢酶丙种球蛋白性反应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