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德育渗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7-29李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德育院校高职

[摘           要]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理入心,立德树人。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特点,阐述了高职德育渗透的意义,找出了高职德育的缺失,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德育渗透的对策,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德育渗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73-0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就必须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渗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一、德育渗透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并做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讲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德”放在了首位。德育渗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德育,把理论知识和蕴含的思想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的熏陶。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祖国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由此可见,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德育渗透是以德治教的必然要求

“以德治教”对于切实落实“以德治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深远意义。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很重视教师的“传道”和育人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目前,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认识与行为脱节、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等,这表明了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以德治教要求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高職德育渗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实现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实施效果,每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必须适时加以教育。“文以载道”表明古人早就意识到“学问”与“道德”的密切联系。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将德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事物,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真正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高职德育渗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潜在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将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使之呈现出一个统一完整的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兼有教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蕴含在课程中的思维规律和方式方法,学会探求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本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有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往往顾此失彼,重教学轻德育,重成绩轻品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德育渗透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校人数迅速增多,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成了一个紧迫且不容忽视的大事。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因社会风气的侵蚀,加之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德育意识不强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加强德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高职院校的个别教师并没有完全履行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他们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自己无关。他们主要注重专业课程的讲授,把重点放在了各种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上,重“教”轻“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只能培养“人力”和“劳动力”,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人之为人”应具备的独立思考、判断价值、尊重人格等德育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学校最根本也最本质的功能是“育人”,也没有认识到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等。这导致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知行严重脱节,德育陷入瓶颈和困境,大大影响了未来高职人才的储备质量。

(二)德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和手段相对滞后,完全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和飞速发展的形势。德育内容上,缺乏时代性、职业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往往只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人伦道德教育,弱化了职业理论熏陶。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始终处于停滞状态,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除去实习时间,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或者更短,只注重理论性德育教学。职业道德教育严重缺失,德育手段仍然陈旧老套,新时期高职院校诸方面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教师却未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转变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理论知识的书本传授是其主流形式,单调而趋于雷同,教条化,德育很难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性,知识传递缺少实践反馈,缺少交流和互动,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未能在德育教学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脱离实际,不能做到知、情、意、德的有效结合,令人担忧。

(三)学生主体对德育不重视

高职院校德育是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未能进入正规的本科院校读书,所以许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自卑和失落的情绪,认为高职不正规,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觉得前途渺茫,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在接受德育时,表现出了较大的逆反心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对“团结友爱,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和深刻讲解,但高职院校中不时会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所以,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大大增加了德育的难度和挑战。

(四)专业课程与德育内容融合度不深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会偏向于理论型专业知识加实践型技能的培养模式。但目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资源也不足,德育渗透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度不够,专业任课教师没有从课程设计环节中思考如何将德育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甚至会出现为了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而忽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从而使专业课程上成了纯德育课程。

三、新时期德育渗透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深刻思考和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最根本也最深刻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时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形式,提高德育的感染力、向心力,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六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让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还要强化技能培训,让全员都认识到职教和普教的区别,深化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主动地、自觉地完善自己,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领作用,辅导员肩负着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

二是发挥团队作用。应该让各科教师有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晒”微课、“亮”教案、“比”授课,聘请一些专家在网上进行点评,这样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将德育渗透到各个方面,从而提升德育整体教学能力。

三是做好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位任课教师都应做到率先垂范,仪表端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力量感悟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富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能够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创立德育新模式

德育课程实效性较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需要教师努力创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其一,合理整合教學内容。德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所以要有针对性地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与企业、社会结合,也可以合理有效地增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等部分。联系学生实际,突出理论和能力,与高职培养模式相接轨。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其二,采用多媒体形式渗透德育。视频、音像、图片等德育资料,生动活泼,形象直观,避免了纯理论性的说教内容。也可通过“榜样的力量”“身边的模范”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三,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情景体验法就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受到感染。实践锻炼法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模拟教室、生产一线等多种场合参加活动,这样让学生能更直接、更全面地理解德育内容。案例教学法就是融认识与实践、沟通与协作、启迪与感悟、交流和促进于一体的科学教学方法,为了使德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自我,教师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剖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启迪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而不是强制灌输理论的客体。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关爱学生。高职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所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将学生遇到的困惑予以因势利导的解决,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付出真情,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不厚此薄彼,对后进生更应鼓励和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

第二,引导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新人”。

第三,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精心教学和栽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真人”。力争为社会和国家培育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四)构建德育教学工作的新机制

完善和构建德育教学工作新机制,是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保证。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应做到三点。

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联动的领导机制,使德育工作能够做到信息迅速传达、决策科学合理、反馈及时解决、工作有效推进。在整个环节链条中,需要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业教师各个层级形成组织网络,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其次,强化目标管理机制。学校应健全相关制度,加强考评工作,切实有效地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落到实处。考评德育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效果。考评时应坚持民主原则,采用领导机关、教师师德委员会、德育工作者以及德育对象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则,力求考评结果科学公正、合情合理。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少。德育工作者是一线实施德育的主体,要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引领性特色,除了依靠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在考评的基础上奖优罚劣,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转变,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五)促进专业、实践课程与德育渗透相融合

在专业课程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等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专业课当中隐含的德育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等。教师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这样会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打造课程+德育的教育模式,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时,除了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当从实践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友善等。在实践性课程中,实训内容设计应充分对接行业各岗位需求,大胆改革、创新理念,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积极性,激发他们敢于挑战、超越自己的职业精神。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不断改进和完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必须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因此,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管任何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慧华.浅析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25-26.

[2]高爽.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9(6):95-98.

[3]江伟平.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51-252.

[4]李瑞俊.高职德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教育,2016(36):177-178.

[5]张康,张红霞,胡月红,等.高职院校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17(6):49-52.

[6]徐辉元,冯毅.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J].世纪桥,2012(11):81-82.

[7]吴永锦,刘海明.论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广州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4):77-80.

[8]楼艳.关于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7(4):37-40.

◎编辑 栗国花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山西旅游度假区法制教育宣传实践”(项目编号:WMYC 20153026)的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鑫(1981—),女,山西孝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法律法规。

猜你喜欢

德育院校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