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与评价研究

2023-07-29杨光陆璐彭子晏邱倩徐维佳武锐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类职业院校职业

杨光 陆璐 彭子晏 邱倩 徐维佳 武锐文

[摘           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职业教育部署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处在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关    键   词]  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就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69-04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各层次办学的融合、合作,围绕社会用人需求培养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積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中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对表演人才、实操类人才的培养,应在促使其掌握充分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

二、中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现状

(一)艺术类中职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一段时间以学历教育为主,其中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认同度较高固,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用工单位对学历也有要求,使中职招生日趋困难(如图1所示)。半数以上生源被普通高中招收,进行着重培养;一部分生源将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被培养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少部分生源则被中职院校招收,接受基本技能的学习。

(二)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艺术类高职院校目前担任着培养实用型中高级艺术人才的任务,以三年制及五年制配合混合办学模式为主,其中三年制高职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五年制招收的为初中应往届毕业生。学生需按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参加当地招考院(办)组织的统一考试或学院单招考试,考试合格后按要求录取,入校后对应相应专业进行培养。多数艺术类学生选择院校及专业时,不是基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基础和学习的目的考虑,而往往看重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较低的事实。大部分是在高中阶段从文理科分流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各方面基础都有差距,加上本科院校已经进行了一次筛选,因此高职院校艺术类招生存在生源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养学生的难度,加上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各类院校生源规模都有了明显扩大,导致批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技能达不到一定的水平,用人单位不得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二次“加工”,最终达到用工需求。学习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技能与职业需求存在差距,所学与岗位需求的脱节现象日益明显,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相背离的孤立状态。[1]

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立体式”招生

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搭建“立体式”招生模式,即中高职艺术类专业可按大类招生,这种招生方式具有天然的优势,实施这种招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在选择专业时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让艺术类教育更加适应国家发展与市场需求。使招生学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具优势,同时也能实现学生专业和技能学习的有效衔接及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持续性。

(二)有利于落实职业能力培养

一体化艺术培养模式对完善各学科的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好处,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夯实专业与文化课基础,提升毕业后的就业与升学概率。如音乐类专业可分为音乐表演、器乐、音乐教育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培养学生音乐类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在后期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操能力(舞台表现力),音乐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教授能力),制定更有实效的教育培养方案。

(三)有利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家庭对孩子在艺术等方面的培养日趋重视,呈现多元化趋势,以目前艺术培训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市场上对教学能力强、品质高的艺术专业技能人才尤为推崇,为满足艺术市场需求,学校培养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应很好地抓住机遇,把所学运用到现实中,把握好自主就业、灵活创业的契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分析来看,少儿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培训市场,少儿体验实践培训市场规模占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比重分别为36%、31%、25%、8%(如图2),因此,艺术职业院校的毕业学生,除“专升本”外还有很大的自主择业空间。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课程类教育培训管控更加规范,从侧面助推了素质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已上亿,现阶段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一市场,在后疫情时代将把这一市场推向更高的一个体量平台。课题组就2021年艺术、体育培训市场规模进行调研(受疫情影响单一数据),以艺术、体育培训班为例,分别较上一年度增幅为37.5%和53.3%,未来艺术、体育的提升性兴趣班会出现一个小的提升高度。(如图3所示)

四、中高职一体化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中专、职高、技校、高职(大专)四类是目前主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中专、职高、技校培养“中职”层次的技术人才,具备社会基本用工需求;高职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能满足更高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需得到各省教育厅各部门的对口政策扶持,如对艺术职业学院中高职合理分配招生数。中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录取比例适当增加或减少录取比例(可根据学校办学情况及报到率为参考),有效完成当年招生计划,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对某个专业的需求适当进行微调,灵活变动,更好地完成招生任务(必须符合招生相关规定)。高职院校“专升本”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升学计划、人才培养若向高职院校倾斜或一致(如艺术类专业),将对高职艺术类学生带来重大利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构建一体化教育教学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类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市场的需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能有效带动艺术专业的良性建设。学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可以采取“3+1.5+0.5或3+1+1”的培养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学生按规定修完文化与专业课程,在校期间所有学科成绩合格或获得相应学分,并完成毕业实习后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毕业生在国家及生源地当年就业政策指导下,实行双向选择或自主择业[2]。

艺术类专业需要结合当下“多形式教学”方式,如“互联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某一位教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打破职业教育的地域性。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或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并围绕专业、就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和有机融合。实行中高职教育培养的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进行一体化教学,推进中、高职阶段教学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组织在校学生考取符合本专业各类职业技能的证书,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如普通话等级、教师资格证等。

2.搭建专业群

职业院校通过“双高”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创建发展,支持应用型职业院校建设高质量专业。艺术类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建设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改革的特色二级学院或骨干专业(群)。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需服务于本地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发展,找准定位要求,艺术类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用性、专业性强的一线人员,而非科研、理论型人才,因此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高职教育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建立符合专业发展的大专业群概念,以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学科知识,打牢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图4)。

3.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艺术类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按教学计划准备、实施、建设、创新、成果制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标准[3],通过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考试、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考察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质量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可通过各教学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行政领导进行听课、评教。教师自身要通过听、备课提升教学能力,做到课程是怎么要求的,把教学大纲进行细化分解到本次课;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深入了解各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学段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读懂编者意图,合理整合利用;教师要把教学的意图、实现的目标、最终效果等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呈现,及时评价贯彻到位。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对艺术类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表,应当考虑以下五点去建立评价体系:一是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教学设计是否合情合理、教学环境是否结合课堂实际、教学内容是否熟悉。二是课堂教学时思维逻辑、语言和非语言等表达是否恰如其分。三是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中教师对教学环境、教学进程的把控是否到位。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民族差别,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发展。五是通过对学生成绩和试卷的综合分析,促进教师和各教研室的课程教学和试卷命题工作,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合理命题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2022年舞蹈表演专业群获A档专业群、省级“双高”学校培育单位。专业群“专业+”,依托的资源是专业大类建设,分批次、分阶段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专业课程评价最终呈现出来的直观数据之一,可以通过学生参赛(获奖)情况进行体现,以本校2019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我校36名师生参加了8个高职赛项,高职组总共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其中刨除教师奖项三年制大专学生获奖为1.9%,五年制大专学生获奖为3.4%,从数据可以看出作为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训练时间越长,学生的技能越突出。完整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长时间的专业性训练,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艺术专业通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养效果会更好。

(三)以社会评价调整培养方向

艺术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特色,了解艺术类市场的需求定位,依托政策带动贫困地区文化与旅游的发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实现追踪与帮扶制度,不间断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每位学生的专业情况、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倾向性引导就业。学院位于滇池度假区、西山森林公园、融创文旅城附近,通过与有实力的企业,结合当地风俗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教项目,实现互惠共赢。定制创新创业课程,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就业的渴望,给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上更为认真、严谨的学习动力。还可以给毕业生回到当地就业提供方向,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探索“用人单位+行业发展+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建设,针对岗位群提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就业条件分解量化为可考核的指标,根据可考核指标点设计教学方案与课程体系,明确技能(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要求,即“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对“知识、能力、素质、运用”,看学生掌握情况。同时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改进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養质量。通过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可以搭建动态数据库,动态呈现就业质量,查询各种指标,让学院、二级学院、用人单位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质量。从分析以往搜集的高校就业质量数据、就业质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在分析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填报志愿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家长等也有了参考。假设就业质量有危急情况,可以尽快予以干预和化解,根据动态呈现的就业质量和趋势预测,制定一个警戒线,在危机呈现端倪之前,就能发出警示消息,相关学院可参考警示消息提前对专业进行调整。了解毕业生就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不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业质量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方案作出建议。

艺术类职业学校要把工作核心放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人才上,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现状,打破传统评价模式,从封闭性的内部评价转向开放性的社会评价,引入文化艺术社会市场对于培养艺术教育方面人才机制的评价[4]。将行业中的精英职业人引入学校课堂,以行业标准指导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果性评价。通过社会双重评价,激励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助推“双高建设”目标实现,为文化艺术市场培育高质量艺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职业院校毕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五、结束语

全面响应职业教育要求,实施“宽口径、重基础、重能力、稳就业”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的方向,作为普高和大专的辅助人才培养形式,有助于化解普高升学矛盾,同时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艺术类职业院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兼具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可成为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复合型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鹿林.應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石校昆.中高职艺术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2(1):21-22.

[3]吴娜.“3+4”中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94-97.

[4]王存娟,李友化.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4-6.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职业院校‘3+2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CEFA2020054ND)。

作者简介:杨光(1979—),男,汉族,湖北松滋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与职业教育管理。

陆璐(1989—),女,壮族,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艺术类职业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艺术类专访心得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我爱的职业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