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之二

2023-07-29钟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廉政中华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对人、对外界的认识论和处人之道、处世之道的实践论,其载体有文学、哲学、艺术、民俗、建筑、医学以及军事等,其思想深邃、涵盖甚广、底蕴深厚、历久弥新,为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痛点,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对人的认识、对外界的认识、处人之道的实践以及处世之道的实践四大内容,从思想溯源、重要意义、认知偏差、教学运用四个维度进行阐述,进一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政治价值、思想价值、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37-04

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其核心理念可谓包罗万象,影响着、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深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倡导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厚德载物、天下大同、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以民为本、勤俭廉政等,涵盖为人处世各方面,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瑰宝。

笔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倡导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归并为对人的认识类;将厚德载物、天下大同,归并为对外界认识类;将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归并为处人之道的实践;将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以民为本、勤俭廉政,归并为处事之道的实践,将核心理念按照着重侧重人或事、认识或实践进行分类。事实上,人与事、认识和实践彼此也存在联系。为了更好地阐释,便于理解,本文结合核心理念所侧重进行分类。同时,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包罗万象,本文主要结合提到的4类13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对人的认识

从思想溯源维度看,人,象侧面站立的人形,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其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关于天地人三才的论述,要追溯到《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天地人三才,每才有两种状态,天有阴阳之分,地有刚柔之分,人有仁义之分。天地人三才中最贵的就是人。把人与天地并立,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列子·黄帝》提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这是对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对本体的认识;对人的本质认识,在于其社会属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人与社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关系。古人除了以上关于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属性的认识还有就是比较熟知的“人性论”,也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其自身来讲要不断修身,也就是核心理念体现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于他人来讲要与人为善、尊师重道,从而处世更加从容、自信,更好地保护自己、家人,守护社会,奉献国家乃至人类。正如《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对人已有深刻的认识。

从重要意义维度看,关于人的认识是解释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关键。这个人之问,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疑问的源头问题,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解答的灵魂问题。因而关于人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讲清楚诸如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什么要爱国爱民、尊尚崇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在践行民族复兴伟业中青年为什么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等系列问题。教师要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更好地把道理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要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我为什么要这么认为,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关于人的认识问题是教师开启学生对自身认知的首要问题。结合核心理念倡导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可从文化底蕴方面进行生动诠释,深化学生关于人的认识。

从认知偏差维度看,当下大学生群体对人的认识存在着很多偏误。从对自身的认识来看,处在大好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想着“躺平”“啃老”“不劳动,有钱花,花不完”,这是典型的对自身认识不足的表现,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印度国父甘地提出有七种东西会摧毁我们,即不劳而获、昧心享乐、没有人格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信仰、没有原则的政治。排在前面的就是大学生谈得比较多的“不劳动,有钱花,花不完”,“躺平”等。马克思提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还是得回到核心理念倡导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正如网络比较流行的励志语“强大自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有一定的道理。从对他人的认识来看,普遍认为个体对他人的认识胜过对自己的认识,看别人看得很清楚,看自己有时看不清楚,其实有时看别人也不一定看得清楚。与人沟通不畅,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矛盾,遇事慌乱无措,处处碰壁走弯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究其原因还是对他人的认识不够,没有透彻地领悟与人相处之道,没有领悟核心理念倡导的与人为善、尊师重道。

从教学运用维度看,核心理念倡导的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是被反复验证的为人者要坚守的做法,也是贯穿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要善用之。仁爱孝悌从自身施仁,到敬爱兄长、奉从父母,从爱家再惠及爱国。古代的国甚至发展到现在的国家,也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古代家庭伦理观念也由此而来。爱国、爱社会从爱自己的家庭做起。因爱国舍小家、成就大义亦是爱家、成就家族荣耀的表现。教师要善用仁爱孝悌的道理、故事把“啃老”、同学间闹矛盾等问题讲清楚。回望历史,先辈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因为有先辈们的自强不息;立足现在,伟大事业,需要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取得一个个突破;展望未来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自强不息,实现壮举。教师要善用自强不息,引导学生将自身图强与人民、国家发展建设联系起来,号召勇担历史责任、时代重担。要善用与人为善,《孟子》有云:“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引导学生把握与人交往的重要准则,使学生明白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与人为善是其中最重要的秘诀之一。要善用尊师重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珍惜韶华,认真悟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对外界的认识

从思想溯源维度看,纵观中华文明,古人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社会认识的追求。《周易·系辞上传》提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指出万事万物的基本道理。《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事物可持续发展。古人对外界的认识主要体现为事物有其基本属性,事物发展存在规律性,作为人来讲,认识上要领悟事物发展的规律,做法上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其一,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倡导的厚德载物。其二对外界的认识还体现在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原是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是古人对世界的表达,“大同”出自《礼记》,指没有差异、没有战争,是“仁”的最终归途。天下大同是中國传统文化的智慧,也是对当下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

从重要意义维度看,把握好对外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立处于世。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把握外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尝试与领悟。教师承担立德树人重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即核心理念倡导的厚德载物;认清世界终归走向大同,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倡导的天下大同,要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贡献力量。对大学生而言,只有对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领悟并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在一些问题上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少走弯路、少碰壁。

从认知偏差维度看,厚德载物启发人要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天下大同启发我们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善于掌握其中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当下大学生普遍对外界认识观察、了解不足,对国际社会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认识存在偏差。就学生自身来看,存在“社恐”、盲从等问题,害怕与外界打交道,封闭自己,靠主观臆断办事。殊不知与外界打交道也有一定的规律,要掌握与外界打交道的规律,越是想要掌握与外界打交道的规律,就越不能“社恐”,相反我们更应该把握各种机会,融入外部世界,慢慢领悟其中的大道、规律。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也要和外界打交道,我们更应该克服“社恐”。大学生盲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思考,没有依从、依循,没有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表现在学习中的死读书、读死书,为人处世中凭个人喜好。悟道是大学阶段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是解决“社恐”、盲从问题的关键。悟道在于潜心观察、勤于思考和深刻领悟。这都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从教学运用维度看,核心理念倡导的厚德载物、天下大同,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厚德载物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和谐、协调。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厚德载物运用到生态建设主题讲授中,从思想溯源来讲,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的道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生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思想来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思政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在讲授这个专题,从文化维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的天下大同思想,提高说服力。国际舞台上演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搞“丛林法则”必将为人类所唾弃,走合作共赢发展道路是社会趋势。厚德载物、天下大同可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我国外交主张专题教学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处人之道的实践

从思想溯源维度看,与人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古人对与人相处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领悟,得出不同的道理,可以说与人相处之道内容比较广。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戴圣《礼记·学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思是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礼记·中庸》中“君子诚以为贵”;《论语·子路》中“言必信,行必果”;《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中“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论语·为政第二》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也就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等等。总体来说,古人的处人之道集中在要有同理心、讲诚信、和谐。古人除了抱有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的思想,具体落实到与人相处实践中,更推崇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

从重要意义维度看,人处于世不可避免地会与人打交道,相比和自然相处,与人相处之道更深奥,更体现人的智慧。基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工作的需要,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人相处之道。领悟与人相处的道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聚焦学业,更好地在生活中从容自处,在今后的职场中更加如鱼得水。学生在具体的与人相处的实践中要坚持核心理念倡导的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思想。敬业乐群,强调要专心学业,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纠结与他人闹矛盾的小事,要和同学融洽相处。在相处的过程要做到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搞小圈子。而诚实守信是与人相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的立身之本。处人之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阐释人与人之间相处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核心理念是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实践问题讲清楚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的重要来源。

从认知偏差维度看,大学生群体中有违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的做法,最典型的要数宿舍内、班级内同学间闹矛盾不止,同学间拉帮结派,同学间沟通以及与老师沟通歪曲是非曲直,口头答应行动跟不上。如此处人之道,人缘怎会好?学习又怎会专注?大学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搞清楚来到大学的主业是学习,纠结于与学业无助的他事。大学是增长知识才干的净土;大学生处在学习最好的年华,主要精力应聚焦学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那么钩心斗角、别有用心的不良举动也就离他远去。敬业乐群,专注学习,引导学生回归学业乐土,营造和谐友爱的同窗氛围;诚实守信,要求是是非非遵从客观事实,不能因人而定;对他人的承诺,不能找各种借口推诿;人与人相处,建立各种关系,关键靠的是守信。诚实守信是维系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同时应该专心致志聚焦学业,不要把心思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从教学运用维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引导学生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体层面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针对处在学生阶段的群体而言,敬业的业主要指学业,今后步入社会,敬业的业主要指的是事业;其中还体现为和谐,与人和谐相处。教师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中,可以将核心理念倡导的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和而不同,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有机融入各环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处事之道的实践

从思想溯源维度看,古人对处事之道的探索,经历了上下求索的历程。在整个求索的道路上,对于处事之道的领悟也愈发深刻。纵观整个中华文化,爱国、民本、廉政、大义的处事之道是古代文人志士追求的亘古不变的主题。围绕爱国与爱家、君与民、廉政与腐败、生死与大义主题历代文人志士进行了多方辩论,最终形成了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以民为本、勤俭廉政的思想理念。《左传·昭公元年》有“临患不忘国,忠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向《说苑·至公》有“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同时古往今来关于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故事数不胜数,而向往以民为本、勤俭廉政政治生态的论述亦未停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养料。

从重要意义维度看,处事之道更凸显人的格局和境界。爱国爱民是贯穿高校思政课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处事中,心中装有国家,装有人民,追求大义,这都是大格局大境界的体现。作为个体来讲,要爱国,要求义,追溯文化底蕴是核心理念中的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作为管理者来讲,要爱民,要廉政,追溯文化底蕴是核心理念中的以民为本、勤俭廉政。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高校全部思政课教学始终;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法宝,贯穿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勤俭廉政,回应思政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勤俭廉政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关键。

从认知偏差维度看,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大学生站位偏低,没有将有国才有家落实到日常。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高喊爱国,却不践行爱国之举;高喊爱人民,却不践行爱民之善。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为冷漠、抱怨,甚至抗拒,没有从整个国家的安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大我,只有小我,只想着一己私利。对于“我为什么要做志愿者,我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类问题。没有人民思想,缺乏服务意识;认为勤俭已经过时,不是名牌不用,虚荣心、攀比心作祟。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以民为本、勤俭廉政是解决学生实践问题的重要思想。

从教学运用维度看,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的一个首要主题,也是贯穿整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核心主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爱国这个核心主题,从理论、历史、文化以及实践等层面将“爱国是什么、为什么要爱国、怎么践行爱国”的内涵、意义以及做法讲深讲透讲活;舍生取义的追求大义思想贯穿处事之道各方面,是思政课教学中,阐释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先烈们壮举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思想重要法宝——群众路线等的重要来源;倡导勤俭廉政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诠释。

参考文献:

[1]邱冬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51-52.

[2]贺才乐,张华.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1):107-111.

[3]潘恬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点[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7):60-61.

[4]陈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 29(4):119-123.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2021LSZ0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柳(1984—),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廉政中华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廉政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