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探索

2023-07-29吕莉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孝文化融合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吕莉

【摘   要】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应该引起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注。具体而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按如下步骤开展教学:课前,做好孝文化教学准备;课中,关注孝文化教学过程;课后,反馈孝文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提到了新高度。这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应该引起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融入孝文化,落实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课前,做好孝文化教学準备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与孝文化相关的知识的讲解显得过于机械化,导致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比较单一。实践证明,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是落实教学措施的基础,营造学习氛围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孝文化的距离。

(一)梳理教材,打好教学基础

教师对一至六年级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多个单元中都出现了与孝文化相关的内容(如表1)。

(二)把握学情,做好教学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关于孝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行孝的对象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父母泛化到兄弟姐妹、朋友、师长、民族、国家。学生对孝文化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

(三)创设氛围,初步渗透孝文化

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教师在班级中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表率作用,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效渗透孝文化。例如每周布置孝敬日记,每月发布孝敬行动,对优秀的作品和先进的事迹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会社会、家庭中的孝心和孝道。

二、课中,关注孝文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教师须变革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适合的教学环节,以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在古今文化比较中融入孝文化

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领域传达出的不同社会效应进行对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教师可选择古今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选择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行孝之道。

1.引古文端正人生态度

《道德与法治》每一课都由几个栏目串联起来,其中“阅读角”和“相关链接”占了很大的篇幅。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同时引入与之相关的古文,用其中的孝文化感染学生。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第一个板块为“爸爸妈妈多辛苦”,让学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苦,“阅读角”呈现了一篇美文《爸爸,您辛苦啦!》。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小伙伴的提问,体会文章中小鹃爸爸的辛苦,以及具体辛苦在哪里,再适时出示《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通过孟母的言行,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在学生的深思中,教师又引入了《韩诗外传》中有关孟母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慈母之爱。引入古文的方式既补充和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学生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学生在正面故事的引导下感知孝文化的源远流长。

2.用经典渗透孝文化知识

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与自己成长有关的风俗。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照片,联想自己出生和满月时的情景,体会到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感受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随后,教师借助“风俗的演变”板块中与重阳节相关的话题,带领学生熟读“阅读角”中的文字,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接着出示与重阳节有关的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吟诵,学生以声传情,感悟经典的魅力。教师适时介绍了古人过重阳节的相关习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重阳节,最后布置课外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的任务,自然而然地渗透孝文化教育。

3.用思考理解孝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孝文化也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教师利用表格(如表2)罗列了一些“孝敬行为”,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学生辩证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孝。教师顺势总结:如今,我们拒绝愚孝,但一定要知道何为真正的孝。

(二)在主题教学中融入孝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项目化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孝为主题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围绕主题查找相关材料。在研读三、四年级的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选出了以“家”为主题的课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父母多爱我》、第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于是开展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为目的的项目化学习,如图1所示。

1.利用课外资料,培养爱家和爱乡情感

家庭是培育孝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中的“父母默默的爱”这一板块前,通过前期的调查以及课前的谈话,发现许多学生都把父母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课堂伊始,教师先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其乐融融一家子》,并引导: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父母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情,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里都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分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个别同学也在同伴的引导下了解了被自己忽略的“爱”。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从初步感悟父母的爱上升到想为父母做些事情。

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前,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并不是特别了解。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布置学生“寻找家乡的痕迹”,比如了解自己所在的村子的名字及其来历,了解家乡的特产、民俗风情等。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自己的家乡,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孝文化的内涵从爱家人扩展到了爱家乡。

2.利用课堂资料,落实爱的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丰富的生活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中的“阅读角”有一篇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和一首诗歌《妈妈的爱》。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进行欣赏,感受家人的爱。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啟迪,纷纷表示回家后要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3.开展探究分享,深化家的认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为此,教师重点抓住“父母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让学生完成表格(如表3)的填写。

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热烈。接着,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表格(如表4),让学生在原有表格的基础上,进行填写。和原有表格相比,课文中的表格多了“是否是爱”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父母的言行,而不仅仅只是抱怨。由此,学生对家的认知又深入了一些。

4.拓展学习空间,落实孝行为

通过前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并且愿意将感受转化为行动。《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教师设置了拓展项目“我为父母写档案”(如图2)。

我为父母写档案

爸爸的生日是:          妈妈的生日是:

爸爸的工作是:          妈妈的工作是:

爸爸的身体状况:          妈妈的身体状况:

爸爸妈妈的好习惯有:

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事情有:

爸爸妈妈感到伤心的事情有:

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利用一天时间,调查并整理父母的生活故事,给父母写一份完整的档案,然后将学生写的档案分成三类:亲子档案,记录和父母之间的事情;爱心档案,捕捉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创业档案,写下父母在这个城市里创业的故事。之后利用大课间以及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分享这些故事。经历这一过程,学生了解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感恩父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家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发扬光大。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家庭、孝道等产生深刻的认识。

(三)在课外延伸中践行孝文化

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在课外带领他们开展有效的实践。实践证明,让课堂教学与人文历史、生活经验、自然事物等发生关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爱需要表达,需要行动。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教材事例的启发下,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了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师根据“阅读角”的内容设计了演情景剧的环节:同学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相处时,也有很多烦恼,咱们一起来出出主意吧。随后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情景模拟。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做法都很棒,爱一定要有具体的行动。回家后,请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日行一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一个星期的实践情况记录下来,整合成一本日记本,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由此,孝道真正落实到了行动上。

三、课后,反馈孝文化教学效果

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再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本课由三课时组成。在上完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后,教师开展了“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以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模式,评选出最佳小组。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开展了尊老敬老主题活动以及以重阳节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分享会。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感受孝文化的魅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尊重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革新教学模式,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王慧.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熠熠生辉[J].名师在线,2018(32).

[2]彭国德.孝文化融入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初探[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10).

[3]冯国江.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途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18(14).

[4]李海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孝文化融合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