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街道角度浅析老旧社区改造的探索
——以小南庄小微空间改造系列活动为例

2023-07-28张红静

建筑与装饰 2023年8期
关键词:南庄规划师海淀

张红静

身份证号码:1102221992****0860 北京 10008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也就是在微改造中,要沉下心去,细心打磨,多打造品质化,多样化居民活动空间,多探索微创新,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1]。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海淀区“1+1+N”的街区(镇)责任规划师政策,秉承小微改造为百姓,改造需求听百姓,海淀街道选取小南庄社区14号楼前人防工程地上空间改造为居民活动场地,从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挖掘潜力,创造有“人情味”的社区空间形态,为小南庄社区居民再添一处适宜的活动场所。

1 小南庄小区现状分析

1.1 历史背景

小南庄社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州桥西北角,始建于1973年[2]。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由于面积有限及原有建筑位置限制,导致小南庄社区无法通过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改造升级。

社区内停车场、休息凉亭、绿化带边缘的种植箱、私搭乱建的杂物棚、安放位置不合理的座椅等在这块场内无序地排列着,社区内闲置空间较少,大部分被车辆占用,而可利用的空间有限,出现了儿童游戏场地不足、绿化空间无活动机会等问题,以往更新改造多为局部改造,并没有形成一个社区内部的整体设计,因此社区空间还有待统一规划。

1.2 人口分布

基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小南庄社区总户数1539户,其中家庭户1455户,集体户84户。常住人口量为3713人,其中0~14岁儿童523人,男童291人、女童232人;外来人口为1506人,其中0~14岁儿童111人,男童56人、女童55人。

该社区老年人及儿童数量较海淀街道其他社区,属于占比较高社区。但老人休憩场所不足,若按照儿童游戏场地配置面积要求(2~3m2/儿童)计算,小南庄社区需要1046~1569m2儿童活动场地。无论是设施还是面积,小南庄社区在这方面都还存在缺失。

1.3 闲置设施情况

在小南庄社区14、15号楼之间,有一处闲置废旧人防工程,分别由两座呈梯形的地面建筑物组成。其中,东侧这座斜面朝向西,斜面由台阶构成;西侧这座斜面朝向东,斜面由两组台阶及两组斜坡组成。根据海淀街道小微空间改造工作计划,将西侧梯形建筑列为小南庄小微空间改造(一)项目,东侧则为小南庄小微空间改造(二)项目。

改造之前,两座人防工程经常会有小朋友爬上爬下,东侧两组斜坡均有作为“滑梯”使用的痕迹。儿童在此早已开始利用独特的地形自发游戏,但由于缺少防护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两座人防工程中部有一段平整地面,居中位置为一座仿古亭子,老年人多在此聊天、下棋、晒太阳休息。居民自发将亭子东、西、北侧用挡板封死,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以此抵御冬季寒风。亭子两侧各有一组晾衣绳,满足居民晾晒需求。北侧为楼前绿地,树冠茂盛,夏季此处遮阴效果极好,边缘花箱中居民自发种植小葱、辣椒等常见可食用植物景观。

2 更新改造进程

2.1 前期策划准备活动

目前为实现城市的高品质发展,打造具有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各街镇工作的重点。尤其像海淀街道这样的建成区,闲置空地少、翻建条件有限、人口密集、地上建筑年代久、居民需求高,因此对于社区内部小微空间改造居民呼声极高,社区居民参与也是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重要抓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3]中提出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该制度正为我们实现公众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北京市海淀区于2018年开始推行“1+1+N”的街区(镇)责任规划师团队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参与规划决策颜体规划,建议组织公众参与协调基层矛盾,审核设计方案,指导规划实施”。海淀街道充分利用该制度促成小南庄小微空间改造项目,同时海淀街道利用位置优势充分调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城市更新助力,探索街道统筹、责任规划师牵头、校地合作、众创共治的街区更新模式。该项目不仅集结了“1+1+N”街镇责任规划师专业力量,还聚合两所高校的师生团队、专业微空间改造设计团队企业、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智慧,是各方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才形成了小南庄小微空间改造(一)、(二)方案并促其成熟落地。

小微空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居民,改造的动力来自居民,改造的价值指向居民。结合党建引领,解决好居民关注的这件闲置空间改造这件小事。小南庄社区的更新改造活动公众参与贯穿始终,海淀街道充分听取民意,从改造前期的需求征集、主体设计、方案优化,到改造后的使用公约、维护保养等问题,社区居民都参与其中,将社区居民带动起来、辖区百姓凝聚起来、有关部门组织起来。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依托现在的通信手段,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调查问卷;街道、居委会、高校进行上门走访谈话;组织座谈会,对群众关心的小事进行征集、分类。海淀街道结合基础调查民意结果,同时组织社区、街镇责任规划师、高校团队、设计团队进行多次现场走访调研;召开碰头会:小南庄社区书记、温泉镇责任规划师建议通过建立厨余垃圾堆肥机,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营养土的过程展示出来,利用该区域形成环保宣传、科普展示园区;温泉镇民政科负责人建议设置可食用景观并采取认领制解决可能会产生空间分配不均问题。陈晓彤老师、陈雪莲老师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小手拉大手”方案,号召社区全民参与,通过居民年龄差异补齐可使用景观管理短板,同时解决了分配公平问题。

通过街区责任规划师勘察调研发现,平日里社区儿童将小南庄社区西侧废旧人防工程当作滑梯进行游戏。规划师遵循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精神,秉承节约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原有建筑形态及居民活动习惯,意在将其改造为儿童活动场所。海淀街道组织开展《绘制我们的乐园》活动,带领社区儿童,通过绘画、太空泥等手段,根据儿童意愿进行设计,最终敲定西侧方案为彩虹滑梯乐园。而另一侧,也是基于居民需求,为满足居民种植愿望与晒太阳的需要,设计成为认领制种植园,放置花箱、引入灌溉水源、设置植物百科橱窗、安置座椅。居民可以坐于其中、赏花闲谈、阅读百科。

经街道工作委员会通过启动该项目后,依照小型工程相关要求对此项目进行推进。经预算评审后进行招标工作,组织设计单位、施工方、监理单位进行入场前现场对接及踏勘。

2.2 中期施工及共建

小南庄社区这次改造场所处于两栋楼中间,为了顺利施工并且将对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影响降到最小,开工之初已通知居民,施工时严格按照规定作业时间施工。材质选材上,要求监理方严格把关,同时与设计对接,材质、样式、颜色确保万无一失。色调这种小事儿,也要仔细挑选,环境美感对于儿童的早期审美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此次改造空间距居民楼较近,为避免出现扰民现象,社区组织居民,协商制定《彩虹滑梯儿童乐园使用公约》制定开放时间,乐园顶部花箱采取认领手段,解决养护问题。同时,成立儿童志愿队,“自己的空间,自己打扫”,社会参与感从小培养,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提升儿童在社会参与中的地位。

东侧认领植物园主要由周边企业,如链家地产及岁数较大居民认领。植物园花箱中所用的种植土,正是社区用居民厨余垃圾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混合种植土而成。从培土、选种、种植、浇水,均由企业、居民自行养护,居民自发种植辣椒、西红柿、葫芦、薄荷等常见植物。可食用景观成熟后,四邻还可以分享成果喜悦。

2.3 后期维护及资金支持

根据《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管理办法》:对于老旧小区和工作基础薄弱、困难确实较多的社区(村),如群众意愿强烈,确为生活所急需,可适当安排服务群众项目,用于环境整治、安防设施配备、便民服务设施安装等方面。鉴于小南庄社区闲置人防工程地上空间居民使用频率高、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小南庄社区特申请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用于支付此次改造项目。

小微空间改造不是为改造而改造,还要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成本,科学设计布局,用活政策,撬动资源。

3 成果及影响

3.1 居民百姓反馈

通过精心谋划,实现在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同时,使小南庄这次更新彰显设计细节,回应居民发现美、留住美的诉求。老人们精心种植,早晚都要来种植园看一下自己的成果,种得好的老年人还会与其他人分享经验,使老年人获得了成就感,增加与他人沟通交流机会,充实生活。

社区小朋友们在彩虹滑梯乐园开放日会组团来玩,从设计到手绘、小花箱都参与其中,在自己设计的环境中活动,可以称之为是童年难以忘记的一部分。甚至有其他社区的小朋友也来这里游戏,小朋友们直接互动很丰富,发明好几种自发游戏,促进小朋友们思维发展,为小朋友提供想象空间。

休闲区除满足居民下棋、晒太阳的需求外,同时还为居民提供晾晒空间。通过这一改造的实施,盘活了社区这一款闲置空间,为社区增添了活力、注入了色彩。

3.2 社会舆论影响

小南庄社区小微空间的改造,牵动了很多媒体的关注,通过二十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吸引了其他街镇的责任规划师前来参观学习。甚至其他区县也在此启发下,加速开展老旧小区小微空间改造项目。

附近其他社区居民通过小南庄社区小微空间改造,也向社区、街道表达了想提升社区的意愿,如此一来,对于街道小微空间改造工作的推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小微空间改造项目更得民心、顺民意。

3.3 长效机制延续

小南庄社区小微空间的成功改造,是海淀街道对微更新、微改造的一次尝试,也是城市更新机制制定的基础范本。老旧小区改造点位具有地块多样、复杂的特点,前期设计应因地制宜、改造方案实施应一事一议、各方矛盾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对于项目申报、资金管理与使用及后期维护与养护,是一次值得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海淀街道后续的稻北社区、海淀南路南社区等小微空间改造,都从小南庄社区小微空间改造中吸取经验教训,择优选择设计团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小南庄社区总结出来的汇聚众智、凝聚合力的经验,将小南庄社区居民及周边企业、高校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4 结束语

海淀街道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发起成立“海淀之海 向美而行——海淀街道城市更新高校联盟”,以高校团队为锚点,撬动社会资源,联合开展协同规划、协同设计、协同治理、协同行动的“海街行动”。同时建立海淀街道专家库,对街道“32+1”街区统筹资源空间,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给城市加点美,让科技和艺术装点居民生活。在小微空间改造这件事儿上做好“绣花”功夫,尽一切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在暖民心、纾民困、解民忧,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有保障,更加充实。以方法创新、理念创新和设计创新相融合的城市更新方式,在确保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要落实织补城市功能,完善居民需求实现空间提质及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4]。

猜你喜欢

南庄规划师海淀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烟台市福山区南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小村庄实现大发展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南庄”商业价值调查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村魂是颗“空心李”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青年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