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在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3-07-22丁军艳魏明明李玉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个体化导向脑出血

丁军艳 魏明明 李玉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南阳 473000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引发的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神经纤维生理性通路传导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可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脑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往往病程较长,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但患者容易复发,且较多患者出现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故需在治疗的同时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3]。脑出血患者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肢体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目前,多数学者强调个体化干预,通过分析患者个性化特点,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5]。本研究探讨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应用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1 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康复期112 例开展前瞻性研究。(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6];②患者均处于康复期;③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配合度较高;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脑卒中史;②病发前存在活动受限或肢体功能障碍者;③患者合并癌症、糖尿病及营养不良;④患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⑤患者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向组和传统组。导向组56 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7~85(64.51±6.7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3 例,脑叶9 例,脑室8 例,小脑及脑干6 例;传统组56 例,男33 例,女23 例,年龄34~86(65.66±6.0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5 例,脑叶10 例,脑室7 例,小脑及脑干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2001234)。

2.研究方法

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导向组给予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具体措施:(1)成立神经功能导向一体化小组,针对不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每周以会议形式开展康复针对性讨论;(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脑出血患者认知水平,告知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和康复期的区别,并对患者详细讲解药物作用、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3)对于脑出血后偏瘫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如厕、穿衣等,并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4)对于脑出血之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将床头抬高15~30°,并用注射器从健侧向口腔之内注水,帮助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锻炼;(5)对于语言障碍患者,帮助患者从发音到说日常语言,然后与患者进行简单对话;(6)护理人员对脑出血患者病情和心态进行综合评估,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对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可借助视频、音乐或报刊杂志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鼓励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患者战胜疾病信心;(7)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恢复情况,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供专业康复指导。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

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erve Functional Insufficent,NFI),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精神状态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2)比较两组治疗护理依从性,包括保健饮食、用药、康复锻炼和遵嘱复诊评分;(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QSQL)评价;(4)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便秘、颅内压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5)使用满意度评价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以上指标均由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评估。

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NFI、FMA、MMSE评分、依从性评分、SDS 和QSQL 评分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导向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NFI、FMA、MMSE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干预前后NFI、FMA、MMSE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干预前后NFI、FMA、MMSE评分比较(分,± s)

注: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导向组给予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NFI 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FMA 为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MSE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与传统组干预后比较,aP<0.05

组别导向组传统组例数56 5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NFI 22.49±2.84 9.92±1.06a 31.031<0.001 22.68±2.43 13.88±1.43 23.356<0.001 FMA 47.41±4.89 89.32±8.58a 31.757<0.001 48.15±4.83 61.39±5.16 14.018<0.001 MMSE 20.35±2.41 28.39±3.03a 15.540<0.001 21.75±2.34 24.45±2.68 5.679<0.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NFI、FMA、MMSE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导向组NFI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MSE评分高于传统组(均P<0.05)。

2.导向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依从性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s)

注: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导向组给予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

组别导向组传统组t值P值56 56 2.91±0.32 2.02±0.19 17.896<0.001 2.86±0.34 1.81±0.27 18.098<0.001 3.35±0.38 1.96±0.26 22.591<0.001 3.49±0.47 2.17±0.34 17.028<0.001例数健康饮食遵嘱用药康复运动锻炼遵嘱复诊

导向组患者健康饮食、遵嘱用药、康复运动锻炼和遵嘱复诊评分均高于传统组(t=17.896、18.098、22.591、17.028,均P<0.001)。

3.导向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SDS 和QSQL 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SDS和QSQL评分比较(分,± s)

表3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SDS和QSQL评分比较(分,± s)

注: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导向组给予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QSQL 为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与传统组干预后比较,aP<0.05

组别导向组传统组例数56 5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SDS 63.11±6.42 41.52±5.37a 19.303<0.001 63.73±6.81 49.38±4.17 13.448<0.001 QSQL 46.29±4.38 13.57±1.22a 53.853<0.001 46.54±4.32 23.32±2.19 35.876<0.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 和QSQL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导向组SDS和QSQL评分低于传统组(均P<0.05)。

4.导向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表4)

表4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导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36%)明显低于传统组(19.64%)(χ2=5.224,P=0.022)。

5.导向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表5)

表5 两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导向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6.43%)明显高于传统组(78.57%)(χ2=8.163,P=0.004)。

讨论

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如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患者康复锻炼积极性低,不利于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7-10]。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8,11-12]。

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强调针对患者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并强化基础护理[13-14]。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康复积极性,改善患者训练效果[1,15-16]。此外,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使患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参与康复目标的制定,实施相应的康复策略,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17-20]。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根据脑出血康复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出预见性干预,保证患者康复效果[21-24]。此外,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脑出血相关知识的认知,以意识为支撑配合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依从性,以改善患者预后[25-2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导向组NFI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MSE 评分高于传统组,提示通过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导向组患者健康饮食、遵嘱用药、康复运动锻炼和遵嘱复诊评分均高于传统组,提示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干预后导向组SDS 和QSQL 评分低于传统组,提示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导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提示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导向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提示患者对于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接受程度高,此结果与李文亚和张满霞[29]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神经功能导向式个体化干预在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但本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可能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偏倚,故建议加大样本量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个体化导向脑出血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犬只导向炮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