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引导对策

2023-07-21孙平熊花

关键词:思想动态大学生

孙平 熊花

摘  要:成长于国家飞速发展背景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显著的个性化生活态度、迫切的成功和成才热望及积极的互联网参与意识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够浓、集体意识较欠缺、奋斗精神不够强和受网络负面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高校应针对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及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促使大学生在青春赛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奔跑,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对策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节点,担负着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赋予的大任。同时,大学生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极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和把握,并针对性进行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

(一)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够浓

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動者,生逢盛世,也肩负重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科技、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正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许多国家深陷疫情泥潭,而我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对国内疫情治理坚决采取动态清零的防控方针,并积极向全球分享抗疫经验、出口抗疫物资和提供疫苗援助,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防疫值守点等疫情防控一线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彰显了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担当,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但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一项有关大学生思政课听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专心听课”的大学生占21.7%,“有听课但经常走神”的占53.2%,“经常做课程无关事情,偶尔听课”的占16.9%,“基本不听课”的占8.2%。[2]可见,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不能专心听课。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材和课件更新不及时,信息较为滞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太强,内容比较枯燥。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逐渐形成并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不够,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二)显著的个性化生活态度,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较欠缺

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助推了个性文化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兴趣圈子、个性的服饰穿着和自我的生活方式。相比其他人群,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表达,更富有主体意识,与他人交往表现出个性和宽容的统一,既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倾向,又对他人不同的思想认识表现出包容悦纳的态度,不随意否定他人的评价标准,不轻易排异、否定或者抨击他人的价值观。[3]新时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把“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作为最主要的社交途径,有的甚至排斥面对面交流。这不仅加深了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也容易造成信任缺失。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报告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4]随着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大量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汇聚,其成长环境和风俗习惯往往有着巨大差异,差异背后也常常伴随着迥异的性格。大学宿舍一般安排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同住,这有利于推动地域融合与文化交流,但高校也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宿舍矛盾的调解与疏导。部分大学生初次住校过集体生活,有的是独生子女不习惯与他人同住一室,个性太强又不善于处理室友关系、寝室矛盾容易发生,甚至发生恶劣事件。这容易降低以宿舍为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学生显著的个性化生活态度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行事孤僻,甚至催生个人主义观念,阻碍了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这不利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学习,甚至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迫切的成才和成功热望,部分大学生奋斗精神不够强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对成才成功迫切的热望,如晨光熹微便进入图书馆复习的考研学子,深夜仍在排练的舞蹈专业学生,以及每日行色匆匆的大学生创业者,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渴望成功的缩影。大学生普遍被长辈寄予厚望,但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甚至萌生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荒唐想法,往往一事无成。新时代大学生盛行“宅”文化,“佛系”“躺平”“摆烂”等成为校园热词,他们有的自甘堕落止步不前,有的归咎于“内卷”主动放弃,有的随波逐流逐渐丧失斗志。一些错误思潮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传播。这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淡漠。部分大学生无法抵制物质诱惑,因一时的消费冲动而陷入“以贷养贷”“裸贷”及被威胁恐吓的境地,甚至有的大学生因不堪其扰而自杀。这不仅葬送了学生自身的美好前程,更是其所在家庭的噩梦。此外,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弱化了劳动光荣、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等积极思想。个别大学生年纪轻轻便过上了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甚至肆意践踏他人的劳动成果,诋毁他人艰苦奋斗的优良美德,对社会和他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积极的互联网参与意识,部分大学生受网络负面影响较大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5]作为中国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强,普遍具有活跃的互联网思维及较高的参与热情。新时代大学生更善于使用互联网,如在网上完成面试、问卷调查、打卡活动、网络购物、查找资料等,在教育、工作、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互联网参与热情。但在高度虚拟化和匿名化的网络社会中,部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律能力较弱,容易沉沦网络、迷失自我。大学生中的“手机控”和“低头族”不在少数,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聊天、游戏、短视频等活动中,甚至不少大学生因此患上手机焦虑症,如:手机电量低、信号差时他们会无比焦虑,一旦忘带手机,更是感觉与世隔绝。同时,违法网贷、网络诈骗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击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甄别能力,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对象,甚至有的大学生身陷网络犯罪,给自己和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此外,部分大学生频繁长时间的上网,还容易造成诸如近视、肥胖、腰颈疾病、抑郁等生理和心理性危害,严重影响健康生活。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引导对策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将更加复杂而多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判,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新特点,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及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新时代大学生在青春赛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奔跑,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情怀。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仔细研究教学全过程,创新上课形式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技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做到方法要变、形式要活、故事要新。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教学咨询,加强集体备课、开发慕课和公开示范教学,使教师之间互通有无。重视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基本国情、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的学习,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二是持续增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高校要落实好课程思政任务,坚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担负起课程思政施行责任,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推进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科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水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素材,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使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三是不断优化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第二课堂相较于课堂教学具有形式灵活和趣味性高等优势与特点。教师可以吸纳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政策,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第二课堂管理部门应充分履行教育管理职权,对学生活动采取必要干预和引导,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要求融入其中,把培养大學生正确的政治观作为主线,既注重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更要注重思想性和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党团宣讲活动,开设政治理论专题学习,及时跟进学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有意识地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对热点事件进行正确的评议和解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思想标准,既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是弘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集体道德精神。要充分借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形成的党的集体道德记忆载体,加强党史保存、研究和解读,使党的集体道德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践行。专家学者要重视党史研究和理论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党的集体道德和光荣传统在大学生中得到自觉传唱和遵循。要重视党史在大学生校园的宣传,传唱党的集体主义历史故事,通过创建党史学习教育VR展馆、拓展互联网集体教育宣传平台等方式,让学生更方便、更广泛地接触集体道德精神和记忆载体,使大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感悟精神力量、获取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要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集体主义精神内涵。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与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三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高校要大力宣扬集体主义精神,防止大学生群体滋生小团体主义,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狭隘的个人主义,摒弃以个人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倡导团结合作及奉献精神。适时开展大学生军训、社团、班集体和支部团建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观念。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校园文化竞赛活动,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活动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感悟集体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入手,通过构建崇尚艰苦奋斗精神的校园氛围、家风门风和社会新风尚,引导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是营造崇尚艰苦奋斗的校园氛围。劳动育人是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应结合区域特点、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动手能力,让青年大学生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里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借助情景剧、短视频和观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深刻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二是构建崇尚艰苦奋斗的家风门风。家长应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要重视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精神品质,帮助孩子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要重视家风家训对孩子的引导塑造作用,树立量入为出、适当消费的家风。家长要以身作则,勤俭持家,避免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的深渊,引导孩子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家长应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等,在劳动中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三是形成崇尚艰苦奋斗的社会风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最好的教科书。要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所留存下来的历史遗址、遗物和奋斗故事,通过设立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和体验馆等,大力弘扬和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社会风尚,引导大学生继承先辈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遵循宜疏不宜堵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一是强化正向的价值导向。高校要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发声,积极弘扬主旋律,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明辨真伪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边界,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网络的“利”与“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使之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做好安全用网的宣传教育。建立专业的互联网宣传教育人才队伍,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同步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可结合“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群体人数多、人员集中和组织化的特点,适时开展大学生讲堂、普法宣传周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相关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建立安全用网宣传矩阵,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成效。鼓励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促使大学生开展户外健康运动,提升大学生自律意识,防止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节。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借助国家“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之际,高校要积极整治互联网生态乱象,规范传播秩序,对校内社交群、表白墻、公众号的负责人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规范成员的言行,营造良好网络氛围。高校要定期开展互联网警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谣言、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甄别能力。要不断完善预警防范、应急响应机制,妥善做好事后处理。要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惩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学生的财产与生命健康不被侵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用网氛围,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参与互联网生活。

三、结语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6]这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殷切期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主动担当,紧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努力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国之栋梁。高校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水平和思辨能力,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才能对大学生思想动态作出正确研判,并通过言传身教,有效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促使大学生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

[2]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34-36.

[3]童建军,林晓娴.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95-101.

[4]程思,毕若旭,王军利.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N].中国青年报,2021-11-23(11).

[5]武晓莉.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N].中国消费者报,2022-03-03(03).

[6]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孙平,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熊花,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情研究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思想动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学生思想动态特点浅析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浅谈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干部的管理
营造积极心理氛围,提高物理复习效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