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VR+AI融创一体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研究

2023-07-21封蕾王娜张为苗田全红马鹏

经济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封蕾 王娜 张为苗 田全红 马鹏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傳承千年智慧,将瑰宝继续流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重视的方向。文章基于VR+AI融创一体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打造一种活态展现、身临其境数字化场景一体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平台,通过文化渗透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甘肃省非遗技艺得到保护。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一站式工艺探索+文化挖掘+技艺创新,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 融创一体 数字化场景 工艺探索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197-03

一、介绍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且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星罗云布、成千累万。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大门类10个,包含项目1557个,其中甘肃省一共83个,排在首位的是浙江省共计257个。此外,财政部下达的2022年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预算相比于2021年增加了5300万元,特别是加大了西部非遗的支持力度,可见国家对于西部省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视。2023年2月,朱秋华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中提到利用新媒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生活和教育中进行渗透,加强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2022年9月,王家振在《融媒体背景下敦煌旅游形象的构建和智慧化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中写到桌面研究方法,剥丝抽茧、层层抽取打造敦煌鲜明旅游形象,借助融媒体平台智慧化传播,而构成的主要要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智慧旅游。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体现的是网络互联和虚拟呈现。王紫薇提出的促进“人”与“非遗”双向交互目标,构建非遗信息检索系统、研究系统、体验系统和研发系统,引入5G技术升级新时代数字化生态系统博物馆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新时代、新场景、新技术不断地在非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加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有可为。值得一提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提高了文华传承的魅力,李雅筝等人概述了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在视觉上给人新的体验与感受。《基于虚拟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通过传统与新技术的相结合解决了数字化非遗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问题,该设计主要在软件程序上系统化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字化管理工作,使得数据处理和安全性检测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也说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大有可为。

不管是政策和方针,还是技术创新和技术保护,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话题,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可或缺的力量。由此可见,构建全景式立体化VR+AI技术相结合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前景广阔,是完善以传承人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创体系平台,平台的创建致力于打造活态展现、身临其境数字化场景一体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平台,使得技艺和创新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VR+AI融创一体智慧非遗传承平台框架设计

2022年3月,甘肃省文旅厅联合腾讯云打造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上线,将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上云”,通过大数据平台记录、展示非遗成果,微信小程序“陇原非遗”及“一部手机游甘肃”可找到该大数据平台,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了解甘肃省非遗文化,虽然该平台集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采用“非遗地图”互动效果吸引受众观看了解。当下虽然有很多不错的平台供大家使用,但是真正用的人并不多,主要存在传播速度较慢、辐射较小、突破时空限制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和实验,以及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考虑通过VR技术与AI相结合,打造全景式沉浸非遗传承系统平台,搭载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同时考虑模型构建部分采用自动生成对抗网络(GAN)进行场景生成,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非遗风格迁移与算法模拟操作。

本文基于非遗领域长期的摸索与甘肃省市场产业转化相关的经验与数据信息,以“融创一体、开放共享、数据驱动、产业升级”为原则,采用VR+AI相结合的技术,进行框架设计与平台开发,功能主要按实际使用的场景进行模块划分,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的一站式非遗知识服务平台部分功能进行重组和升级,得到新的功能模块,在一定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智能感知,然后数据分析图像分析后反馈非遗相关的专业知识。

(一)数据与算法

数据是模型建设和平台训练非常重要的资产,一个好的非遗传承人也是要经过不断学习、打磨、练习、领悟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那么数字化智能平台的实现在前期的抽取数据,就需要将非遗的核心内容及文化元素进行精准表述,这就需要文字、图像、视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而这些表现形式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智能、高效、专业的基础。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多都是构建电子图书馆或者数字图书馆进行馆藏和保护,电子图书馆内的数字图书资料,也是一种将知识表达教给人们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形态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其形式是电子图片、视频和电子信息等格式,这种方式良好保护与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和本文阐述的平台,这种融创一体的平台建设也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在这里包括了实体整理阶段、数字化阶段和应用阶段,前期数据感知和采集需要利用传感器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实体整理阶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数字化阶段包括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转换、处理、组织、存储,应用阶段则是在系统运行基础上对信息资源使用、服务和维护。

数据往往都是纷繁杂乱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模式进行存储,那么需要借助算法,好的算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智能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算法,其中采用卷積神经网络(CNN),在自动生成技术方面,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cGAN)实现基于用户指令的输入进行非遗的创作,用户在创作的同时加入文化知识和相关解读,既满足了沉浸式加入,又满足了文化的传承,当然加入对比原版非遗产品或者画作,可以进行打分评定,找出差距,进行细粒度判别式对比,增强用户的参与度。

(二)建模与仿真

传统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图形绘制,利用3DMAX、MAYA等进行绘制转换三维模型,历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都有相关任务,而且占比很大,场景交互和虚拟仿真也是提升传承魅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得应用场景纷繁复杂,通用性相对较强,在算法和呈现上就要下足功夫,也要从不同维度实现数据价值,将算法的应用真正变成切实可行的应用。

借助3D虚拟成像技术,对非遗的对象进行扫描感知,形成虚拟现实的相关场景,建立虚拟场景,构造视觉图像三维立体模型,至少要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运动建模、交互建模与模型分割等,关联所有要素从而实现虚拟环境效果,在这样的感知下,带给人一定的沉浸感。当然传统绘制也有传统绘制的优点,草图也是思维转换的过程,但是非遗的魅力不能因为虚拟仿真而大打折扣,精美的技艺需要完美体现,在虚拟场景中感知采样视点和方向确定后方可进行图像采集,此时通过图像视点序列组织变换、分析控制生成图像流场,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观察者的空间位置从图像流中检索序列信息生成符合当前场景和逻辑点的新视景图像。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学习,从而提升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声音+语言+图像+搜索

人类对于声音和图像的刺激相对比较强,作为自然界最高智能体而言,对于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场景带给人的体验感是非常容易渗透人心的,分场景、分时空进行不同功能的呈现,有时候语言带给人的感受更独特,但有时候视频带给人的体验感更深刻,所以搭载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提升对声音+语言+图像的进一步理解,在深度学习算法的条件下实现多模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因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符号来进行针对性的表示和表达意义,通过符号注意进行数据信息转换,通过循环神经网络(RNN)+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衔接,同时使用GAN进行处理和模型训练测试,在搜索的同时结果呈现不同模态的数据形态,这种技术在目前已经很成熟了,实现起来并不难。

三、创新应用

基于VR+AI融创一体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研究在创新应用方面前景广阔,特别是VR技术中的人机交互是通过人工智能程序实现的,人通过肢体语言发出智能体需求信息,比如声音、手势、文字等信息,在虚拟空间的环境中对需求信息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使得人有一种沉浸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特别在交互过程中需要传感器设备实现,传感器可采用声音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通过智能手机APP界面,利用屏幕和功能区进行一定的扩充,特别是虚拟电子屏幕方式,给人一种高科技的冲击力。

(一)非遗传承角色交互

一个技艺的传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更需要传承人具备高超技艺和良好素养,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手段,国家通过各种科学文化技术和手段进行保护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那么吸引受众,增加趣味性和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或者觉得意义重大,但所消耗的精力、时间等成本较大,这造成传承困难,长此以往,会造成技艺的消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图书馆以外,更多地是要吸引年轻人学习,加大宣传力度,进课堂走进人民生活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爱护进一步了解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教会机器人或者智能体,让他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在手机的各个区域进行小知识分享或者故事宣传,特别是VR技术的加入,更让大家有一种沉浸感,这是创新应用的好方向。

(二)系统优化与深度挖掘

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是简单有趣,能够触发灵魂认同感的事物,日常生活中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并不多,所了解到的技艺也相对比较少,很多都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得到的信息,那么在接触的智能产品中是否可以通过公共场合提供客服或者聊天的机器人这样的方法进行传承发扬非遗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进一步感兴趣去学习呢?答案是可以,创新应用可以考虑在各类场合方便快捷地抽取用户感兴趣的搜索方式和呈现方式,给大众提供知识体验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进行全场景显示,营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当用户语音、或者文字输入关键字的时候,或者用户根据想了解的元素进行输入,机器智能体反馈给用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更全面地展示非遗产品,特别是其中所涵盖的文化和历史,这样更容易激发大众的认同感和学习激情。

(三)知识库数字化管理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系统存储影像文件、目录等有关文件,提供展示和检索服务,进行资源权限控制。在此方面传输利用是数字信息资源的特色,可考虑使用在线利用服务和局域网内部用户共享。数字图像技术在线服务方式提供原始尺寸、高分辨率的影像。受众便可随时随地查看资源。那么数字化管理的创新发展要考虑到资源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变化导致社会公众利用需求的变化。

四、结语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相结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法多样,创新点颇多,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但是传而不承,仅限于了解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创新发展,适应民众生活且带来一定的反馈的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在此方面依然存在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VR+AI融创一体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无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核心思路。本文以“融创一体、开放共享、数据驱动、产业升级”为原则,采用VR+AI相结合的技术,进行框架设计与平台开发,功能模块划分清晰,在创新发展上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2YF7FA059)]

参考文献:

[1] 朱秋华.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97-100.

[2] 王家振.融媒体背景下敦煌旅游形象的构建和智慧化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J].中国民族博览,2022(18):81-83+118.

[3] 王紫薇.数字化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博物馆模式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1,31(02):422-431.

[4] 李雅筝,周轩.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2(16):132-134.

(作者单位:甘肃省计算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作者简介:封蕾,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王娜,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张为苗,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建模;田全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马鹏,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系统开发。]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