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奇敏:这是我创作最好的时代

2023-07-19罗拉

女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紫砂大赛创作

罗拉

宜兴紫砂陶技艺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于近现代达到鼎盛,在千年岁月流变中,无数工匠代代接力,用泥与火传续出一条紫砂的艺术长河。出生于陶艺世家的吴奇敏,从16岁开始学艺制壶,曾受“壶艺泰斗”顾景舟、紫砂艺术大师徐汉棠等名家指点,并师从顾景舟高徒吴群祥大师,大半生潜心钻研创作,用心传艺,到60岁桃李遍天下,用一生的努力把自己汇入这条河。

我们能从吴奇敏的身上,看到艺术的源流如何跨越时代,看到工匠精神如何被传承并创新。这是她的故事,也是所有大国工匠的缩影。

从16岁到60岁,在紫砂的世界中做一名终身学习者

2018年第四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的总决赛现场,吴奇敏的主要制壶工具丢了;抽到的工作台上,日光灯也是坏的,只有一只灯管能亮……意外让这位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手艺人有点傻眼,“心扑通扑通地跳,手发抖”。

这场比赛对她而言太特殊了。这一年,大赛初次列入紫砂壶项目,规定的参赛年龄是18-55岁,她当时54岁,以头两轮蝉联冠军的成绩走到此处,这可能是她第一次、最后一次、唯一一次赢得技能状元的机会。

短暂的慌乱后,她暂停了10分钟,让自己彻底冷静下来。做壶近四十年,她的大脑、眼睛和手,才是她最独一无二的“工具”。最终,她顺利完成了后来享誉业界的代表作《唐风提梁壶》,夺得那一届大赛的技能状元,再一次战胜了自己。

吴奇敏的一生,都和紫砂陶紧紧联系在一起,泥与火是她拼搏精神的来处,也是她去往未来的图腾。1964年,她出生在江苏宜兴丁蜀镇,那里被誉为“陶都”,是我国重要的紫砂壶原产地,拥有上千年历史传承。

吴家是积年的陶艺世家,祖祖辈辈以陶为生。吴奇敏的祖父开创了经营紫砂器的老字号“祥丰泰”,祖母、父母都从事紫砂器制作的相关工作,现代著名紫砂艺术大师徐汉棠是她的姨公,被誉为“壶艺泰斗”的顾景舟常在家里往来。这样耳濡目染的氛围,让她从小对紫砂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初中毕业后,吴奇敏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紫砂壶。她说:“那时邻居有个阿姨也做壶,和我妈妈做一样的器型,但手很快,一天能做32把壶。我这个人做事喜欢动脑子,抽出时间观察阿姨的手法,分析研究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哪个地方比我们快。”后来,用同等时间,吴奇敏做到了36把,学艺三年后,一天能做50把壶,创造了当时紫砂界的速度奇迹。

自信满满的速度标兵,从艺六年后,遇到了令她非常难受的事,蜕变也由此开始。

那是1985年,吴奇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成为顾景舟的弟子——工艺美术大师吴群祥的插班生,学习全手工制壶。这是和制作模具壶完全不同的创作体系,从一块泥巴到一只壶,不使用任何模具,从业者需要具备艺术理论、物理知识,才有可能开展造型设计。

老师对吴奇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慢下来,从一天制作50把模具紫砂壶,降到一天10把,再降到一天3把、一个月3把,这彻底颠覆了她从前的做壶思想,让她“非常不适应,非常难受”。

为了帮她建立规范的创作基础 ,老师让她先去学做工具。手工紫砂的工具门类非常多,铁艺、木工,她一样一样学、磨、练,同时还要学习理论,摆脱对模具的依赖,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扔掉拐杖重新摇摇晃晃学走路,其间艰难,自不足为外人道。

慢下来花了一年多,但帮她打通了艺术领域的任督二脉。她慢慢对器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内涵,实现了从制作到创作的提升,终于能够在创作道路上真正“独立行走”,为未来的奔跑练壮了手脚。

学习、思考、更迭技艺,贯穿于吴奇敏的整个人生, 是她持续创作近半个世纪的源头活水。现在,吴奇敏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也可以应用到壶的线条上来,形成饱满的气韵。你们一定要多思考,才能理解。”

出镜:吴奇敏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特技技能大师,从事紫砂壶创作及艺术研究四十余年,并长期开展紫砂陶传艺教学,为行业培养后继人才,先后获江苏大工匠、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作品获多项艺术大奖,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陶瓷文化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做出美的器型,不能死脑筋

吴奇敏一直记得年少时父親对她说过的一句话: “要记得抬头看路,不能只埋头拉车。”这句话或许是造就她颇具开拓和创新性格的原因之一。

2018年她在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制作作品《唐风提梁壶》时,就将从前在日本岩手县交流时学习到的铁壶艺术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创意设计。那次大赛吴奇敏还做过一个大胆创新,调整了拜月壶的壶嘴。当时,她拿到拜月壶的图纸,看壶嘴跟壶把的附件,一眼认出这是以前的古壶。古壶的嘴和壶身一样平,是因为从前很多老爷子习惯直接用嘴对着壶吸水,但现代人对茶壶的要求早就不是这样了,所以她就把壶嘴做得更翘高一点,让整个壶体看起来比例更协调,线条更优美,也更适合现在使用。

赛后有同场选手向她丈夫感叹:“你夫人的胆子真大,她把造型改了。”身为同行的丈夫让她按图施工, 她语气坚定:“我不!我要造出美的器型來,我不能死脑筋、按部就班。”她是那个赛场唯一一名做了造型改动的选手,最终得了第一名。

比创新更令人钦佩的,是她骨子里永不服输的拼搏劲儿。时间倒回到1979年,做了学徒的吴奇敏,其实也有她的意难平,家中三个孩子,哥哥姐姐都是知名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有她没上大学。“所以我其实一直憋着一口气,要让自己从技艺这条路上拼杀出来,行行出状元。”吴奇敏说。

另一面的不服输来自社会评价。吴奇敏和丈夫都从事紫砂创作,但别人介绍她时总说“这是×××的夫人”。“很长时间,我先生一直是鲜花,我是陪衬他的绿叶。后来我经常想,总不能一直在后面,我的手艺也不差,为什么要这样?我想有一天别人介绍他时,会说‘这是吴奇敏的丈夫。”

2016年之后,行业里渐渐有了一些专业赛事,五十多岁的她珍惜每一次竞技机会,逢赛必出。2018年报名技能状元大赛时,丈夫起初并不赞同,觉得她到这个年纪,即使不去参赛也受大家认可,没必要顶这么大的压力吃那个苦。但她有她的理想与执着,夺冠后从镇江回宜兴,她在车里放了一路的《铿锵玫瑰》。

为了“行行出状元”这五个字,她拼搏半生,在那届的20名“江苏大工匠”名单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我最大的成就,是为这个行业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

吴奇敏有一个好老师梦。她在回忆时说,“我也不是脑子笨的孩子,如果当年有幸遇到一名好老师,我应该是和哥哥姐姐一样走读书道路的。”

经历过知识老师缺乏的时代遗憾,她选择自己做一名技能方面的好老师,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向更多热爱紫砂陶的后辈倾囊相授,帮助年轻人提高技艺,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吴奇敏在紫砂工艺厂时就一直在收徒传艺,只是那时教的人数相对较少。2000年后,她成立了独立工作室,和丈夫一起开展紫砂技能教学。她的紫砂传习所是义务教学,不收学费,来报名的学员有职高生、大学生,有从业十几年、高工职称的业内人,也有学习技艺谋生的残障人士,每一个她都手把手来教。

教学时的吴奇敏,是以身作则的严师。7:30上课,她从不迟到,也不允许学员迟到。她说现在有些小孩不能吃苦,在家不想学习,对父母撒个娇就能偷懒摸鱼,但在她的课上不可以,因为学技能没有捷径,必须耐得住枯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提升。

她的学生们大多被她磨砺成才,出去参加专业竞赛,基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独立开工作室后也都有不错的业务。有一位残障学员在中国和法国的大赛中都获了奖,后来把自己的孩子也送来吴奇敏的班里学习,令她很感动。

部分学成后的学员选择当她的助教,和她一起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技能帮扶教学。她还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机构开展紫砂工艺美术的教学,也去过日本和加拿大讲学,“走到哪儿教到哪儿”,学生们都很喜欢她。

有媒体问吴奇敏,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她答:“传艺虽然很累,但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为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感觉自己没有虚度光阴。”

站在花甲之年,吴奇敏说自己越做越有劲,“现在的创作更单纯了,多了一种玩的心态。”

但她同时也有紧迫感,教学传艺花费她不少时间和精力,更得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艺,不能荒废。“我们手艺人,始终还是要把手艺做得硬邦邦,在行业中立足。”吴奇敏说。

猜你喜欢

紫砂大赛创作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