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2023-07-18贾必菲宋克娇张兰菊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肌力溶栓神经功能

贾必菲 宋克娇 张兰菊

(盱眙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淮安 211700)

急性脑梗死有血栓形成,因此会阻塞动脉血管腔或使其狭窄,老年人是高发人群[1]。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及死亡率。优质护理模式能更为细致全面地护理患者,将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本研究,分析了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本院急诊抢救室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96 例,依据护理模式分为优质护理模式组、传统护理模式组两组,各48例。优质护理模式组女14 例,男34 例;年龄48~83岁,平均(67.42±4.05)岁;入院至手术时间3~4h 23例,5~6h 25 例。传统护理模式组女15 例,男33 例;年龄49~84 岁,平均(67.74±4.32)岁;入院至手术时间3~4h 22 例,5~6 h 2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传统护理模式组患者入院后初步评估其病情,给予常规心电监护,完善相关检查,与溶栓适应症相符后将溶栓治疗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及家属,应用0.9mg/kg 阿替普酶,将最大剂量控制在90mg。依据剂量计算表计算总剂量。在注射器中混匀10%总剂量,1min 内输注,混匀剩余90%后静点,持续至少1h,记录输注开始与结束时间。完成输注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溶栓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神志等变化,对瘫痪肢体肌力、意识进行定时评估,1 次/15min。溶栓后监护患者瞳孔、神志等变化。

1.2.2 优质护理模式组 (1)优化住院环境。保持住院病房整洁、干净,保持适宜的室内空气温湿度;(2)提高疾病认知。熟练掌握配合医师治疗的方法,积极控制风险,避免疾病诱发因素等;(3)情绪干预。由于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偏瘫等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对病情恢复造成阻碍。基于此,医护人员应督促患者家属关心患者,深切感受家庭的关爱,树立对疾病治疗信心;(4)运动康复指导。将康复相关措施普及给患者,使其对功能恢复和康复锻炼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提升训练的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随访1 个月。(1)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心理状况、预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和洼田饮水试验、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吞咽功能越差,心理状况越差,预后越差[2];(2)肌力;(3)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 依据NIHSS 评分,减少0~17%、18%~45%、46%~90%、91%~100%分别评定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心理状况、预后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mR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VGF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优质护理模式组NIHSS 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mRS 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P<0.05),VGF 评分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心理状况、预后比较(分,±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心理状况、预后比较(分,±s)

组别n时间NIHSS 评分VGF 评分优质护理模式组 48护理前17.51±2.552.22±0.34洼田饮水试验3.90±1.11护理后9.84±1.638.70±1.161.03±0.30传统护理模式组 48护理前17.22±2.872.58±0.453.70±1.03护理后13.56±2.637.95±1.34 1.56±0.26焦虑评分60.57±9.44 45.11±7.68 60.68±8.67 50.35±8.44抑郁评分51.55±8.68 26.15±4.61 52.33±5.74 37.68±6.22 mRS 评分4.12±0.88 3.12±1.02 4.08±0.77 3.52±0.57

2.2 两组肌力比较 在肌力≤Ⅱ级、≥Ⅲ级比率方面,优质护理模式组护理前分别为85.42%(41/48)、14.58%(7/48),护理后分别为33.33%(16/48)、66.67%(32/48);传统护理模式组护理前分别为87.50%(42/48)、12.50%(6/48),护理后分别为43.75%(21/48)、56.25%(27/48)。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肌力≤Ⅱ级、≥Ⅲ级比率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肌力≤Ⅱ级比率均低于护理前,≥Ⅲ级比率均高于护理前(P<0.05),优质护理模式组的肌力≤Ⅱ级比率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Ⅲ级比率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优质护理模式组总有效率97.92%(47/48)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72.92%(35/48)(χ2=12.042,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优质护理模式组并发症发生率4.17%(2/48)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8/48)(χ2=4.019,P<0.05)。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在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改变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作用下日益提升,同时呈年轻化趋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具有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肥胖、饮酒等。急性脑梗死会多方面损害神经功能,使高位神经中枢无法有效控制运动系统,引发肌张力异常、肌肉协调障碍,从而引发运动障碍[4]。优质护理模式使护士将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培养起来,提升护理服务能力,逐步减缓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为患者生存提供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模式组NIHSS 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mRS 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VGF评分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优质护理模式组患者的肌力≤Ⅱ级比率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Ⅲ级比率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原因为优质护理模式中运动康复指导给予患者主动锻炼以充分强调,改善神经功能重塑能力,为神经细胞轴突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恢复神经功能与关节活动,改善运动平衡功能,减少急性脑梗死后遗症[5]。

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模式组总有效率97.92%(47/48)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72.92%(35/48)(χ2=12.042,P<0.05),原因为优质护理模式在介入溶栓治疗后对溶栓技术、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全面了解适应症及溶栓药物副作用,个体化观察与护理患者,提升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溶栓极易引发感染、出血、肢体偏瘫等并发症。优质护理模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模式组(χ2=4.019,P<0.05),原因为优质护理模式中优化住院环境,将日常护理提供给患者,密切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避免脑出血风险出现,有效控制患者出血。督促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为肢体血液循环提供有利条件。给予导尿管护理以充分重视,对泌尿系感染的发生进行预防[6]。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较传统护理模式更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力溶栓神经功能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