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正骨结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3-07-18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踝正骨骨关节

金 冰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北京 102208)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之一,同时承担着人体的各项活动,是机体最大屈戌关节。踝关节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率约占全部骨折的4%,因其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在骨折后恢复踝关节牢固稳定性极为重要[1]。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复位固定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主要方法。但踝关节骨折常常伴有周围组织肿胀、疼痛,增加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我院应用中医正骨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1 年10 月我院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7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1 例;年龄21~74 岁,平均(45.8±3.7)岁;交通事故伤13 例,运动伤11 例,暴力击打伤7 例,高空坠落伤4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2例;年龄20~75 岁,年龄(45.6±3.4)岁;交通事故伤15例,运动伤12 例,暴力击打伤6 例,高空坠落伤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手术内固定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进行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口,按外踝-后踝-内踝顺序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在腓骨远端进行解剖钢板固定;后踝在复位钳协助下临时复位后应用2~3个长短合适空心螺钉自后向前固定;内踝部位骨折块临时复位后垂直于骨折端打入2 个导针,沿导针各放置1 个空心螺钉。固定完成后检查其稳定性,一切正常后冲洗、缝合、包扎、引流。

1.2.2 观察组 应用中医正骨+手术内固定治疗:在硬膜外麻醉后为患者进行中医正骨复位。(1)诊断:手指轻触骨折部位,感受骨折情况并判断骨折类型,构建骨折移位立体图;(2)牵引:轻握骨折远近端,沿纵轴方向形成肢体的对抗牵引,依照正骨顺序对患肢方向调整,矫正短缩畸形;(3)旋转屈伸:应用旋转、屈伸、内收及外展等方法整复断端,改善旋转及成角移位;(4)提按端挤:前后移位和内外移位时两手分别握骨折近、远两端,应用提按、端挤进行纠正;(5)推拿按摩:自足三里穴应用点按手法至解溪穴自上下巨虚、丰隆点按至解溪穴,以松解腓前肌,时间3~5min,用力均匀,避免导致二次伤害。中医正骨复位完成后进行手术内固定,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时间、肿胀、疼痛、骨关节功能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1w 时骨折部位肿胀、疼痛程度及骨关节功能情况。肿胀程度应用踝关节周径(内踝上3cm 处)进行评估;疼痛程度评估进行VAS 评分,总分10 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应用Kofoed 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按评分高低分为优85~100 分、良75~84 分、及格70~74 分、差不足70 分四个等级。

1.3.2 临床疗效 从多方面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估,显效:踝关节功能明显恢复,骨折部位无疼痛,背身运动15°以上,可正常运动、生活,X 线检查内踝、外踝无移位,后踝位移<2mm;有效:踝关节功能有所恢复,在日常运动、生活过程中略有不适,背身运动10°~15°,X 线检查内踝、外踝移位<2mm,后踝位移2~4mm;无效:踝关节功能未见好转,运动可致明显疼痛,背身运动不足10°,X 线检查内踝、外踝、后踝位移均在4mm 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2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肿胀、疼痛、骨关节功能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骨关节功能可见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胀、疼痛及骨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29/35),(P<0.05)。

3 讨论

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负重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广、活动多、承载大,因此也极易被损伤。踝关节损伤机制主要包含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个方面,直接暴力损伤程度重、发生率低,间接暴力多是由体育对抗、扭伤等低能量损伤所致,日常较为多见[2]。踝关节骨折发生后,骨完整性被破坏,影像学检查可见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皮质局部断裂,出现分离、旋转等骨折断端[3]。手术复位固定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但骨折后淋巴管、血管的损伤致使局部血肿形成,对神经血管造成一定压迫;骨折部位的炎症反应使得血管不断收缩,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分子物质不断渗出,加重局部肿胀疼痛程度;骨折块的异常活动刺激周围组织出血量增加,炎性因子及不断加重的肿胀共同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血管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体液回流受阻,内压持续升高,致使肿胀疼痛更加严重[4]。这些原因所致严重肿胀疼痛,是临床手术治疗时的难题,增加了并发症发生或手术失败风险。正确的中医正骨手法则能纠正发生移位的骨折,恢复骨折断端稳定性,解决疼痛、肿胀问题。

中医正骨对骨折的治疗由来已久,可用不同正骨手法治疗任何部位发生的骨折。对于踝关节骨折,针对简单的稳定骨折可经正骨处理后夹板固定治疗,后期结合中草药及相应功能训练,可避免手术治疗所致痛苦及术后并发症[5]。正骨复位后在影像学图像下可见绝大多数骨折断端的解剖关系有显著改善,同时也会有某些关节面存在一定对合问题,如旋转畸形纠正不良,肌肉韧带嵌入影响服务等,此时仍需经手术治疗,使得骨折断端解剖关系进一步恢复。基于此,为获得更好治疗效果,中医正骨结合手术治疗这一方法被提出,也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肿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明显下降,骨关节功能可见明显改善,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正骨结合手术治疗在缩短手术时间、缓解病痛,促进消肿,改善预后方面更具优势。因为,术前良好整复能解除局部血管神经形成的压迫状态,化解肿胀、疼痛,之后再进行手术操作能最大程度促进踝关节解剖结构恢复,维持良好位置,减少软组织剥离及血供破坏,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暴露时间,两者互为良性影响,对预后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中医正骨结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合二为一,在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式,能更大程度提升疗效。

猜你喜欢

内踝正骨骨关节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
经后内侧和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内踝后踝冠状位骨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