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下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3-07-18蔡晴婷袁小娟徐佳宁周桐陈锦渝

关键词:便捷性智慧校园多样化

蔡晴婷 袁小娟 徐佳宁 周桐 陈锦渝

摘 要:智慧校园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并总结了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图书馆内利用多学科协调进行精细化建设、增设沉浸式体验区及宿舍楼内打造共享自习室、室外操场提供共享桌椅的策略,旨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生活的便捷性。

关键词:智慧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 多样化;便捷性

一、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智慧校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019年1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将“智慧校园”定义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有机衔接,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1]。目前,国内学者在智慧校园方面的研究涵盖了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设计以及局域优化设计,其中总体框架设计包括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不同环境下的研究,局域优化设计集中在智慧校园内图书馆的智慧优化升级[2]。

高校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除正式教学空间(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教室)之外用于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场所,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教学楼中的自习室或闲置区域、室外广场、寝室等室内外空间,但不包括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3]。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高校展开了研究,如应珂选取DH大学图书馆场景下的全日制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第三空间的规划与建议[4];陈骁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为例,对信息、空间、人三者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总结[5];吴绮颖以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图书馆首层空间设计为例,进行了武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研究[6]。在教学楼建设方面,郭炜等通过对高校教学楼案例展开分析,认为将非正式学习空间置入传统教学楼是必要且可行的[7];唐建等对目前既有高校教学楼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功能规划、空间组成、学习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优化策略[8];孙忠博等探讨了在教学楼内减少空调和照明系统使用能源的措施[9]。在宿舍建设方面,胡建波等以西安欧亚学院学生公寓改造为例,提出非正式学习空间置入高校学生公寓对学生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影响及持续改进策略[10];陈丽丽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及特征,探寻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途径[11]。另外,陈向东等搭建了由室内结构化空间、其他半结构化空间以及室外非结构化空间构成的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模型,探索出室内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方案[12],对室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研究范围较广,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下问题:在图书馆内,空间建设缺乏多学科协调,技术设备方面对学生需求关注度不高;在宿舍楼内,缺乏非正式学习场地的建设;在室外操场,尚未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硬件设施。文章将在第二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于第三部分在智慧校园建设角度下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在图书馆内,空间建设通过多学科协同着眼空间精细化建设,技术设备方面充分调查学生需求,增设沉浸式体验区;在宿舍楼内,改造现有空余场地构建楼内共享自习室;在室外操场,提供共享折叠桌椅设备以应对学生需求。下文将对高校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建设对策做具体阐述。

二、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的在校学生开展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利用的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34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得知学生更倾向于在宿舍、教学楼以及图书馆进行学习,而选择操场作为非正式学习场地的占比最少,仅为1.38%,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由于图书馆区别于高校内其他非正式学习空间,配有集中的学习设备及大量的管理人员,便于统一建设与管理,故以下从图书馆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对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图书馆内主要以空间建设以及技术设备建设分析为主,图书馆外则选取学生普遍偏好的宿舍以及偏好程度最低的操场进行研究分析。

(一)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纵观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的长期发展成果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逐渐被教育行业加以应用,空间、资源等服务效能虽然大幅提升,但总体图书馆建设仍处于智慧图书馆的初级阶段[13]。以下笔者将从图书馆内的空间建设和技术设备建设两个方面阐述现状,总结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馆内空间布局建设现状

由于对图书馆的使用目的不同,学生进入图书馆后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分流”,例如,部分学生使用图书馆是为了个人自习,部分学生使用图书馆是为了进行小组研讨;部分学生偏好传统安静的阅读环境,部分学生则更青睐舒适休闲的阅读环境。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时代,高校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对图书馆的空间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史艳芬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及关键要素分析》一文中指出,空间再造能为图书馆优质服务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图书馆推出的特色空间服务拓展了服务内容和形式,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空间再造实践,建设新型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復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内设新技术体验区供学生进行医学VR游戏、3D鼠标模拟临床操作等项目体验,设视听区供学生观看海量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15];武汉大学图书馆工学分馆的创客空间支持无线上网、配置投影和音响,为小组研讨提供理想的场所,信息分馆的创客空间则提供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场所与设施,是学生进行微视频学习、新技术体验、电子绘图、3D打印等的创新创意中心[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图书馆划分二十多个不同用途的学习空间,如开放共享空间、研讨交流室、语言学习与国际交流中心,为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交流共享空间服务[17]。

从上述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中不难发现,空间再造的依据以功能为主,通过功能分区实现全局空间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使用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在朝着智慧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苗凤丽认为,图书馆的建设缺乏跨学科的合作,智慧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领域,更需要考虑加入建筑学、信息技术、美学、室内设计等跨学科领域的设计因素[18],从而为多样化空间的精细化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指导意见。

2. 馆内技术与设备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图书馆使用相关智能设备向学生提供基础服务,如采用门禁系统对进馆实施管理,严格管控进出人员;使用电子显示屏作为信息传播端口向用户进行宣传教育、提供资源;设有自助打印机、自助借阅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自助服务;研讨室内通过电脑、投影仪等终端设备便捷学生等。

除上述建设之外,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以及5G技术等的崛起,为图书馆内的技术与设备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不同的技术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运用VR技术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培训;采用5G通信建设集人脸识别、体温检测为一体的智能门禁系统,实现无感式安全出入图书馆[19];运用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快速分析能力,从图书馆包含着的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20]。技术与设备为图书馆空间内部的创新型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国家图书馆智慧化、沉浸式的5G新阅读体验区,采用270°环绕的LED三折屏幕,并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为用户带来云逛全景图书馆、赏镇馆之宝、看馆藏图书等新体验[21],对高校内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方向。

技术与设备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但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与设备的高档次而忘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技术设备引进的最初目的与最终目的都应该以方便用户为主。相关学者认为,在“人-技术”交互融合的新文化中,更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念[22],尽管学界“人本”理念呼声很高,但目前的研究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仍显不足[23],加之当前有关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缺乏深度调研,对用户功能需求把控不精准[18],故在高校内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需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展开研究与讨论。

(二)图书馆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1. 宿舍内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根据空间的功能进行划分,高校宿舍内的区域可大致分为寝内生活区、公共服务区以及公共展示区三部分。寝内生活区为学生提供洗漱、休息以及学习场地,公共服务区内设有洗衣机、饮水器等公共设备,公共展示区分布在每一楼栋的大厅以及楼道,通过展板和海报的形式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经笔者调研访谈得知,部分学生为了便捷,会选择在寝内生活区进行课外学习,但宿舍环境多变,学生经常受到外界干扰,不适合作为深度思考学习的场所。所以将寝内生活区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可尝试在宿舍楼栋内将学习区与生活区分隔开,利用楼内现有空余场地单独改造宿舍楼栋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宿舍本为学生休息的场所,但由于学生需求的变化,高校宿舍的功能由原先“以休息为主”扩展至“以休息和非正式学习并重”,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宿舍尚未融入非正式学习的理念[10]。笔者在CNKI以“非正式学习空间”“公寓”及其同义词为检索词共检索出两篇文献,可见当下国内关于高校宿舍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在已有改造宿舍的案例中,西安欧亚学院在2013至2016年先后对四栋学生公寓增加了学习支持空间,新建学习室、研讨室、数字学习室、社区活动中心,另设有锻炼休憩空间、展示空间、服务空间,而根据后期持续性的满意度调查反馈,该学校的公寓楼改造后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符合学生的使用需求[10]。所以在高校中推广该模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中学习与生活两方面的相互融入。

2. 室外操场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在高校内所有可能的非正式学习场所中,室外操场属于完全性开放空间,该类没有边界障碍影响的空间往往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交流和学习可能性[12]。在CNKI以“非正式学习空间”和“室外”为关键词共检索出九篇文献,经读者阅读分析,其中仅有一篇为高校中室外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且其侧重于理论层面,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为高校内公共区域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提出合理化营造策略,例如建设广场等八种公共空间。从文献查阅结果来看,高校内室外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在笔者的调研访谈过程中,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在室外进行小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小组讨论为思维的碰撞,不一样的环境更能激发组员跳跃的思想,便于开展头脑风暴;另一方面,室外进行小组讨论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影响到他人。但室外空间范围较大,而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当小组讨论需要桌椅等设备时,该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故可将桌椅设备的提供作为室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研究方面之一。

综上所述,图书馆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依靠空间建设和技术设备建设的双重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空间建设强调多样化,但缺乏多学科协调合作下的精细化建设,技术与设备建设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但却未能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图书馆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即将学习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学习。无论是宿舍内部的非正式學习空间建设,还是室外操场的建设,对于提高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水平都至关重要。

三、智慧校园下非正式学习空间改进策略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该部分将给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在图书馆内,通过多学科协调合作,利用物理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知识对空间内的精细化建设进行改进;通过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后,针对性地建设沉浸式体验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在宿舍楼栋内,改造现有空余场地建设共享自习室,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相互融入提供可能。在室外操场,将室内桌椅设备设置原则推广,为学生提供共享折叠桌椅,以满足学生需求(如图2所示)。

(一)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空间改进策略

1. 多学科领域协调合作,着眼空间内精细化建设

首先,提供符合学生学习状态的物理环境。从人的行为模式角度来看,建筑空间的设计极大程度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感官感知,环境内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视、听、嗅等多个感官综合性感知发生改变,从而塑造出人不同的行为模式[24]。基于此角度,可在图书馆内利用光学原理将室内的光照强度、光照频率等调节至学生适宜学习的程度,在光源距离、防眩光等方面选择合适的照明系统,改善阅览室视觉环境,降低多媒体灯光的频闪次数,以减缓学生视觉疲劳[25]。引进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外在环境变化,自发调控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将被动设置转变为主动调节,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环境需求,以此构建智慧友好型学习空间,强化学生在视觉及触觉上体验到的舒适记忆,弱化对外的听觉感知,使其更好地投入当下的学习之中。

其次,利用艺术设计将空间做进一步划分,打造开放式独立空间。不同于传统上以墙作为分隔的空间设计方式,可以利用可移动装置将图书馆内部空间依据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对自习区、书籍借阅区、资料检索区等进行有效分隔。如改造现有固定书架制成滑轮式可移动书架,通过书架不同形式的摆放与组装,组合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独立空间,实现大、小空间随意组合、随意流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推拉式屏风代替书架重组空间,通过屏风图案风格、色彩、高度等的细微差别为功能空间的区分带来层次感和趣味性。开放式独立空间的设计提倡形式追随功能,不同区域通过可移动装置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便可改变区域的空间大小以及风格,实现现实意义上的功能分区,为读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新颖、便捷的学习环境。

2. 引入全面沉浸体验,多维提高互动频率

为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笔者团队在湖北经济学院通过线上问卷以及线下问卷和人物访谈的形式深度开展有关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需求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提炼出学生在图书馆技术设备方面的相关需求,改善当下高校图书馆在技术设备方面的不足,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引入沉浸式体验区,提升图书馆内学习的交互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已被逐渐应用至教育领域,在英语口语训练方面,沉浸式体验区内可引入VR技术,将口语训练环境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从VR的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来看,学生通过感受系统所创造的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利用设备得到虚拟环境给自己的反馈,最后通过自己主动在该环境下去摸索探寻新鲜事物,从而深化认知、学习创新[26]。相对于在没有场景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学生对情景的感知与把握、对情感的共鸣与体会更深,在此场景下,学生将自信积极地表达口语,对于学生提高口语水平、清晰地表达自我具有切实的提升作用。同时,在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系统则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方案定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实际口语水平推送合适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口语水平[27]。除此之外,对于英语听力、翻译、写作等多方面的学习均有改善,对打破传统上单一且枯燥的学习训练模式以及提升个人学习及表达能力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满足学生锻炼口语的需求。

在学生咨询方面,可在该空间内创建仿真环境下的智能虚拟咨询平台,将传统枯燥的咨询模式生动化,運用VR技术在虚拟场景中呈现虚拟的三维立体机器人形象,随时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做到有问必答,随问随答。同时,还可以创建并提供形式多样的群体咨询空间,也可为读者和馆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打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提高咨询效率,切实解决学生需求[28]。

(二)图书馆外非正式学习空间改进策略

1. 寝内开发学习区域,全面引入共享自习

在宿舍楼栋内开发公共学习区域,合理利用空闲房间或楼栋连廊的空余宿舍改造形成共享自习室,其设置标准应严格遵循智能化以及人性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需求[29],在基础设施如桌椅、饮水机、空调等均已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共享相关设备及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共享自习室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自习室座位连接座位预约系统,采用及时扫码就座的方式避免造成占座乱况。第二,自习室内提供免费校园网及相关终端设备,供学生随时进行资料检索、网上学习。第三,配备自助打印机,无需管理人员看管学生即可自行解决即时性打印需求。第四,室内照明引进智能照明系统,通过红外线感知室内有无人员从而控制照明灯的开关,节约资源。

共享自习室人性化主要体现在:第一,时间方面,宿舍自习室应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开放时间可参照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自行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第二,桌椅设置方面,桌面通过放置挡板将学生学习空间有效分隔,保证相邻位置的同学互不干扰。凳椅单独设置且应固定并可调节高度,一方面可防止拖动产生噪音,另一方面可缓和学生久坐产生的身体疲劳。第三,装修方面,适当采用隔音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确保其在自习室内不受外界干扰。最后,可在室内墙面上提供墙面供学生贴上“心愿贴”,以达到自习室内的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2. 室外提供共享设备,满足室外学习要求

共享经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中,共享理念也逐步被大家认可,结合高校现有室外固定桌椅数量有限且不可移动的问题,以及学生存在的对室外桌椅需求,在室外运用共享折叠桌椅满足学生需求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在非正式学习空间设备的研究中,郑天淼根据非正式学习的人数组成将非正式学习具体划分为“独自学习”“2-4人小组讨论”“小型沙龙、演讲、展示等”三种类型,并提出按照非正式学习设备的多样性原则,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习对桌椅设备的要求有所差别[30]。其对非正式学习桌椅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方案,但仅限于室内的非正式学习,若将该模式推广至室外,根据不同学生数量对桌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桌椅设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室外非正式学习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桌椅摆放应依旧遵循向心性原则,以减少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差距感,方便讨论交流。

在管理方面,采用共享的形式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便捷。采用折叠式的桌椅一方面能提高经济性,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与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取得联系后,将全部权力授予至社团管理中心,使用者只需按照借用规则向社团管理中心提出申请、规范使用即可,管理人员将为借用学生提供借前登记、事前事后清理搬运等一站式服务,必要时亦可以共享的形式使用蓝牙话筒,方便进行多人小组讨论或团建,由此达到便捷化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宿舍楼以及室外操场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在研究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建设对策研究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尚未进行空间再造实践,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作为正式学习空间的互补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是为学生多方面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只有解决现存相关问题,并持续性探索新的空间构建,跟随时代浪潮,在智慧校园理念下将建设核心与学生需求深度契合,才能大大提高非正式学习空间内学习的便捷性,使得學习互动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GB/T 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S].

[2] 李晓柔,卢朝佑.基于智慧校园的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2):23-26.

[3] 王璇.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J].艺海,2020(8):116-117.

[4] 应珂.“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现状——基于DH大学案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3):112-116.

[5] 陈骁.为空间注入灵魂: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嵌入大学学习空间[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41(3):15-18.

[6] 吴绮颖.武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图书馆首层空间设计为例[J].文化月刊,2019(11):152-153.

[7] 郭炜,段忠诚,李悦.高校教学楼中非正式学习空间探析[J].中外建筑,2021(5):147-151.

[8] 唐建,陈杨,张琬晴,等.教育4.0背景下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4):112-113.

[9] 孙忠博,蒙程,王枫.高等学校教学楼节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0(10):30-32.

[10] 胡建波,吴思睿,雷春妮.置入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生公寓改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8-123.

[11] 陈丽丽.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82-83.

[12] 陈向东,许山杉,王青,等.从课堂到草坪——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6.

[13] 孙鹏,车宝晶.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展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2):30-36.

[14] 史艳芬.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及关键要素分析[J].图书馆,2020(5):81-86.

[15] 复旦大学图书馆[EB/OL].[2022-08-15].http://www.library.fudan.edu.cn.

[16] 武汉大学图书馆[EB/OL].[2022-08-15].www.lib.whu.edu.cn.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EB/OL].[2022-08-15].http://lib.ustc.edu.cn.

[18] 苗凤丽.新时期智慧图书馆空间布局建设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2,40(4):45-48.

[19] 彭迪,丰丙金.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9):27-30.

[20] 曾小芳.虚拟现实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2,51(5):73-75.

[21] 庄卉卉.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及优化策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7):65-68+85.

[22] 柯平.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新文化吗?——智慧图书馆热中的冷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5):1-8.

[23] 柯平,胡娟,邱永妍,等.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3):2-10.

[24] 蔡安妮,张乘风.基于行为模式的空间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60-61.

[25] 廖诗艳.智慧教育视野下传统教室空间的功能拷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8):6-8.

[26] 续莉.基于VR技术的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海外英语,2021(15):80-81.

[27] 黄蕾.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235-238.

[28] 李宇,刘丹丹,郭丽英,等.图书馆VR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3):63-71+106.

[29] 孙心语.“共享书桌”理念下的自习室空间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0):106-107.

[30] 郑天淼.华南地区高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便捷性智慧校园多样化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基于微视频的移动学习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