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能治现代教育的焦虑病?

2023-07-18大扯

视野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先觉明志养德

大扯

“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是杜甫的诗。说名垂宇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是要说中国人人尽皆知,则不算夸张。大多数人都知道诸葛亮,也知道他干了很多了不起的事,但仅仅知道这些,顶多只能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至于诸葛亮为何能那么厉害,为何没有一点工作经验,一出山就那么开挂,恐怕就说不清了。

这篇文章试着为大家从个人成长的角度上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变得那么厉害的。顺便,还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

大梦谁先觉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第一次在秋天,第二次在冬天,两次都无功而返,累得苦哇哇的,搞得张飞暴跳如雷,都想直接把诸葛亮绑来。

然而,刘备不怕苦不怕累,第三次诚心拜访。结果,到了以后,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三人只好继续苦哇哇地站在烈日下等待。而逍遥散漫的诸葛亮,却睡得香甜,浑然不知,醒来,伸个懒腰,张口就是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刘备前半生戎马生涯,四处流窜却一事无成。诸葛亮却隐居草庐,读书、种地、闲游,日子好不潇洒快活。两相对比,一个劳而无功,一个逸而自得,那时候的刘备,想来一定对诸葛亮的状态羡慕不已吧!

羡慕诸葛亮的,不只有当年的刘备,还有今天刚毕业的一茬又一茬的大学生。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吭哧吭哧苦哇哇地上补习班、刷题、苦读,熬油点灯十年寒窗,好容易得到个大学毕业证,要去参加工作了,却遭人嫌弃——因为没有工作经验!看人家诸葛亮,逍遥自在地活了27岁,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而后一出山就是首席CEO。

到哪儿说理去?

你会发现,甭管在三国的乱世,还是今天的盛世,大多数人都是个“苦”,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苦的,也就只有诸葛亮这样的少数人。

为什么他能不苦?

因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是个小小年纪就大梦先觉的人。

那么,什么是大梦?

首先,绝不是我们日常睡觉做的梦,那只是正常的梦而已。大梦,必然是不同寻常的梦。苏东坡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所谓大梦,便是世事。我们在人世间奔波劳碌,求财求官求名,其实都不过是在做春秋大梦而已。

做正常的梦,醒了也就知道那原来是个梦了,而做了大梦,就算你睡醒了,你以为你醒了,其实还在梦中,浑然不知。所以,一般情况下是醒不过来的。所以,庄子说“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没有大觉,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大梦。

生逢乱世,刘备不知自己做大梦,操劳半世一事无成;今天的我们大多数芸芸众生,依旧不知道自己在做大梦。觉者,是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身在草庐,躬耕南阳,你以为他只是每天晃晃悠悠,读书也只跟陶渊明似的“只观其大略”,一副不务正业的样子;你以为他在草堂春睡,其实他早已“大觉”。

那么,大觉之人和大梦之人,有什么区别呢?

还是借用苏东坡的一首诗来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在做大梦的人,身在世事中,看着这花花世界,哪儿都好看,各种丰富多彩,又各种杂乱无章,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不确定当下的选择对与不对,能不能成,也不确定自己这一生该怎么度过,更不知道天下大势该往哪里走!身在庐山,不识庐山;身在世事,不识世事。大家都在做大梦,瞎折腾而已!

而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该怎样呢?当然是跳出庐山之外,或远观,或俯瞰,在更高维度、更大的视野中去看,这大概就是大觉者的样子吧!所以,诸葛亮能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只有退在世事之外,才真正看得清世事。

他不但看清了世事,也看得清人情,看得清自己。

这样一个人,不做事的时候,看起来就是个“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废物;一旦出山要做点事儿,就能无往不利,政治、军事、外交一手抓,几下子就让吭哧吭哧苦了大半輩子的刘备咸鱼翻身。古人讲的“不用而寓诸庸”,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27岁以前的诸葛亮,只是看起来没用而已,但其中却蕴含着大用。跟那些身在大梦中不觉,确确实实没啥用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淡泊以明志

爱较真的朋友,一定会说,你上面所说的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美化后的诸葛亮,未必是历史真实的诸葛亮。鲁迅先生不是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吗?

首先要承认,“大梦谁先觉”这首诗,确实是罗贯中所写。但诸葛亮隐居南阳,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出山以后各种开挂……这些事儿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他的伟大和神奇。罗贯中这首小诗,不过是对他此时人生境界的一种体悟和诠释,而且,细想想,这个诠释不但合情合理,简直画龙点睛。

其次要说的,是诸葛亮出山以后,写给自己儿子的那封《诫子书》。原文不长,直接摘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开篇说君子的一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身;第二件事,是养德;第三件事,是明志;第四件事,才是为学、广才、致远,才是要好好学习,提高技能,做一番事业。这个顺序不能乱。

为什么顺序不能乱?

因为一个人内心不安宁,心不静,就什么也干不成。修身,需要静;为学,需要静。如果顺序乱了,心没有静下来,天天患得患失,惴惴不安,纠结抑郁,后果就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学习,学不好;性格,很拧巴!

这样下去,一年又一年,从少年叛逆,到中年油腻,再到老年变成个被社会淘汰的废物。那时候想入世,想干点事儿,却已“多不接世”了,只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想想我们今天的大部分人,不就是一上来,不谈静心、不谈修身、不谈养德、不谈明志,先给我好好学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呀!冲着冲着,大多就都成了“炮灰”,根本来不及去广才、去致远就已经废了。

而如果能回到正常的顺序中来,先静心修身,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待人处事接物都能从从容容,这就有了个立身之本。哪怕将来在社会上混得不是很好,至少也是个能够得到别人尊重,自得其乐的普通人。这已经很好了!

而后,也别急着学习、做事,而是要先明志。如何明志呢?不是急着去研究将来社会的需要、时代的潮流,因为你一旦跳进去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而是要先学着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像诸葛亮自己做的一样,“不求闻达于诸侯”。以一颗跳出世事的出世之心,来观照世事,才能真正看清世事变化。而后,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志在何方,知道自己这一生该做点儿什么事。

扪心自问一下,你知道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和志向是什么吗?不知道的话,所有的折腾不过都是在瞎折腾。

当有了一颗安宁的心、一个明确的志向,就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本领才干,有的放矢。学成了,机会合适,就去做你该做的事。

27岁以前的诸葛亮,在隐居南阳期间,以宁静淡泊之心,已经做完了修身、养德、明志、广才这几件大事,等的就只是个机会而已。

一旦机会到来,立马就能隆中对答,纵论天下大势,给刘备、给自己规划这家国大业。致远不过就成了一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已。

前面那些修身、养德、淡泊的功夫,看似在草堂春睡,其实正是让我们大梦先觉。这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而不是一出生,就纵深一跃,投入世事,不断强调入世入世,而后变得越来越淫慢而险躁,这样的大梦是永远醒不来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许还有人要问:诸葛亮早年那么的宁静淡泊,能看透天命和人事,那后来在刘备死后,为何还会跟我们普通人似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明知北伐成功无望,还是一次次地不断北伐,把蜀国国力搞得越发空虚,把自己活活累死。他是不是入世太久,又陷入那个世事的“大梦”了呢?

当然不是。

观天道,察人事,这些本领不是知识点,需要你记住又忘了,忘了再记。你真的看透了,是永远不会忘的。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解释过这个问题,即北伐,既是刘备的嘱托,也是他自己的意愿。

一开始就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而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刘备知道诸葛亮北伐难以成功,诸葛亮自己也知道难以成功,天命早已注定。但是,与其坐而待斃,不如主动出击,反正都是死,这样的死法更有尊严一些。

所以,最后的北伐,打的其实更像一场场的尊严之战。

诸葛亮为后主刘禅分析了天下大势后,总结道:“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带着一半谦虚、一半希望,尽人事而听天命。

其实天命早已注定,但该尽的人事尚未尽完,所以,他鞠躬尽瘁了,死而后已了。拿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自己的理想,践行他和刘备一生的誓约。坚贞不屈, 有情有义。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诸葛亮的英雄主义,就在于看清了命运的结局,依然奋勇向前。

到这时,他早已是成败不论,但求心安啦!

所以,到死,他那颗心还是那么的干干净净,宁静淡然。这样一颗心,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能“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光照日月,名垂宇宙。

这才是一个人永恒的价值所在。就算他失败了,但我们不还是那么地喜欢他、尊敬他吗?

(摘自微信公众号“蓉我说”)

猜你喜欢

先觉明志养德
断肠明志 陈树湘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重庆龙湖智能案例
春睡梦先觉——纪念高剑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
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何其三
淡泊才能明志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