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生命观照

2023-07-17温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温玉

摘 要 由教师的生命意识、学生的生命意识、文本作者的生命意识和文本中塑造人物的生命意识等四个维度组成的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唤醒师生、作家和作品中人的生命意识,才能把语文学科深厚的人性内涵彰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媒介师生间进行对话和感情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极富情味的灵动智慧的教学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情的有无决定了语文教学情味的浓淡。也就是说,作为最有人情气息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对人情的投射、人性的关照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厚度。就语文教学而言,除了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师生都是在文学的殿堂里“思接千载,心骛八极”。而文学即人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只有落实到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关怀上,才算回到语文的本位,并找到回归语文教学的根。

从语文教学所包含的生命意识要素看,它大致由教师的生命意识、学生的生命意识、文本作者的生命意识和文本中塑造人物的生命意识等四个部分组成。因为几个生命主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在具体处理时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别。就四者在教学中的位置及其关系看,教师和学生是现实中的,是教学活动展开和推进的两大动态主体;作者和文本中的人文则是隐形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两者生命意识的呈现及挖掘依托的是特定的课堂时空。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在教学中彰显四种生命意识的关注点,以求管窥问题的一斑。

一、教师生命意识的体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一堂课能否顺利推进,是否亮点纷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的主导者。作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三重使命的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可见,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寡、具备能力的高低和价值观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导演,教师首先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保有情感。只有用爱去经营,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这样,劳作起来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身为师者,心性和品位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厚度。语文是最富情味的学科,而语文教学也是最富诗意和情感的教学。正是这些决定了知识的传授不像逻辑严密的符号公式的推理和演算,而是对感性的极富质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玩味。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以知识为媒介呼吸生命的活动。既然有生命的承载,除了要关注生命的长度,更要关注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因此,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在曼妙的文字世界中徜徉时,只有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引导和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者,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体验生命的活动。这种体验既有对新知识获取时的惊喜,也有把所学外铄,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的自适;既有见证学生由懵懂无知到成熟明理的欣喜,也有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挥洒青春释放真情性的愉悦。寿镜吾诵读课文时前仰后合的陶醉,梁任公演讲时的手之足之舞之蹈之的忘情,藤野先生对弱国留学生的无歧视……试想,教学中每一位老师如果都能够把本真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用心用情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这样播下的精神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生根。

二、学生生命意识的彰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既定的学习任务,调动各种手段,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感情,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组成课堂教学有机体的一部分,学生不是处在完全被动的状态,机械性地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下完成学习的任务。

从教学活动的全程看,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否得到彰显,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就教学而言,它是在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下,经过师生互动而进行的动态过程。活动的效果如何,除了取决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更决定于学生主体性参与的程度。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手段再高超,教学的内容再丰富精彩,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就学生而言,他们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有思想、有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生命存在。面对所学的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如果他们了然无趣,即使教师再努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语文教学的内看,因文学类文本占据教学内容的半壁江山,而文学即人学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人情味。教学中,师生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托,在文字围筑的世界中呼吸生命的气息,找寻生命的足迹。当静态文字与动态探寻,隐性的寄托和显性的需求实现契合,教学的效果和追求的境界也就实现了。

三、作者生命意识的尊重

文本是师生活动的媒介。在这项复杂的多边互动中 ,以老师为主导的生命价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命价值要得到充分的彰显,除了依靠他们自身,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从文本的本质看,它是创作者精神和情感外铄的媒介。不同的创作者,其人生阅历和生命的轨迹不同,对社会世态投注的注意力就不同,在审视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也不一样。就文本而言,它具有鲜明的即时性。正是这样,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在共识性知识的框架下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此文本为切入点向多方位辐射,这样才能逼近创作者在文本中的真正寄托。《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字字读来皆是血”,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等,这些无不形象地说明,因为作者的生命意识融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所以阅读文本时才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既然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展开的多元互动,那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核,读出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密码至关重要。每一种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思想和情感外铄的过程,只是凭借的媒介不同。文学创作者因人生际遇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其融入文字世界中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在解读文本时,以“知人论世,读文知人”的原则为指导,在关注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者。作为精神产品,作者在创作时,文字中已经或明或暗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正是对未经世俗浸染的湘西世界的怜爱,沈从文才创作出《边城》这样唯美的经典,而孙犁对白洋淀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民族的大义的敬仰,所以才有《荷花淀》的这朵文苑奇葩的绽放。文字是沉寂的,但是当作者把自己的阅历和人生体验融入其中时,文字也就具有了生命的气息,关照文字就是对作者生命意识的关照和尊重。

四、作品人物生命意识的关照

教师、学生和作者是现实的存在,是生活在俗世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呈现的是生活化的。他们的言谈举止展现的生命意识是可触可感的;而作品中人物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后站立在读者面前的。他们虽然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愁,但都是在取之于生活的前提下,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再創作。在他们身上除了生活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从作者解构的人物形象看,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面的,反面的;写实的,虚构的;主要的,次要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作品的人物谱系才变得丰富多彩。在阅读作品时,只有把各种人物放到自己平等的地位,进行平视,或褒奖,或鞭挞;或同情怜悯,或讽刺憎恶。只有站在公平的立场对人物在作品中外现的品性做出公允的评判,才是恰当的。对孔乙己、祥林嫂的刻画,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情感指向中很好地理解了人物,读《红楼梦》,通过其揭示个体美好生命的失落、美好家族的失落及整个美好世界的失落,唱出的青春生命的挽歌、贵族家庭的挽歌和尘世人生的挽歌,就是对坍塌的“红楼帝国”及生活其间的所有生命最好的尊重。

不同的作品,映射的世态不同,塑造的人物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作品中因人物承载的内容和对文章主旨起的作用不同,人物的地位也不一样。但只要是作品中塑造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在他们身上都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品行特质,他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也具有其他人物的不可替代性。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故乡》和《祝福》中的“我”,《项脊轩志》中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在把故事情节一点点展开的同时,我们更读懂了作者在他们身上编译的情感密码。而回归到文本之中,不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一般性人物,我们在阅读时,只有撇开知识性的认知,把他们放到具有思想情感的生命存在的层面,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与其对话,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与沟通,其实就是和作者进行间接地交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元的,把这些具有多元性格的人进行编码组合,再进行立体的审视,这样就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寄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教学,只有把对人的观照放到中心位置,注重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唤醒,这样的教学才有生机和活力。尽管四类生命体在教学中的位置不同,但就整个教学流程而言,他们是互为映衬的。教学中只有厘清四者的关系,并把各自的价值挖掘出来,才是对语文学科本位的坚守,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才能实现人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作者通联:甘肃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

“刷题”是指缺乏针对性的“题海战术”与重复性做题现象。“刷题”背后存在着双层逻辑:一是期待在考试中能够遇到相同或相似题目;二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的目的。随着高考命题越来越开放、灵活,师生也很少期望能“刷”到相似题目,却依旧坚信熟能生巧,以为多“刷题”,就能熟悉解题的技巧,提高成绩。

在笔者看来,“熟能生巧”在这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方面,通过适当练习,能够深化学生对学科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后针对所学内容做些练习题,也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缺乏针对性的大量机械“刷题”,并不能促进学生的信息识别与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问题解决、敢于质疑、元认知等高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刷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掌握解题方法和识别问题模式,而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机械“刷题”还可能导致思维定式。如,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某一题目,首先搜寻以往做过的某些题型与解题思路,以求匹配,倾向于用固有的方式方法进行解题。当前,高考基于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命题更加关注核心知识的考查,注重创设丰富的试题情境、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力求打破试题固化,杜绝机械“刷题”现象。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强化了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育强调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将现实情景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破解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关键在于高考命题的创新。那种缺乏真实情境、缺乏创新与灵活性的试题,必然会导致师生机械“刷题”的“题海战术”。当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彰显创新性时,机械“刷题”很难“刷”出高分来。这样一来,“刷题”就可休矣。

(胡金木,《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2日06版)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