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认同的关系研究

2023-07-17徐梦婷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认同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徐梦婷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本研究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旨在剖析二者协同发展的意义,根据面临的困难,提出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高校 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群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向社会成员传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群体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属性层面分析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生成和传播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思维逻辑性层面剖析得知,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间存在必然的逻辑性,任何一方不得违背和跳出历史发展规律逆向而行,二者呈现紧密相连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载体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价值理念,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

(一)本质: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是直接客观地揭露出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闵绪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属性,其中意识形态性是其本质属性”[2]。二是辩证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性质。石书臣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3]。三是从多维度视角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温丽华从马克思主义发生学的视角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逻辑起点是意识形态性与人的社会化的统一”[4]。赵浚从德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层次的内涵,指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构筑人的精神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对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5]李辽宁从政治、社会、伦理、个体四个维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纳为阶级性、工具性、服务性和启蒙性。[6]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本文在明晰二者本质属性的前提下,多维度地验证了二者鲜明的政治属性、性能上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念,不断追求和达到多样化的教育目标。

(二)内容: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双方都具备特定的品质,两者相互关联,协同发力。学界将两者的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叠部分呈现相同性。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心理、爱国主义、价值观、文化自信、国际意识教育等方面,不同的内容蕴含了不同的特征,在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7]意识形态在内容上既包括政治、哲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体系化的形式,同时又呈现出相应的感性化方式,主要体现在情感思绪、风俗习惯、意念意志等方面。[8]二是平行部分表现互通性。胡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社会团体有意识提供观点的效果,需要教育者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达到有效输出的过程。[9]杨雨林认为,意识形态的内容蕴含了知识生产、价值观塑造和制度构建三种基本形态,以“述说”“描绘”等话语装置为依托,不断实现思想观念被群众社会化掌握为目标。[10]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然包含和所倡导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部分。教育者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目前需要思索的问题。

(三)作用: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息息相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相互交错,形影不离。李辽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11]孙帮寨从多维度剖析了两者间的相同作用,如从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机制体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意念意志的思想碰撞;从教育路径分析,两者可以实现家校联动双向机制等。[12]刘凤娟深刻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间的关联度,阐明了双方的实质性内容和功能体现。[13]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度来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思想观点,往往通过隐匿的方式呈现和被接受。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有价值的方式来宣传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价值观点、行为方式和道德理想,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传统的课堂宣讲、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将主流思想灌溉至受教育者的内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协同意义

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流观点的产生、主流观点的传播和内心价值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基础价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从内在结构可知,意识形态安全会对大学生的认知、信仰、价值和目标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作为主流思想观点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宣传党的重要精神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协同育人的价值来进一步加强主流思想的阵地建设,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中枢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基于协同育人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形成正向结果。一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学校各职能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思政理论课是宣传主流观点的主要途径。二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导师、德育教师为主体的团体模式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相结合的方式,結合学生的需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惑等给予相应指导。三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提升工作的吸引力和工作质量,将实践活动、心理教育、科研文化、资助管理、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根本价值:助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协同育人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协同育人可以加强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协同育人可以牢固树立思想意识,切实增强育人本领,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协同路径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体系,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指导大学生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联合性:深化工作行列的有效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处、党团委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党员干部、宣传工作者、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者、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流思想、掌握思想实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等重大责任,要时刻身处意识形态传播第一线、时刻秉持党的优良作风、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等重要任务,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者也应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阶段性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创建长效互通体系,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互通发展。

(二)连续性:实现工作机制的有效对接

科学的引导机制是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保证,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两者的协同发展须明确内在的契合点,彼此达成共识,指明工作的前进方向。一方面,高校党委工作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效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管理、指引监督的功能,并协调相关部门齐心协力、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最终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而奋斗。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实行多维度的联动机制,将学校作为主体,使家庭和社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通发展。

(三)立异性:促进工作方法的协同创新

创新工作方法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要问题。一方面,从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枯燥深奥的书本知识会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观点,思政宣传组可以考虑实现知识转换,将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呈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这样的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工作方法角度分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偏理论化,大学生呈现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政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工作方式和打破工作禁锢,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力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双方成员的紧密结合、有效衔接、相互融合、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利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方向,意识形态的建设同样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0.

[2] 闵绪国.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J].求实,2014(1):81-84.

[3]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1):175-178.

[4] 温丽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发生学解释[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4):12-15.

[5] 赵浚. 基于德育哲学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96-101.

[6] 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18-21.

[7] 郑洁琼.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与资源整合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82-84.

[8] 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54.

[9] 胡鹏.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与“不变”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87-92.

[10] 杨雨林. 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三种形态:知识、价值观、制度[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1):11-16.

[11]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2] 孙帮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机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4):48-52.

[13] 刘凤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1):63-66.

猜你喜欢

认同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