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3-07-17罗白才让旦正道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法治道德

罗白才让?旦正道吉

摘 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这一与德育紧密相连的课程平台,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有效塑造。本文从宏观角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理论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道德与法治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54

素质教育理念下,重成绩、轻素养的教育模式弊端尽显,教师将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能从更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并对其进行协调与引导,注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将使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与社会实践接轨,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德育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意在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意识形态,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始终以良好的品行运用所学知识为服务社会与建设社会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将更系统地带领学生群体塑造政治认同观念、民族团结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手,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前的社会环境,为其适应社会实践节奏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院校中,为了强化学生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念,除做好德育的建设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科内容在立德树人方向进行开发,配合德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為其意识形态的培养贡献力量。而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应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制定优化策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对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来说,思政课程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授他们正确的思想,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程的目的是想办法体现正确的办学方向,想办法强化党的领导,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与目标是切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虽然在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体现,但是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脱离不了教材的限制,“照本宣科”的教学指导方式难免会局限思政课程的教学范围,使思政课程的育人性难以发挥出来,也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尽如人意。

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为例,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这些法律内容,理解起来有着较大的难度。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通过“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虽然能够通过提问来进行师生的互动,但是提问的内容过于浅显,没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你们知道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吗”。这些提问,学生通过简单地翻阅书籍就能够找到答案,没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也就难以体现教学的启发性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性。同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未经过思考就能够找到答案,没有挑战的欲望,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针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以及对未成年保护内容的认识仅局限于课本之上,这也就局限了思政课程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影响力。

2.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定离不开丰富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思政课程的教学探索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过于落后,并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课程、文字的课堂,学生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但是对于思政课程教学来说,很大一部分的法治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文字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部分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单一且机械的形式导致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直观理解特点相背离,难以让学生从知识的内涵出发做到融会贯通,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坚持依宪法治国》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法律条文和法律语言使得课堂教学较为枯燥,而且文字性的内容导致教学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深度地去把握宪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教材和黑板便是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并没有切实发挥信息化教学在思政课程当中的深度融入,也没有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难以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也没能够从更直观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分析宪法的重要意义,导致课堂效率不尽如人意。

3.教学方式的理论性导致教学内容实效性不足

思想政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同时也需要我们从生活当中汲取和拓展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的教学来说,通过生活当中的一些政策研究或者案例研究,能够进一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我国的政策和法规,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政治认同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处于一个单一且枯燥的环境之中,教学内容没有做好与生活实际的连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于抽象,学生没能从具体的学习内容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思政教育是一个注重实效性的课程,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以及文字内容的抽象性,使得课程教学依然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没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也就难以发挥出来。

例如在《促进民族团结》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落后,没能够针对现阶段我国的时事热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没能够从具体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当中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了解我国对民族团结所作出的一些努力。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仅停留在文字上,难以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提高学生政治认同

相较于传统教学仅依靠教材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工具如互联网的拓展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认知所学的内容。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来拓展相应的教育资源,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中,让学生了解祖国,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努力,在更丰富和更直观的教育资源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些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土地荒漠化入手,针对沙尘暴、风沙、雾霾等一些自然气象灾害进行指导,以直观的教学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要再次利用资源的拓展和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我国荒漠治理的一些纪录片,例如毛乌素、塞罕坝的治理,通过视频的前后对比,给予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引领。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在国外一些荒漠化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中国这些问题却治理得如此之好呢?”由此引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之后再根据这一内容拓展教育资源。如“歼20、运20飞机的研制,运载火箭的发射”等。以我国的伟大成就和社会热点话题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提高其政治认同感。

2.利用生活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从认知到知识内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但是,教师若只是通过课堂来单一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体现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难以切实地做好学生对政治内容的内化。面对教学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单一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生活拓展教学空间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践行道德与法治内容,也让道德与法治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历史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延续文化的血脉,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生活当中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后实践任务。为了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探索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如“藏族唐卡”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唐卡的由来和深刻的历史含义之外,还要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唐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一些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了解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之后,教师可以开展“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探索”课后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资料的整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所搜集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来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出發探究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去拓展教育资源,也在资源的丰富和思考中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3.利用案例情境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程教育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同时,也是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时事案例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案例情境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程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

以《活出生命的精彩》课程为例,教师就可以结合现阶段的时事热点,来创设一个更真实和更具体的生活情境。如“新冠疫情”,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介绍新冠疫情的危害以及我国对新冠的具体防范措施,并为学生播放一些志愿者不畏牺牲为社会做贡献的视频,然后以这些视频资源为主题开展情景剧的创设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新冠疫情来进行情景剧实践,结合生活案例,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新冠疫情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的社区或者是居委会取得联系,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最后,教师可以开展“日行一善”的持续性课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通过理解案例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结合更真实的例子和更真实的情境来思考“小我”与“大我”,探究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生命。

4.研学实践拓展教育范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来说,教师除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之外,还需要积极地拓宽教学范围,结合多方位的教学素材来实现多维一体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资源的渗透下树立正确的“三观”。

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当地的司法机关或者是律师事务所进行交流和探讨,让法律相关的从业人员为学生讲述有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内容和知识,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整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整理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扩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的课后任务。最后,教师还可以开展“我是小法官”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更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社会多方位的联合以及更具实践性的资源拓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保障学生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对当前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优化的策略,将最大化地开发课程的德育价值,真正配合院校德育系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建立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切实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立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综述》,《农家参谋》2020年第12期。

[2] 刘蔺娜《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读天下(综合)》2021年第16期。

[3] 张胜富《如何上好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文渊(高中版)》2020年第36期。

[4] 姜昌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年第36期。

[5] 次仁顿珠《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教学的思考》,《读与写》2021年第8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甘南牧区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S【2021】GHB065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