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分析

2023-07-17张燕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张燕燕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各阶段教育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尤其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则必须要加强对教学优化的重视,遵循德育视角所提出的要求,科学地将其内容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当前教育情况,确保可以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如此可以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探究,并阐述了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优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52

道德与法治作为具有特色的思政教学科目,可以更好地与小学德育整合,而且通过不断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重点知识,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因此,为了能够通过多种措施對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则必须遵循德育视角下的教学要求,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一、德育视角下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小学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而且理论实践无法有效整合,这会对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无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且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并严格遵循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为小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更多保障。因此,在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需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视,并做好综合探究,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以多元化的方法深化学生的体验感,并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带来更多帮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

1.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标准。所谓健康人格主要是指优秀人格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某种程度上显示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对情绪的自我管理,自身情绪异常的识别与调控等。在全面推进阶段,还应该强化对教育优化的重视,确保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有效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构建良好的教育模式,让其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真正提升教育的价值。珍爱生命,主要就是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确保可以具备健康良好的生命意识并尊重生命,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工作,需要严格遵循教育标准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与态度。

2.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标准,在增设这门课程时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在实际教育阶段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通过各种社会规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通常来讲,道德与法治需要结合习惯、情感意识等构成良好的教育模式,同时还可以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更多保障,从而实现科学教育。

3.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主要指的就是学生对法律的作用与性质的了解,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以知法守法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同时对于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要从小引导,这样才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规避教育教学中的部分问题。而且在综合探究阶段,还应该对当前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有着一定了解,做好综合的规范与调控工作,真正适应未来的发展,同时还要切实改进不足,能够自觉按照法律完成相关事情。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实施德育的现状

1.忽视强调道德经验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多种教育模式探究的重视,尤其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厌倦了教学中的讲述,并感到无从下手,这会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无法确保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更加难以实现学科教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则必须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在优化与改进阶段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

2.缺少道德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课程,同时也是学校与学生生活连接的重要课程,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关注考试中的知识,不必在学习中了解法律知识,这种思想已形成多年,而且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阻碍了学生道德教育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在实际教学阶段通常以成绩作为基础,让学生形成了高分低人格的状态,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德育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传统道德教育始终以理论知识开展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对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进行培养。所以道德法治课程必须要渗透德育,不仅需要采取相对较为积极的理论模式,同时在优化阶段,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拓展,这样可以将视觉和听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学生的理念,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有关概念与法律规定的渗透,将其有效融入实际教育当中,切实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同时真正适应未来的发展。

四、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1.开展课堂讨论

在小学与法治课堂上,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必须要加强策略的优化和创新,这样可以制定可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板书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而且针对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压抑,学生的思路必须要活跃才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避免受相关因素影响,而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更加难以专注地完成课业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必须要结合知识有效展开讨论与互动,并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与创新,构建课堂学习氛围,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的有效性。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自身的逻辑能力得到提升,可以了解课堂的重点内容,还可以基于课本知识,并延伸到课外,真正科学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各位家里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讨论,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规则,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晚上十点前必须睡觉、每周去锻炼身体等,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度的理解,彻底掌握其中的内涵,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帮助,从而真正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提升。

2.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有效降低教材的教学难度,使得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着更为充分的掌握,从而能够切实解决问题。而且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列举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建立良好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对当前教育模式进行改善,从而能够通过情境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准确思考,并邀请学生上台表演,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与此同时,在教育创新阶段,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行为分析学生的言谈举止,并通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善,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优化与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育的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进行教育时还应该加强创新,这样可以通过科学优化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切实解决教学问题,同时还可以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从而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

3.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整合的重视,同时还应该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关于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生活体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并通过完善的理论观点,使德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在优化与规范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情况,开展实践活动,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规范和控制,懂得创新与优化课堂环节,设置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活动获取别样的效果,而且对于常见的体验活动与视频必须要加强辩论,这样可以切实纠正误读,从而真正提升教育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的过程中,可以做好引导与辩论工作,让学生探究在家里与爸爸好还是与妈妈好,这样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德育的体验感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对于课后实践活动,则必须要加强对活动模式的创新,可以帶领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科学地运用公共场地,体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如到养老院承担爱心传递者的责任,带领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的讲堂,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优良的品德,进而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困境,从而更加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发挥德育渗透的效果。

4.以多元化的方法深化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阶段,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环节较少,主要就是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教育模式会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过于枯燥,甚至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科学合理地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

此外,在思考并完善教学过程的阶段,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教学《爱护地球》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收集素材,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秀丽风光,随后将被污染的河流等画面融入课堂当中,让学生对比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科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爱护环境的活动当中,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通过情感共鸣与体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了解,从而能够严格遵循教学标准,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保障,真正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5.在活动中传递传统文化理念

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例子,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建立民族自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从而带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将学生的体验感与教学有效整合,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全面保障。

而且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故事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成长特性的了解,这样在优化与改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本内容与传统文化故事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改进传统教育的问题,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模式,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杜绝相关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为后续德育的渗透提供更多的保障。

6.科学合理地融入生活中的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改革作为重要一项工作,为了能够提升其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阶段必须要坚持创新,这样可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同样通过优化与改进,真正实现科学的教育,而且在全面探究阶段,还应该强化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关注学生真实的体验感,同时在日常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其在优化与调控阶段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尤其在探究生活中的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并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的教育,减少消极影响及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保障。

例如,在围绕《友谊》相关问题展开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小学生重视友谊,并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与大多数人相处的方法,并通过教育资源的科学应用,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且在围绕“朋友义气”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谊、在线友谊和结交朋友的智慧等,都需要融入实际教学当中,并通过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综合讨论阶段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比分析,真正实现科学的教育,减少消极的影响及问题的产生,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身边较为常见的案例影响学生的思维,提升教育的价值,避免受相关因素影响而导致教育效果难以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包括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同时还有结合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地进行讲授,促使学生可以有效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并通过高尚德育品质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阶段必须要重视德育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建立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真正将德育内容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强爱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才智》2020年第4期。

[2] 雷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2期。

[3] 陈灿辉《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肃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4] 史秋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华夏教师》2022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