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与实施

2023-07-17郭芷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智育中学语文美育

郭芷彬

摘 要:美育,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于我国教育的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要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明确其定位。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属广义美育范畴内的学校美育,乃是年龄在少年美育后期和青年美育前期之间的中学美育范围内的学科美育之一。要谨防因对其重视而过分强调美育,使其脱离语文教学而“独当其任”,把语文课上成美学课。本文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为例,阐述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在师生互动中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熏陶。

关键词:美育 中学语文 教学定位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45

美育,简单地说,就是审美教育。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的教育提高审美主体,让其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具备美化世界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使心灵更加美好、更加高尚、更加明智、更加健康,并使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它的内涵,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媒介,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铸造完美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级、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审美的人;而能够审美的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和丰富的个性魅力。因此,造就审美的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不是一个人、一门课、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美育,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于我国教育的方向,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3月下旬。那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就普通中学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作出明确规定,指出“要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十分遗憾的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育”似乎成了禁区而不为人提起,全面发展只剩下“德智体”,“美”则长期缺席。直到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家“七五”规划,1986年印发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发布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美育”又被重新提起并予以强调。至此,终于有了明确的规定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此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无论是试用版还是修订版,都无一例外地把“美育”纳入其中,只是体现在教学要求中的表述有些差异而已。比如,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对高中生的要求则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等。

中学语文是知识、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想知道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得到较为切实而有效的实施,就必须首先找到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为准确的定位。下面就从分类的角度来阐述。

美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含义分类,美育有狭义美育和广义美育之分。广义美育泛指自觉和不自觉地具有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的一切审美活动,以及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美育专指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相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广义美育按照教育的组织形式来分类,有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之分。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显然不属于狭义美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因为它不可能与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故而应属于广义美育中学校美育的范畴。

学校美育,如果按照学校的不同层级来分类,可分为幼儿园美育、小学美育、中学美育、大学专科和本科美育等。顾名思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应属于中学美育。

美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按照年龄段划分,则有幼儿美育、少年美育、青年美育、中年美育和老年美育。中学美育涵盖少年美育后期和青年美育前期,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也应在该阶段内。

中学教育内部的课程结构,是由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等十几门学科组成,共同承担学校美育任务。换句话说,学校美育任务是由各学科美育分担的。当然因为各学科的性质、任务不一样,其所分担的美育责任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所蕴含的美的因素不同。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着美的魅力和生命,所以肩负的责任较大些;而其他各门课程中也蕴含着美的因素,如物理学中的光和电,化学中物质的分解和化合,数学的原理和公式,生物学中的动物和植物,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历史学中的名人轶事,体育中的竞技表演,等等。中学语文在中学课程结构中居于主科地位,其教学内容中文学作品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其担负较多美育任务也是合理的。但语文毕竟只是其中一门课程,所分担的美育任务也只能是与这门主科相当且可能承担的那部分。

如图1所示,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一目了然:

为在中学语文数学中的实施美育,除了找到其定位之外,还应该深刻认识到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一、美育同智育、德育相统一于语文学科的相关范文中

中学语文教科书是由一篇篇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范文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也有一些重要的非文学作品。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综合了字、词、句、篇、语、逻、修、文等诸多语文知识,蕴含了思维和想象等智能因素,包含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路历程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其中,在辅以智育和德育的过程中,语文多方面地表现出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和语言之美,等等,堪称美育的宝贵矿藏。学生以此为凭借,能增长知识,实现智育;能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实现德育;还能受感情的熏陶,发现并感受美,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实现美育。由此,智育、德育和美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地融为一体。

二、美育、德育都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结构,脱离语文将无法实施

既然中学语文教科书是由一篇篇范文组成,而不是按照美育和德育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体系,那么,在多元而综合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锻炼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就始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叶圣陶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指的就是这一点。所以,语文教学不可能离开这一独特任务去实施美育和德育。实施美育时,应当谨记历史上曾因过分强调德育而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教训,不能让其重现在美育中。美育同德育一样,因为同语文的智育相互交织、紧密联系、互为促进,所以应当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方式、各种训练内容和各种训练方式之中,这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及其自身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

三、在循文求意、因意悟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富有思想文化内涵的文化基础课。所选范文中的字、词、句、语法、结构和技巧等大量知识性内容和思想文化内涵,既属智育范畴,也属美育范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在互动中读解课文,在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过程中正确地理解文意,又在逐渐深入理解文意后,领悟文章体裁的恰当选取,语言修辞运用的恰切和巧妙,布局谋篇的独特,等等。渗透其中的情感美、文思美、意蕴美和语言美等,会使学生在“求”和“悟”的历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思想启迪,领会道德内涵,感受审美愉悦,从而实现美育目标。

作为一门学科的美育,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包括课堂教学的美育和课外活动的美育,前者是主要形式,而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补充和迁移。师生双方都得在课内外的结合上狠下“求”和“悟”的功夫。现以范仲奄《岳阳楼记》这一传统名篇为例,简要说明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求”与“悟”中。

《岳阳楼记》全文连同文末所署时间,仅有368个字,文体亦骈亦散,自成一格,颇具匠心。师生在解读中了解到本文的线索是“写景—抒情—言志”。现循着这条线索,试以表1进行展示:

作者在概说岳阳楼之大观后,为读者呈现了两幅生动图景,一为风雨天气,一為晴明天气,运用骈语描绘,多用对偶、叠词和押韵等,无论是朗读还是阅读,都让人觉得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触景生情”对应的两幅图景是:一为“感极而悲”,一为“其喜洋洋”。作者因此思考“异二者之为”的“古仁人之心”,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居高忧民、处远忧君的感情之后,迸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以言志结束全篇。这里的抒情言志是用散文论述,以强烈的感情旋律,把范仲淹富有家国情怀的忧患意识升华为我们中华民族“先忧后乐”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超越了一般士大夫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范式,而至于“先忧”,即“进亦忧”和“退亦忧”,然后以“后乐”为其心志。这种积极有为的抱负,体现宋代进步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放射出了人格美的光辉。外物之境的美,内心之境的美和人生境界的美,经过美的语言描绘和论叙,渗透在字里行间;又经过语文教学过程,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体味美的感受,从而对提高审美情趣和培养审美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今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中学语文数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 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楼昔勇《美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智育中学语文美育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