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影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

2023-07-14姚贱苟石周波

民族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姚贱苟 石周波

[摘要]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影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2-0008-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16XZZ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贱苟,江西吉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研究;石周波,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界已做了许多研究,成果丰硕,归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与内涵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3],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利益方面互相交融形成的认同感[4],核心内涵在于“五个认同”[5]。二是从铸牢路径来看,刘吉昌与金炳镐(2017)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构建民族间共有的精神家园 [6];刘会柏(2021)认为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发扬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可行的路径[7];石琳(2021)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8]。

综合看来,既有文献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和内涵大多达成共识,对于铸牢路径的研究也在广泛进行中,但应当指出的是铸牢路径存在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相对而言当前的研究仍然十分不足,而少数民族影视既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和思维,具有强大的传播作用,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有鉴于此,本文从少数民族影视的内容与功能出发,分析少数民族影视承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功能作用,并提出发展少数民族影视的策略,丰富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本质逻辑:少数民族影视生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

少数民族影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影视即电影和电视,其内容涉及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等多元艺术的综合表达。从客观存在形态上看,影视生产的是“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9],以图像和声音技术承载着带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内容进行表达的艺术品。少数民族影视即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与电视,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少数民族影视既属于艺术,又属于少数民族的文化[10],所以少数民族影视的生产必然受少数民族特殊文化的浸染,饱含着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与历史,同时作为视听工具,可以展现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传递少数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精神,引起观众情感、思维和心理的波动。从内涵与实现路径观察,少数民族影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密切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民族意识的集合体。少数民族影视承载与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与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个民族的团结互助和民族一体的情感与意识的结晶,两者都是民族间文化与精神的集合体。从两者的内涵来看,少数民族影视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契合性,可以说少数民族影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载体;二是少数民族影视的作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相通。少数民族影视具有极强的意识导向功能,可以以视觉和听觉直接影响人们的感官,以影视思想和内涵触及人们的内心,构建观众间的共同意识,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结构逻辑:少数民族影视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

从影视的组成部分来看,少数民族影视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表现为显现层和隐性层两个方面,即由直接感知的画面、声音等视听元素的显现层和间接感知的政治、历史、文化及精神等内涵的隐性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维度、八个方面来阐释少数民族影视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

(一)显现层维度:直接感知的影视画面和声音

1.场景交叉

画面是影视的最小表意单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表现含有一定信息内容的具体、生动的直观影像[11]。在少数民族影视中,画面呈现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场景、生产活动和生存环境,形成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美感的影视造型,不仅展现少数民族的独特民族风格,而且可以连接不同民族之间的生存环境,使民族间生活场景交叉。例如,影视作品《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交叉了新疆的民族地区风貌和北京的城市风貌,联接两种地区的特征,表达出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环境下的发展一致性;《父母的城市生活》展现少数民族个体现代城市的风貌遭遇,交汇民族地区与城市的风貌特征,表达了各个民族间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2.文字交互

文字是人类用具有意义的符号表达信息的方式和工具,也是文明传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载体。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文字凝结与蕴含着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有56个民族,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字种类多样化,随着各民族之间交融的程度愈发加深,文字交互成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字是影视中基本元素,少数民族影视以字幕或图像呈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字与符号,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字交互提供场所。譬如,新疆、西藏和延边等我國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台所播放的影视剧都会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影视进行调整,将原影视的语言和字幕修改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利于民族间文字交流;再如,《行走西藏》《西藏的西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宝藏》等纪录片,呈现了藏族地区的风土人貌和藏族的文字符号,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字文化的传递与交流空间。

3.语言交流

语言是人的现实意识,既显现了客观物质世界,也表达了人的精神世界[12]。少数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少数民族的独特性最重要的特征,其运用代表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传承。作为人类进行沟通的方式,各民族间进行交融必然需要语言互相接触,才能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视中,语言是影视的必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更是成为民族影视的最具特色的影视元素,其呈现与传播在潜意识中推动民族间的语言交流,进而加深民族间的语言认同。例如,《真爱》全篇以维吾尔语作为电影主要语言,诠释不同民族个体间语言的交融发展;《滚拉拉的枪》以苗语作为主要语言,传递了苗族的语言内容和文化;《额吉》《额吉的奶茶》等影视中以蒙古语和普通话作为对白语言,促使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嵌入。

4.音乐交映

音乐是传递影视思想的纽带,可以烘托影视的情感氛围、升华影视内涵,是影视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主要取材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造就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音乐形态和表达方式 [13]。在少数民族影视中,民族音乐对民族文化、情感和特征的展现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其运用加强了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播,推动着各民族间的交融。例如,《五朵金花》(白)、《刘三姐》(壮)、《绿洲凯歌》(维)、《嘎达梅林》(蒙)、《芦笙恋歌》(侗)等影视既传递少数民族的音乐,呈现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内涵,展现出音乐的不分民族、不分群体的心灵共鸣、情感迁移,还相连了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

(二)隐性层维度:间接感知的影视思想与内涵

1.政治互通

政治是影视最重要的内容,它既影响影视的核心内涵的形成,又是构建影视内涵的部分之一。作为影视的种类之一,少数民族影视也贯穿着政治内容与思想,加上少数民族的独特性,赋予少数民族影视蕴含的政治内容的特殊性,并在表现过程中凸显多民族间的政治互通。例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讲述了汉族与维吾尔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共同抗击反动派的故事,展现了维吾尔族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成为团结两个民族的影视佳话;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以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土家族和苗族脱贫致富的故事,表达了作为中华民族成员,共同追求小康的愿望。

2.历史互联

人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历史观深深地制约着我们整个的影视创作[14]。少数民族影视的创作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观,深受少数民族历史背景的影响与启发,并且影视创造始终置于社会生活中,受当代历史背景的引导,所以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形成之初就凝结着少数民族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观。电影《东归英雄传》中对藏、蒙的历史发展进程作出准确的描述,使影片带有厚重的历史感,表达出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发展史的重要部分;电影《嘎达梅林》、电视剧《木府风云》《舞乐传奇》等影视也以少数民族特定时期历史为题材,促使少数民族历史有迹可循,完成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衔接。

3.文化互交

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影视当中举足轻重,一方面它影响着少数民族影视中的画面、语言与文字的运用,是影视视觉内容的来源,另一方面成为影视内涵的一部分,组成少数民族影视的影视文化。但构成少数民族影视的文化内容的不仅仅只有少数民族文化,社会大众文化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民族影视能够成为聚合各民族间的生活和文化的介质。例如,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聚焦乌鲁木齐多民族聚集地区,将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文化融合其中,描绘民族文化交融、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电影《冈仁波齐》《阿拉姜色》聚焦藏族朝圣的民族文化,并在其中融入家庭、亲情等元素,将民族特有文化和人类民俗文化巧妙结合;纪录片《中国少数民族》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中国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地区风貌、人文思想,实现多种民族文化的整合。

4.精神互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意象化内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影视不仅蕴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同时承担着民族精神的构建与传输的责任,并在构建与传输过程中达成各民族的精神互通。例如,电影《红河谷》《悲情布鲁克》,电视剧《茶马古道》等讲述藏族、蒙古族、白族、回族、彝族等各民族抗击侵略者的悲壮故事,表达了少数民族的善良、勇敢的民族优点,又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电影《黑骏马》《香巴拉的信使》《碧罗雪山》和《阿凡提》系列电视剧、电影、动画等展现了少数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善良、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挖掘了少数民族群众美好的一面,彰显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追求美好向往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功能逻辑:少数民族影视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包含着各民族认同的共同心理,其铸牢路径在于对这种社会共同心理的培育、传播、加深与巩固。少数民族影视既是一种传播载体,又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范畴,拥有一般影视的传播功能和聚合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特殊功能,对于培育、传播、加深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拉近时空功能

影视是时空的艺术,通过融会贯通时间与空间构建影视中的影像,传输影视内涵与思想。而人的想象让自然与社会中的事物以一种新的形态进入人脑,形成影像世界,人在这种关于影像世界的采集与整理中,经过大脑的加工而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精神时空[15],有利于强化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共同的认知领域。所以,少数民族影视是以“时空”两个维度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拉近民族间的时空距离,强化内在与外在的认同。从时间维度看,少数民族影视可以打破时间的局限,将少数民族过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构建为艺术化影视影像,传达少数民族生活的美好与真理并长久流传,同时创立虚拟与真实的连接线,把各个民族之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进行统一整合,弱化因时间差而造成民族间的割裂感,放大与强化各个民族间历史与文化的一体性;从空间维度看,民族影视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将民族现实或历史考察的生活场景组成影視当中的虚拟空间,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像系统,建立虚拟与现实相存的空间联系,冲破空间的藩篱,在传递影像的过程中拉近历史与当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达成视界融合的心理状态,使观众在感知、情感和思想方面获得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认同感。

(二)文化传递功能

少数民族影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作为传媒工具,需要以媒体形式承担文化的传播责任,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内容进行合理且有效的传播。因而,少数民族影视势必传递自身所承载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时代价值观、婚丧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16],以加强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从时代价值观看,少数民族影视始终结合时代背景,讴歌少数民族跟随时代主题进行的劳动实践,传播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团结;从婚丧文化看,民族影视通过传递少数民族特有的婚丧活动,构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凸显民族的特殊元素,加强民族间特殊文化的互相認识;从历史文化看,民族影视通过截取特定的历史,形成有关历史的影视主题线索,传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连接民族间的历史;从宗教文化看,民族影视通过呈现少数民族宗教的图腾符号和仪式活动等外在内容,挖掘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增强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自身特性的关联,促进民族间宗教文化的互相领略、尊重;从艺术文化看,民族影视通过人物服饰、舞蹈和音乐等元素呈现少数民族的艺术,传递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使各民族的艺术交融;从民俗文化看,民族影视依托少数民族的节日、饮食等特色生产活动,反映少数民族物质化的生产文化,勾勒出民族的美好生活景象,传达民族间民俗生活的共性。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17]。少数民族影视可以传递少数民族文化,发挥文化传递功能,推进民族文化认同,促使民族文化家园的形成,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与牢固。

(三)思想教育功能

影视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它在给人们带来审美娱乐的同时,也将影视中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进行扩散,让观者在无意识中接受影片的价值观,进而实现影视的教化功能[18]。同样的,少数民族影视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也具有引导受众思想观念的教育功能,并且由于自身的独特性使其有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影视始终照应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其传播增强了少数民族和普通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民族间的团结、家国思想;第二,少数民族影视体现着少数民族对国家和自身民族追求美好发展前景的愿望,表现了少数民族追求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崇高信念,引导各民族树立共同目标取向,构建或巩固民族间的共同理想;第三,少数民族影视可以传递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内涵,有利于各民族间互相领略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内涵,增强各民族间伦理道德观念的相互尊重,利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第四,少数民族影视通过传递少数民族的智慧、勇敢、勤劳、真诚和乐观等美德,促使各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民族间共同的人本思想和责任意识,促使各个民族形成积极、乐观、上进、不断奋斗的态度。尤其是凭借少数民族影视这个途径加强宣传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综合素质等思想内容,并使它们在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等生活之中生根落地,实现少数民族影视既能展现各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善、美,更能塑造各个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塑造民族集体心理功能

在我国,民族集体心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心理,是中华各个民族间认知、情绪、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集合体,且形成该集合体的影响因素、方法和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影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之一,可通过艺术化方法传递少数民族时代情绪、民族心理和社会情感,影响观众的感官、记忆、想象和思维,塑造民族集体心理。一方面,少数民族影视凝聚少数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精神,其产生是少数民族所拥有的民族内涵与科学技术的集合,本质上是少数民族历史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再造和显现,在传播过程中凸显少数民族的民族性,一边促使少数民族个体认同自身的民族,增加身份的归属感,将个体融入集体中,增添自身民族的凝聚力,另一边推动观众对不同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互相认知,共同构建民族间的集体记忆,增加各民族观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凝聚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影视通过视听艺术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风内容等外貌和民族气质、精神等内涵以符号形式呈现给观众,营造民族相互交融的环境氛围,从视觉和听觉感染观众的情感和思维,强化少数民族个体对自身民族认同,以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

四、选择逻辑:少数民族影视创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殊途同归

少数民族影视创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影响的,少数民族影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着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因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需要政府加强政治和经济支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厚植历史文化,开拓民俗文学,创新生产传播,以推动少数民族影视发展。

(一)加强政治领导及经济支持

少数民族影视创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范畴,政府应当对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给予政治引导和经济帮助。首先,加强党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分工,提升党对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的引领作用,把握少数民族影视制作与传播的意识形态,明确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方向;其次,政治引领方面,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路线,把创新发展少数民族影视放置在铸牢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提高中央与地方宣传部、广播电视局等管理部门对民族影视关注度;再次,加快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与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方针进一步贯彻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促进云南影视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健全与完善支持民族影视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并持续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之类的文化项目,进一步推出具有先导性和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影视积极发展。在经济支持方面,政府应深化民族影视和市场的合作,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竞争机制 [19],重视企业和社会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过程,增加少数民族影视发展资金来源,同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培育新型企业,并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区特点和有效资源等内容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少数民族影视文化产业模式,打牢少数民族影视创新发展的地基;此外,政府还必须扩大政府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调整给予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的资金比重,加大政府投入少数民族影视产业建设的资金规模,为少数民族影视创新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

(二)厚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少数民族影视的画面、文字、语言、音乐和思想等内容的来源,若要发展少数民族影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方针,探寻与传承历史文化,并结合新的历史时期构建新的内容,不断厚植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少数民族影视的创新发展打造基底和提供素材。第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持续继承历史文化。从民族地区观察,应设置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培育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所、博物馆等专业性机构,推动其深入挖掘与探寻尚未发迹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同时注重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学校和社区教育,在学习和容纳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该地区文化的守护和传承[20],以提供丰富且完整的历史文化内容;从少数民族自身观察,需强化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家庭历史和文化的接替与传承,从小家的历史文化传承辐射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小家助力中华民族这个“大家”的共同体意识的深化。第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需推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创新发展。首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坚持科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其优秀内容,凝练其精华;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生产出极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价值的历史文化内容,赋予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新气象;最后,正确整合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和个性[21],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历史文化内容,促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保持民族性、先进性和生命力。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影视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力量,继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开拓少数民族民俗文学

影视剧本是影视的根基与魂魄,是形成影视作品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构建影视作品框架、表达影视思想的核心因素,而少数民族影视的剧本往往来源于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学,少数民族民俗文学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影视发展、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的又一要素,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学凸显必要性。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创造发展民族文学有利条件。首先应当树立时代观念,精准定位少数民族民俗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明确民俗文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的发展目标,塑造少数民族民俗文学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新角色;其次,建立或完善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开发发展民俗文学的地方项目,提高创作少数民族民俗文学的奖励,提升文学创作者创作的积极性;最后,整合与利用政府与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资源与力量,多路径、多方式发掘少数民族历史与故事,寻找少数民族尚未开放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俗文学创作提供素材,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着力点。对文学创作者个人而言,应当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中,回归少数民族传统,切身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的本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意涵,重塑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精髓,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积极吸取优秀的创作经验和技巧,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可读性[22],创造盛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容器,利于民族间共同情感与意识的凝聚。

(四)创新少数民族影视生产传播

影视生产是决定一部影视好坏的关键,影视传播决定一部影视传播范围的大小以及观众的观影意愿,两者结合则决定了一部影视能否传达影视思想和内涵,是否被广大观众所接纳,是否有效发挥影视的社会传播作用。少数民族影视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殊性,注定了其受众较少、市场关注度较低,因而创新少数民族影视的生产与传播十分重要。对于政府来说,应培育了解并深度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导演人才。从全国范围看,全国各地区应当加强导演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引导导演人才的人生追求与重大问题互相共振,激发探索欲望[23],赋予他们新时代的人文思想、多元化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经验,提升导演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优质人才资源,以发挥优秀人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带领作用。对于影视创造者来说,需加强新技术的使用,将5G、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至少数民族影视制作过程,促进科学技术与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结合,改进少数民族影视的制作水平,提升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画面色彩与特效、影像声音和影视文字的美感,为带来新的活力,开辟崭新的领域[24],发挥技术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對于市场而言,应优化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渠道,深化少数民族影视与各电视台、影院和网络影视平台的合作,建立新的影视市场,同时加强与学习强国、短视频软件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等跨媒体平台的互动,提高宣传力度,带动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范围,从而增加少数民族影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口的数量与广度。

五、结论与讨论

少数民族影视作为文化载体,是少数民族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集合体,蕴藏着多民族间场景、文字、语言、文字交互和政治、历史、文化、精神互通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作为传播媒介,可以广泛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精神,通过发挥拉近时空、文化传递、思想教育和塑造民族集体心理的功能,促进多民族间的交流与相融,进而促使多民族间共同体意识的巩固。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少数民族影视是一种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有效工具与路径。因此,在当前语境下,全国各地政府应当加强政治经济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厚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文学创造者开拓少数民族民俗文学,影视创造者创新少数民族影视的生产与传播,推动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波助澜”。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多层次性、多样性的特征,且需要考虑的要素繁多[25],而少数民族影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发展少数民族影视的对策也十分复杂,因而必须要汇集各方力量,对这两点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001).

[3]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4):21-30.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1-8+123.

[5]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2-21.

[6]刘吉昌,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1):28-33.

[7]刘会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6):80-88.

[8]石琳.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8):46-53+125.

[9]胡和平,肖丽君.影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

[10]刘业雄.试论少数民族影视的文化性格[J].西藏民族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60-66.

[11]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播大学出版社,2006:97.

[12]李秀华.语言·文化·民族:民族语言认同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7-12.

[13]陈然.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3):71-75.

[14]孙正聿.影视作品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J].当代电视,2018(11):6-8.

[15]王悦.电影时空美学的逻辑起点[J].电影文学,2017(15):7-9.

[16]欧彦伶.民族影视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1):109-112.

[17]木拉提·黑尼亚提.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4):50-57.

[18]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03.

[19]李怀亮,万兴伟.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13-17.

[20]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64-68.

[21]李普者.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1):52-56.

[22]陈为兵.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6):78-80.

[23]郑泉水,徐芦平,白峰杉,张林,王民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5):580-588.

[24]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2):10-13+26.

[25]姚贱苟,于恩洋.百年来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与铸牢路径研究[J].民族学刊,2021,12(02):23-30+95.

收稿日期:2022-04-10 责任编辑:叶 楠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