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

2023-07-14徐瑶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

摘要:审美视角下的初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看来,是对生命的关怀,体悟生命的意义,完善完整的人格。通过审美角度确定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应有之意。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文本特征,从审美角度切入,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作者情感的交融性、语言风格的个性化三个方面深挖“美”,引导学生走近经典,体味文本意蕴,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关键词:审美视角;初中回忆性散文;策略优化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用诸多现代经典回忆性散文,这些作品本身蕴含着诸多审美特质,比如“真善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内涵、精粹又意丰的语言形式等。立足于新课标,学生能通过课程中的回忆性散文学习逐步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本文根据初中学段学习要求,结合文本特征,从审美视角探究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路径:一是积累语言美,二是鉴赏人物美,三是体悟情感美。

一、初中回忆性散文的文本审美价值與定位

初中回忆性散文的阅读与欣赏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一。从学生成长视角来看,这类回忆性散文在发展审美素养、积淀文化底蕴、建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其他类型作品无法代替的独特功能[1]。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应重新审视回忆性散文的审美价值与定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魅力,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表达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

(一)彰显“美”的显性要素

从审美视角来看,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积淀转为个性化的情感后的审美创造。其文本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表现在人物形象的人格美、精神的内涵美、叙事的结构美等审美要素。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审美角度抓住文本中所呈现的表层的显性要素,引导学生多元化和多角度地感受、体验、挖掘这一篇的“美”。

在描述人物形象时,文本将呈现人物的言行、心理以及肖像等方面来让读者感知其人物形象特点。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借由买橘时父亲的艰难动作,将“父爱”中的情感美凝聚成一个“定格画面”,那样一个场景里的“背影”传递出深沉而在当时却不被理解的父爱,这种隐匿的爱让几代读者心中都留有那个“背影”的画面。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在与人物活动背景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大多是从小处落笔,如父亲的话语里透露着送孩子的执着,通过各种平凡的小事彰显具有探究意义的形象美。此外,将人物与多个事件串联起来的回忆线索也是该类文本结构美的特点之一,这是理清作者叙述思路的关键要素,能够让读者更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二)串联“美”的隐性主题

回忆性散文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的文本特质,通过视角独特或言语蕴藉等方式,传达出与其特定内容和情感指向与张力构成的一种隐性主题。这种隐性主题基于对显性要素的阐述,更多表现出对人性、生命探究等主题。统编本中回忆性散文的选择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围绕“主题”式阅读,牢牢把握主旋律,以通过审美教育渗透立德树人。因此,教师应注意勾连前后,通过纵向比较等方式挖掘主题内涵,着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世界观。

例如,在七年级,回忆性散文的选择紧紧围绕“亲情”“生命”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受世间美好的情感,文本选择从国内到国外,人物形象从亲人到老师、朋友,从而体悟生命的丰富多彩。通过这种主题鲜明的主题性阅读不仅可以为刚上初一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健全学生的世界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解读

2022版语文新课标在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板块中指出,学生在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时,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类散文时提供了基础性方向和教学着落点。审美视角下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应遵循三个审美原则:

(一)基于读者角度的审美解读

学生进入文本时,阅读状态往往是纯粹而自由的。因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淀及情感喜好差别不同,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品析文意,获得原始的阅读体验和成果。教师在考虑初中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时,应尊重学生的审美起点,并抓住最近发展区,以此进行迁移和提升,依托文本载体中的“美的路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善于激发学生对于同一个文本的多维审视,打开审美视角,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提升。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阐述。

(二)基于编者角度的审美解读

部编本教科书采用双线并行的编排方式,每一篇选文既注重文本的经典性,又注重内容的人文性。在编排时,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安排同一主题却不同类型体裁的文本,以促进学生进行纵深化阅读,建立阅读图式,丰富阅读体验。那编者会考虑到“这一篇”文本最显著的特质,放在单元里所呈现的文本意义,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具体的培养方向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考虑到编者给予的教学导向,充分参考单元导语、讲读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探究、自读课文的批注和阅读提示,以便引导学生读懂“这一类”中的“这一篇”的“美的特质”。

(三)基于教者角度的审美解读

教师设计某篇初中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角度和编者角度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三点内容:一是“这一篇”的明确指向。换言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文本的“结构肌理”,又要在细微处寻觅深度。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审美要求,努力提升文本的解读能力,鉴赏意蕴,为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对话提供路径。二是“这一篇”的创意重构,对文章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阅读思维外化,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动力,而且触发文本形式或内容的“美的呈现”。三是“这一篇”的多元吸纳,为了丰富对美的认识,文本的背景材料、写作知识、呈现形式(多媒体+互联网)都有利学生对“这一篇”美的体味和挖掘。

三、审美视角下的初中回忆性散文策略优化

初中回忆性散文内容以通俗生动的朴素语言,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传递出极其丰富的真情实感,这些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描绘的细节既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内心,也能体现作者本身用“简单的质朴”的语言传达极其深远的意蕴和主题。

(一)言语美的审美体验

回忆性散文作品的语言都有不同的韵味,语言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以从史铁生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生命之美,从莫怀戚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亲情之美,从朱德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朴实之美。

《回忆我的母亲》中以叠加多个短语的形式美展现言语形式的审美特质,读到“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每个词语一停,仿佛母亲那个勤劳的身影就跃然纸上。如若去掉逗号,连在一起写成“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则就丧失了语言结构的美感,使读者失去了想象的支架,无法理解作者对母亲的高贵品质的赞美。

(二)人物美的多维感受

統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回忆性散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是生活中真实的小人物,身上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例如:史铁生笔下默默忍受病痛折磨,给予儿子无限包容和爱的母亲;萧红笔下风趣幽默、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富有人情味的鲁迅;杨绛笔下穷苦卑微又淳朴善良的老王;朱德笔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又富有正义感的母亲等。

在初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营造良好的配乐朗读氛围和情境,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精准地把握回忆性散文的人物内涵。如在《秋天的怀念》中,教师可在前段采用比较萧瑟凄冷的背景音乐,展现作者在无法动弹自己双腿时的暴怒和无法理解母亲的爱的心境,后半段随着秋天的菊花的绽放,音乐随之舒缓亮丽,凸显作者已经理解母亲的爱,并积极生活的心态。让学生伴随着配乐朗诵感受到一个在母爱感怀下由消极颓废变成积极向上的人物。

(三)人情美的思辨探究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和命脉,散文无论回忆、记人还是说理都是为了抒写作者的主观情感,文中处处渗透着情感的分子”[2]。因此,散文阅读中理解了作者的情思,就把握住了作品的神韵。

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是作者情感的观照者、体验者,读人物的目的是为了读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倾向和情感。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个性化描写,或关注作品中的矛盾之处,揣摩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思。以《老王》的教学为例,文中主要记叙“老王”和“我”两个主要人物的交往过程,可先引导学生从事件中认识两个人物有很多的共性:友善,关爱他人,被社会“抛弃”,然后比较他们的差异。从文章最后一句的矛盾处入手,这是“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和杨绛的交往过程中都是彼此关心,杨绛却在老王走后一直“心上不安”。这是引导学生思考的矛盾点。文章一开头便说“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下文揭露了闲话的内容——说的是事关老王的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生活情况),都是一个人生存的关键信息。可见,穷苦卑微又淳朴善良的老王把杨绛当做知心朋友,主动告知自己的情况,在今后的生活中给予杨绛一家人很多帮助,希望能换取朋友的信任和关心。可从文本中换来的却是杨绛的“同情”,“钱”是她主动帮助老王的主要载体,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到他。其实,并未真正帮助到老王。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老王最需要的是这个社会对他的尊重。即使社会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也学习如何温暖他人,给别人送去自己的关心。这样的人怎能不激起作者对他的感激和反思,同样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关怀社会中那些温暖别人的小人物。

郑桂华老师提出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人物在不同时空中的生命状态,从而体会作家的情思[3]。通过对文章事件脉络和情感脉络的梳理,学生能在时空的变化中厘清作者的心路历程,更直观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回忆性散文中的情感价值,开展同一(或类似)主题不同作家作品的互文性对比阅读活动,找到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文本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价值。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解读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对母爱的赞美,而是适时引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并设置寻找文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探究活动。通过以“母爱”为主题的互文性对比阅读,从母亲形象、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母亲在“我”生命里带来的情感价值。前者是母亲通过“勤劳”的言传身教使得朱德养成勤劳的习惯,宽厚仁慈的品德;在母亲的启发下,朱德逐渐坚定了走向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并认识到报答党和人民亦是对母亲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报答,更深刻地体认这篇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后者是母亲的小心翼翼、百般呵护,着重展现史铁生从颓废绝望到重新建立希望的过程,感受他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更深刻地体认这篇的生命哲思。

总之,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中蕴含着诸多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的审美价值,因此研究审美视角下的回忆性散文教学价值及其实现,是对语文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从审美角度分析,回忆性散文饱含别有韵味的语言美,至真至善的人性美,真挚动人的情感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味;这些丰富的审美价值为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了参考,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篇”的特色确定回忆性散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郑桂华.分析不同时空中的生命状态,体悟作者的情思[J].语文建设,2020(23).

(作者:徐瑶,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
浅析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优化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策略的提出与优化
对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Delphi7版实用智能任务助理的开发和应用
高三英语试卷评讲课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的研究
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