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

2023-07-13李云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1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

李云霞

摘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推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是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发展目标。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对夯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通过对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的深入研究,明确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调因素,对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调整开发政策有着重要价值,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基础。文章从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现状,提出了优化协调人力资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希望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关系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经济发展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生产力和全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发展核心思想,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有着重要价值。

二、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概念

人力资源是在特定组织单位或区域内的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的总和,在我国通常指的是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对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有所贡献的人群集合。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增值性和可开发性等相关特征,是动态发展的社会资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人力资源的数量受到人口总量、结构、流动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受到人口健康水平、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两者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和资源的投入来提升人力资源数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挖掘人力资源能力的相关措施,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开发泛指一切可以改善人的能力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和对人的调配与管理机制的开发。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就必须从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方面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符合发展需求;还要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流动管理和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人的使用管理方法的优化,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科学应用,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我国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关系和现状

(一)人力资源结构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结构指的是单位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数量、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比例,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从地域分布、城乡分布和产业分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地域分布

人力资源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人力资源聚集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快速、良好,经济集中发展的区域其人力资源也会不断聚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不断提升,但两者并非正相关的关系,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既会导致区域内人力资源过剩,影响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区域经济的严重不协调发展,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际的发展需求、战略和区域资源的不同,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首先发展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區,而我国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整体分布情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吻合。

2. 城乡分布

人力资源的城乡分布也和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加良好,因此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通常向着城市方向集中,人口数量多、受教育程度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通常呈现空心化情况,人口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这一问题愈发严重,劳动人口进一步集中在城市之中,导致城市人力资源过剩,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受限。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调整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利用政策鼓励人力资源向农村流转,从而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力。

3. 产业分布

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同,人的工作能力和劳动特征不同,也会造成经济发展能力的不同。新能源、互联网、高新技术、金融、设计、教育、医疗、管理等产业的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人力资源质量较高,产业价值较高,但数量严重不足;而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数量较多,但产业价值不足,发展效率和质量不高。这种现象导致了价值较高的产业其人力资源数量不足以推动产业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价值较低的产业其人力资源数量过剩,但质量不足,无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革和质量增长,难以有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人力资源投入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其在教育、科研、企业培训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是全面提升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工作,也是以高质量人力资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1. 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指的是在教育领域进行的资源投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高水平知识分子的比例,让人力资源的质量得以提升、结构得以优化,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才。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其教育投入比例相对较高,能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达到一定高度后,这个趋势会逐渐放缓,人力资源会在流动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教育投入较少的地区,本地人才产出较少,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人才外流,进一步丧失经济发展潜力。同样,教育结构也对经济发展有着影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与经济发展能力有着重要关联。一般来说,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其投资收益在不断减少。而我国的教育结构投入相对失衡,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过高,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中低等教育的投入比例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2. 科研投入

加大科研投入是发展高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等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重要举措,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科研投入越高,人才质量越高,科技水平就越高,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而科研投入越低,情况就截然相反,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我国的科研投入规模相对不足,整体的资源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发展需求,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人才质量和数量不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同时,存在对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实验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科研投入比例失衡,研究成果的应用质量和数量不足,难以有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企业培训投入

企业的工作培训对企业发展和价值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培训进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人力资源的质量不断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企业培训投入越高,员工的能力提升就越大,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就越高。但我国的人均企业培训投入相对较低,参加培训的员工数量也相对不足,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保障,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全面提升,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医疗卫生投入

医疗卫生投入是保障生产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總量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是医疗卫生的总投入资源,总投入越高,医疗卫生条件越好,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就越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生产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保障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制度越完善,人们的安全生产和生活越有保障,能够有效保障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延长工作寿命、提高工作质量,对完善经济结构、完善社会制度、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情况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力资源配置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科学性,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质效,平衡人力资源流动结构,保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产业间配置

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和配置,会由于产业效益、工作环境、收入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某个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的机会,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需求,其工作收入必然会上涨,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必然会大量聚集在这一产业之中,提高产业中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其他产业的人员流动到这一产业之中,导致其他产业的人力资源不足,影响产业发展。而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会由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波动,一般来说,具有发展潜力、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产业相对发展能力较强,会有效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平衡,形成短期的经济爆发后,反而造成了后续长期的经济低迷,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某产业的人员过剩会导致其工作环境和收入降低、竞争压力过大,又会导致人力资源向其他产业流动,形成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源动态平衡配置。

2. 地区间配置

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配置,通常会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动。有知识、有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会主动向着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低水平的人力资源也同样如此,只是两者的工作岗位、层次和收入有所不同。经济发达的地区会提供较多的、收入较高的岗位,吸引人才入驻,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会陷入人才不断流失的境地,导致经济难以实现发展,地区竞争力日渐降低,更加留不住人才,形成恶性循环。人力资源的流转和配置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但在区域饱和之后,过剩的人力资源反而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造成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

四、优化协调人力资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

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增值性和可开发性等相关特征,是动态发展的社会资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认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构建长期、动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制定并严格落实开发政策,从宏观全面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从细致微观的角度制定开发措施,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规范的制定,对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改革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1. 优化人力资源总量

要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总量。要实现区域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人口生育的政策激励,出台生育激励政策和保障政策,提高区域内的人口基数。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高外地人口引进政策的奖励力度,利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优惠住房政策、简化落户程序等等方法,加强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度,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总量,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保障低、中、高端人力资源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明确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区域内的人力资源保持在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以此激发经济活力,提升经济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留住人才的政策保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幸福度,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和保障,让更多的人力资源留在当地,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提供积极主动的推动力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1.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具有全面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才,全面提升中低端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中低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缺少足够的制造业一线员工,不利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和结构改革;另一方面是缺少优质的、具有增值性和开发性的一线员工,中低端人力资源本身缺乏自我价值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有效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缺乏重要的核心劳动力。因此,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2. 加强高等教育结构改良

改良高等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让高等教育涌现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高端人力资源数量的重要工作。首先,高校要依据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招生比例,防止冷门专业学生数量过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无法找到对口工作、对口岗位数量不足等问题的出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对优化高等人力资源结构有着重要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加深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应用人才。最后,高校要加强对产学研体系的优化改良,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合作平台,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搭建好供求渠道并完善激励制度,进一步提升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价值。

(四)加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共享平台,打破人力资源的地域和信息隔离,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效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效率,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动力。一般来说,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媒体平台和人才市场进行人才招聘,而劳动者通常会通过熟人介绍、传单、网络招聘等形式进行应聘,而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其应聘需求和渠道也各不相同,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率流动和配置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或监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将人力资源信息和招聘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多方面的招聘和应聘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可以极大地提升招聘和应聘效率,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强大的助力,从而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强化人力资源流动保障

1. 保障人力资源跨产业流动

我国正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全面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很多不符合规定的产业、企业的规模和岗位会产生缩减或调整,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影响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人力资源跨产业流动的制度保障,为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促进事业人员再就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基础。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失业保障制度建设,强化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落实力度,让失业人员有底气、有时间提升自己或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机制建设,提高再培训的质量和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失业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就业能力,在新的产业中得到就业岗位,为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 保障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

我国的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相对严重,政府要加强对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调控,尽可能让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从而全面发挥各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势,推动区域互补,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性、协调性支持。一方面是调控人力资源的大范围地跨区域流动,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将东南沿海地区的过剩人才利用政策调控吸引到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收入、提高住房环境、提供发展机会等方式,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是调控人力资源的城乡跨区域流动,增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减城乡差距,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提高乡村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助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科学的逻辑关系,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研究,优化调整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对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营销界,2023(02):50-52.

[2]蔡红,韩兆洲,孙瑞峰.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2,38(21):174-178.

[3]刘志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06):68-69.

[4]早热古丽·阿不拉.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D]. 烏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1.

[5]玉欢爽.广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6]陈嘉慧.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长三角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互动绩效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2):34-39.

[7]陈抗,战炤磊.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机理、绩效与路径[J].经济纵横,2021(01):79-89.

[8]米热阿依·米吉提,居来提·色依提,张业.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为例[J].经济视角,2020(05):64-73.

(作者单位: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
精准施策保“六稳”
长沙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