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生成逻辑与关键机制
——基于“菌草技术推广”的扎根理论分析

2023-07-12谢晓佳林欣怡刘朋虎

关键词:菌草技术推广农业

谢晓佳,林欣怡,郑 义,刘朋虎

(1.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农林大学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不竭动力,也是巩固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2],且农技分工模糊[3]、体制陈旧固化[4]、成果不接地气[5]等问题严重。与之相反,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支持发展的菌草技术突破了木、草、菌3个学科的界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门类[6]。作为中国特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自1986年发明以来,其通过智力援疆、科技援藏、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等大范围推广,形成了多种富有成效的推广模式,实现了多品种培育、跨产业联动,并成功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506个县(市、区)和世界106个国家推广应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索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模式和内在机理对于推动其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现有的研究,一方面,已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入手,对其基本内涵、具体问题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或剖析实际应用案例提出针对性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对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研究大多偏重规范的理论阐述和单案例分析,亟需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此外,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科技小院”“试验示范站”“三位一体”“四体融合”等技术推广模式屡见不鲜[7],但这些模式也无法精确地解释现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界加强了对如何促进菌草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探索,但已有的菌草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特征、品种培育、发展历程和利用价值方面展开,多是聚焦于对菌草技术推广实践经验的总结,且以新闻媒体报道为主,较少对菌草技术推广模式的广泛性以及推广情况的系统性进行深入探讨,涉及菌草技术成功推广实践的生成逻辑以及生成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针对上述理论局限,本文力图进一步回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实践的生成逻辑是什么?为此,选取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性梳理了菌草技术推广的发展历程和实际经验,并基于国内相关政策方针、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受访者的访谈资料,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系统揭示我国菌草技术成功推广背后的实践逻辑,从“政府—组织—环境”视角深入剖析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模式的关键机制,以期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农业技术推广

学者们主要从推广主体、推广影响因素、推广模式等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研究,为探究菌草技术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一,在推广主体方面,随着研究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基层农民技术人员[8],而是包括政府、高校、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9],延伸出“1+N”的组织服务模式[10]。朱英等[9]在研究中提出,存在一方中介群体衔接着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的沟通交流。其二,在推广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从案例实践角度切入[11],也有学者从实证分析角度探讨[12],大多集中在农技员个人特征、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信息来源、管理培训、管理体制方面。当创新扩散理论用于农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时,国内学者们大多从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扩散速度和扩散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究。比如陈莫凡等[13]研究了 “公司 + 合作社+ 农户”模式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其三,在推广模式方面,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不断创新优化,“科技小院”“试验示范站”“四体融合”、政研企“三位一体”等多样化的推广模式层出不穷,且能够适应不同场景、不同主体需求[7, 14]。张标等[15]主张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结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学者基于湖南和湖北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利用新媒体渠道推广对农户采纳新技术具有积极作用[16]。黄少坚等[17]以海水稻技术创新扩散为例,在分析扩散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多主体协同扩散模型。不难发现,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中提炼的推广模式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描述,亦或是基于个案分析,从某个地区具体实情入手,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研究分析,难以把握社会现象的总体情况,无法很好地解释菌草技术在全球范围推广成功的原因。且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通过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模型予以指导,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菌草技术推广

学者们对如何促进菌草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利用价值研究。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应用,打破了木生食用菌和草生食用菌栽培材料上的界限,还极大地减少了林木的砍伐量[6]。相较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菌草技术推广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也因此被各级政府广泛应用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18]。同时,菌草技术还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带动当地就业,是国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真实写照[19]。此外,许多学者重视菌草技术在黄河治理上发挥的巨大效益,积极关注菌草在应对防治沙质荒漠化等方面的研究[20]。二是推广成效研究。一方面,许多学者对菌草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推广的模式、推广的措施。李百航[21]在研究中提出“公司+基地+农户+庭院经济”的新模式,以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发展经济作物。宋思梦等[22]基于甘孜州菌草资源分布与开发实践,提出政府应依托“高校+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机制,构建“菌草专家库+基层农技员+示范户(基地)”技术推广模式,辐射带动菌草标准化种植。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推广情况进行了研究,比如李晶等[23]阐述了顺昌县在推广菌草技术过程中形成的“高校+企业/合作社+示范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菌草专业化、规模化种植。不难发现,菌草技术的推广受到众多学者的重点关注,这些研究勾勒出菌草技术发展的大致方向和框架,为理解菌草技术推广提供了较为宏观的视角。但现有研究对菌草技术推广模式的总结多采用评价文献分析与整理归纳的方式,侧重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下菌草技术在各方面的推广,却缺乏对菌草技术推广整体情况的系统性研究。且目前也尚未有学者对菌草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TOE理论框架

TOE框架最早由Tornatzky和Fleischer[24]提出,用来分析采纳创新技术的影响因素[25]。该理论提出影响组织采纳创新技术的因素有3类,即技术因素(Technology)、组织自身因素(Organization)和外在环境因素(Environment)。其中,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信息系统领域的各类技术手段,以及技术与组织的适配性、技术能否给组织带来潜在收益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规模、制度规定以及大量闲置资源等;环境因素指的是行业的结构、需求压力、制度环境等。该框架中的3个维度在研究某些特定场景下的问题时,3个维度的作用条件会通过某种联动匹配模式共同产生作用。随着 TOE 框架的发展与演进,现已应用于电子政务[26]、知识共享[27]、电子商务[28]、科技小院推广[14]等领域,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由于 TOE框架的灵活性、实用性以及它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可根据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的不同对该框架进行具体调整和增改,提高模型的有效性[29]。任何有意图的实践活动都具有逻辑,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也必然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远不是关于行动的理论逻辑,而是隐藏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生成原则,这些生成原则将实践活动的思想、感知和行为构成一个整体,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可能[30]。因而,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尝试构建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梳理归纳形成关于某一实质领域问题的解释回答,通过不断比较分析,让概念逐渐清晰化,进而产生一个新的理论或延伸现有理论[31]。尤其适用于已有经验资料不充足,或已构建的理论模型无法精准解释实践结果的领域,诠释研究中What和How的问题[31]。具体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旨在充分挖掘菌草技术推广应用背后的理论模型(What),进一步探索创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机制(How)。目前学界对于菌草技术推广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对其推广机制进行系统的理论提炼,且菌草技术推广相关研究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成熟量表和理论,但政策文件、媒体报道和实践资料却十分丰富,故本文的研究问题恰适合采取扎根方法对其过程进行深度剖析。

(二)研究样本

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可推广性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菌草技术推广作为案例研究对象。(1)典型性。在多年的推广实践中,菌草技术被证明是一项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呈现出多领域、跨学科知识流动的特征,既可以实现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增产增收,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探究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推广过程提供了典型样本。(2)可推广性。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要聚焦关键性、引领性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心剂。如何打破成果多而转化少的僵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当前兴农工作亟需破解的难题。菌草技术在其推广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能够为其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和启示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广。(3)数据可得性。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菌草技术的推广发展吸引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历程、推广方式、推广模式等的数据资源的获取较为方便。

1983年,“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前往福建省长汀县考察时,发现村民砍伐大量树木种植香菇,造成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剧了当地贫困程度。为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找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脱贫致富之路,林占熺潜心寻找林木栽培食用菌的替代方案。1986年,菌草实验首次获得成功,菌草技术终于面世。此后,菌草技术被不断推广和实践,在国内外掀起了“以草代木”的新兴之风。但由于处于发展初期的菌草技术仍主要通过“以草代木”的方式推广运用在生物领域,加上受技术发展及专业水平的限制,菌草技术推广形式单一。秉着“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初心,林占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扩大菌草技术用于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挖掘菌草技术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国家政策的坚实保障下,菌草技术从福建出发,一路向西向北,到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并走出国门,在巴新、南非、索莱托、斐济等一百多个国家推广应用,逐渐开辟出一条现代新产业发展道路,既帮助当地农户走向富裕,又注重对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如今,菌草已成长为“致富草”“扶贫草”“生态草”和“幸福草”,形成了“菌草—生态治理—综合利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催生了“菌草业”这一新兴特色产业,其推广进入了多领域科学研究创新阶段,极大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开辟了脱贫致富和生态治理的新路径,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图2)。

图2 菌草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推广发展历程

(三)资料收集

1.基于半结构题项访谈的一手资料收集。首先,通过半结构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媒体报道、专家咨询以及菌草技术推广的理论分析拟定访谈提纲,利用简单的开放性问题让受访者畅所欲言,以背景引入,在受访者初步了解本文的研究背景后过渡到回答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层访谈。问题的层次设计如表1所示。访谈对象主要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并提前征得其同意,在访谈过程中做好录音和记录,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表1 受访者访谈题项设置

2.二手资料收集。将收集文本资料的关键词设定为“菌草技术”“菌草技术推广”“菌草技术应用效益”等,收集范围主要包括:(1)从中国知网等期刊网站上搜索与关键词相符合的参考文献资料(75篇期刊论文和12篇学位论文);(2)从人民网等权威新闻媒体官方网站上搜索与关键词相符合的报道(如“菌草惠民生,乘风万里航——菌草技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让菌草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草’”等37条报道);(3)在互联网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百度上下载各地菌草产业发展报告及其菌草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文件(如《定西市2020年菌草推广种植项目工作要点的通知》(定市农发〔2020〕52号)文件、《中国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重演示范协议书》等);(4)从《菌草学概论》《菌草技术与生态治理》等专著上获取菌草技术相关的人物采访(如“菌草之父”林占熺教授的独家专访8条)。在广泛阅读并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剔掉专题导言及相关性不大的材料,然后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详细阅读,再梳理分析这些资料,提取分解各部分内容,建立起样本数据库。

(四)资料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采用三角验证方法,首先基于全面性原则对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媒体报道和政策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并采用半结构访谈方法获取一手数据,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初步组合,建立起样本数据库。然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进一步归纳优化数据资料。接着,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菌草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逻辑关系,构建起菌草技术推广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深入分析菌草技术推广机制生成逻辑,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建议。在整个数据资料分析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严格按照Corbin和Strauss[33]的研究资料程序化方法,进行菌草技术推广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先由2位研究小组成员独立编码并分别撰写工作备忘录,然后小组成员就各自编码的文本材料和工作备忘录进行交流沟通,比较编码的一致程度。同时,对于存在分歧的编码结果,让一名新的成员加入并共同讨论决定,避免主观偏见,以保证研究信度。此外,研究小组不断将样本数据与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在“收集—整合—分析—比较—补充”的反复过程中实现模型的科学性。

三、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实践的生成逻辑

(一)扎根分析过程

1.开放性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对原始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提炼、概括,从而实现资料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23]。其中,概念化也叫做初始编码,是指通过仔细研读案例资料,从繁杂的资料中提炼概念,包括以下2个步骤:第一步,将整理好的文本材料分别导入Nvivo11软件内部相应文件夹中,由研究者对文本材料进行逐字逐句审查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节点编码,即贴标签;第二步,根据节点特性,通过标签编码合并,进行初步概念化,并参考已有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内涵与特点的研究,对已有概念化文本条目进行逐条审议和筛选,最终形成50个有效概念化条目,如表2所示。囿于篇幅限制,表2只保留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评论文本,用于展现编码的过程和思路。

表2 概念化过程部分内容

范畴化,也叫做聚焦编码,是指对初始编码进行区别、分类和综合,围绕语义关系及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进行迭代分析。初始编码形成的50个概念尽管具备一定抽象水平,但概念之间的相关、属分、同意关系却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聚焦编码应对得到的概念化节点再次进行整合,即对相同属性的概念进行合并。例如,根据初始编码结果,因地制宜(A46)、因地创新(A47)、具体情况具体考虑(A38)可构成柔性管理范畴。最终从50个概念中归纳出12个子范畴,分别为重视、肯定、社会定势、学习氛围、人际氛围、柔性管理、经验丰富、教学相长、评价系统、信任、创新氛围、责任氛围,如表3所示。

表3 范畴化过程结果

2.主轴式编码。主轴式编码是指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重新整合相似的范畴,进而归纳出主范畴的过程[23]。在此阶段,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反复对比分析,在概念层次上识别、归类、简炼、整合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表4所示。在经历开放编码阶段资料的分解之后,主轴编码又对上述12个子范畴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形成技术娴熟(C1)、组织氛围(C2)、政府态度(C3)、社会期望(C4)4个主范畴(见表4),实现对菌草技术推广过程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表4 主轴式编码过程

3.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是指根据主轴式编码的结果延伸出能够统领所有范畴的故事线,使得分析逻辑更有连贯性[23]。本文在研究设计时已确认核心范畴为“菌草技术成功推广”,通过比较和分析,认为技术娴熟、组织氛围、政府态度、社会期望与菌草技术推广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故事线可以描述为:当菌草技术团队拥有丰富的推广经验和擅于利用多样的培训方式进行指导时,对内而言,组织成员能够将相关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做到知识共享,且能够互相帮助,朝着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实现菌草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人际、责任和创新氛围,并能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实现柔性管理;对外而言,能够获得福建省政府,乃至国际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和高度肯定,且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对其发展的美好期望,从而促进菌草技术实现大范围推广,实现菌草技术可持续发展。最终建立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见表5。

(二)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推广的模型构建与阐述

基于上述扎根研究结果,围绕“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以及“政府态度”4个主范畴识别、归纳出菌草技术推广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活动以及相互关系,进一步提出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理论模型(见图3),涉及4个因果关系、4个反馈关系和3个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出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分析维度。

图3 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推广的理论模型

此外,根据扎根理论的要求,理论模型构建后需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即检验是否能通过其余资料找出新的概念,如果无法进一步发展新的概念,就可以认为所构建模型达到饱和,反之则需重新整理资料以修正模型。鉴于此,本文采用另外1/3的原始文本数据按照前文所述的步骤重新进行三级编码,结果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各个范畴之间也没有发现新的关系,说明图3所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接下来就需要对图3所示的模型进行展开分析。

1.技术娴熟对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娴熟”包括经验丰富和教学相长两个方面。经验丰富是指技术推广团队通过在国内外建立多个技术示范中心或研究基地,不断丰富技术推广经验;教学相长是指技术团队能否开展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供孵化和指导服务,做到传授和学习互相促进。中国菌草技术指导专家组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深入农田实践,手把手亲自教授当地农民菌草种植技术,在现场答疑解惑,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最终实现菌草技术落地转化、开花结果。同时,组织氛围也可以体现出菌草技术的娴熟程度,为“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提供良好条件,分享菌草技术的同时也分享发展理念和经验,利于建立长远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有2位受访者表示,技术推广有助于组织内部建立交流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调动成员的创新主动性,共同推动科研攻关,提高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组织技术知识分享的广度和深度,对激发组织内部活力和保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2.组织氛围对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影响。“组织氛围”包括学习氛围、人际氛围、创新氛围、柔性管理和责任氛围5个方面。学习氛围是指菌草技术团队成员能否将所拥有相关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保证队内知识共享;人际氛围是指菌草技术团队成员认识一致,互相帮助,朝着同一目标共同努力以提高菌草技术推广成效;创新氛围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菌草技术,不断拓展、优化菌草推广新模式;柔性管理是指菌草技术团队成员能否随着菌草技术推广地区、时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应付;责任氛围是指菌草技术团队成员是否有责任,做到坚持不懈,能够为推进菌草技术推广而久久为功。资料显示,在菌草援外的第一站巴新东高地省,因其极度干旱缺水,早晚温差大,中国菌草技术推广团队面临许多困难,危机重重,但仍然艰苦奋斗,很快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帮助当地提高了持续自我造血的能力。同样,在斐济,中国菌草技术团队齐心协力攻克“当地气温高、菌种生产难”的问题,采用冷柜作为出菇棚,并培育出高温耐受菌种,开辟了高效高质量的岛国菌草循环产业发展新模式。可见,组织氛围是菌草技术成功推广的关键因素。

3.政府态度对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影响。“政府态度”包括重视和肯定2个方面。重视是指在菌草技术推广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菌草技术推广成为我国农户摆脱贫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响亮品牌和生动写照;肯定是指菌草技术受益国家和地区的组织领导人和有关国家政要对菌草技术合作的高度赞许。在菌草技术推广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福建省科技厅共资助3 870.85万元立项支持有关菌草技术的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林占熺研究员及其团队承担26项、资助经费1 656万元。2011年底,在省科技厅积极争取下,国家科技部批准林占熺团队组建菌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也陆续出台《中国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重演示范协议书》等多项政策支持“我国特有技术”菌草技术的发展。可见,政府态度是实现菌草技术成功推广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助推农业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推广共同体的生成。

4.社会期望对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影响。“社会期望”主要包括信任、社会定势和评价系统这3个方面。信任是指人们相信菌草技术的发展将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升项目持续影响;社会定势是指个人或团体对菌草技术的发展推广产生一种憧憬、向往的心理倾向;评价系统是指对发展菌草项目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社会期望是菌草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促进菌草技术发展创新,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速度,做强做大菌草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根据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当用户认为某项新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更简单使用的时候(即该技术能够实现有效性、高效率及满意度有机统一),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其采纳意愿也更加强烈[34]。传统食用或药用菌栽培大都以树木作为原材料,且对湿度等条件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不易推广;而菌草技术操作简单便捷,使用门槛低,能够最大化利用有限资源,满足绿色生态化发展需求,尤其为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这些正是菌草技术得以广泛推广、服务全球的重要原因。

5.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菌草技术推广-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政府态度”这4个反作用关系中,菌草技术推广对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政府态度均有反馈作用。菌草技术的推广可以丰富技术团队的推广经验,提高成员对新技术的娴熟度;有助于组织内部建立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技术创新;同时,菌草推广情况良好会使政府加大对其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政府态度起到正向反馈的作用;此外,菌草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产生的多方效益也会促进社会对其的发展秉持着高度期望。菌草技术推广作为现代乡村产业新体系,可以科学预见其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重要性。在“技术娴熟-组织氛围”这一交互关系中,技术娴熟的源泉是组织氛围,组织氛围的外化是技术娴熟。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组织内部成员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下,全体成员更能慷慨分享,无私地将已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技术倾囊相授于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和谐友好互助、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技术,优化方法,做到灵活应变、善于突破、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社会期望-技术娴熟”这一交互关系中,社会期望推动了技术娴熟,技术娴熟反映了社会期望。目前菌草技术已形成了多种富有成效的推广模式,能够广泛应用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大范围的辐射、标准化、市场化,促进效益的全面提升,既对促进组织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产生正向作用,还可以反映出社会对菌草技术发展的期望,对社会期望的引导发挥正向的作用。在“政府态度-组织氛围”这一交互关系中,在政府态度约束力的作用下,组织氛围主动适应了政府态度,因时而变,从而保证组织的长期发展。

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实践的关键机制

根据上述模型分析可知,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是由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政府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娴熟的技术和推广经验为支撑,组织创造良好的互助氛围,政府加大资源配置和投入,社会各方需要对其发展态势保持积极期望,做到“组织—政府—社会”三方协同合作。换而言之,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功推广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应充分考虑推广人员的技术娴熟程度、组织协同氛围和社会网络资本等不同层面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

(一)技术驱动机制

满足农户需求是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出发点和目标。通过先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利用社会网络关系,逐渐形成“培养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成效,提高新技术传播效率,实现更大范围普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将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实践。既有研究指出,技术培训是影响农户是否接受新技术的重要因素[35]。以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为例,其项目团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菌草技术培训班,结合各学员特性和水平,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在接受专业的理论指导及技术培训后,农户便可以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新型农业技术,进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也会反向作用于技术娴熟。当技术推广团队通过为农户提供适用技术的培训,不仅能对技术推广和发展起到关键性准备作用,还能促进农户对技术的了解。具体来说,技术娴熟是技术推广的结果,技术推广也可以丰富技术团队的推广经验,加强成员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并在推广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可见技术推广对技术培训、推广经验等有正向反馈作用。

(二)组织驱动机制

组织情境是引发组织行为的背景,是组织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背景变量,往往也是导致组织行为发生的动机变量,组织行为反过来也会对组织情境产生影响,两者之间构成共生关系。因此,组织氛围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相互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也会受到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当组织内部成员能够知识共享,互相帮助,实现创新发展,并做到灵活变通,坚持不懈,就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尚静等[36]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组织氛围对内部成员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推广以研究人员长期扎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为主要特点,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这种将创新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与转化。另一方面,良好的组织氛围得益于组织内部成员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经验进行连续的、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技术推广团队坚持对当地施行授人以渔的支持方式,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有利于实现创新者与潜在采用者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各方的共同参与,进一步促进资源、行为或政策的变化,从而推动新体制的高效运行。此外,为克服传统自上而下推广方式使得农业技术效用与农户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推广效率低下、推广效果不理想等难题,技术推广团队应当因地制宜,通过“高校+科研首席科学家+科特派”“公司+基地+农户”等不同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整合当地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增强当地的造血能力,实现自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环境驱动机制

根据制度理论,外部环境中的制度压力即政府态度对组织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实践根植于所处外部环境,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其中,政府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中起主导作用,即各级政府重视并加大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高度肯定的政府态度能够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加速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正向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7]。同样,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本身也能改变所处的外部环境。比如,面对新技术,农户会有被动适应或者主动撤离两种选择,为了促进农户采纳新技术,政府会为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助力,也会根据推广情况不断调整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制度。另一方面,由创新扩散理论可知,扩散是一个创新事物或思维并通过沟通渠道传递给社会系统成员的过程,个人对新技术的采纳会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即个人对周围其他人认为自己是否需要实施某一行为的认知。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成员对创新成果的采纳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用户会从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可展示性和可试验性5个方面考虑是否要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38]。社会期望正是指群体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身份,对其提出的希望,即人们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在某方面的应用及其可持续性有所期待[39]。当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成效不满足社会期望时,内在的反映则是消极、负面的组织氛围,外在的反映则是不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从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来看,菌草技术团队十分注重技术系统化、简便化、本土化,生产标准化以及农户组织化,这将能够在短时期内动员大量农户参与其中并熟练掌握技术,有力保障了菌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科学重塑和系统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能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引擎、塑造乡村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也能有效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供给,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作为中国特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菌草技术推广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对外援助、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但是,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模式的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鉴于此,本文选取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推广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扎根研究方法探究影响菌草技术有效推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揭示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受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政府态度这4个维度的共同影响。其中,技术娴熟是影响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功推广的核心因素,技术推广团队拥有丰富的推广经验和善于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组织氛围是关键因素,当组织内部成员能做到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与他们分享经验知识,互相帮助,灵活变通方法,实现技术创新发展,并始终朝统一目标努力,坚持不懈,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发展;政府态度是保障因素,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有效保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实现大范围辐射;社会期望是基本因素,社会各界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期望将推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比已有的文献,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以往菌草技术推广研究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整理归纳,却缺乏对菌草技术推广机制的理论提炼。而本文针对实证研究难以探索非量化因素的缺陷,利用扎根研究方法提炼了菌草技术有效推广的影响因素,为菌草技术推广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不仅深化了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机制生成逻辑的理解,有助于发挥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进一步丰富了已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体系。

(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推广的实现路径

1.科学培养丰富经验。研究发现,技术娴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因此,为满足农业技术发展需要提高农户的科学素养和技能,并不断加强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可以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建管理联盟(如设立“科技小院”)[40],引导各方主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速度研发具有引领性和创造性的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农户和农技人员建立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加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与提问答疑,提高农民科学种植能力。第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高校既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管理培训有关人才,提高其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三,创新农技培训形式。可利用新媒体、PPT、短视频等展示具体操作内容,激发农户学习热情,并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拓展相结合,带领农民深入田间,手把手亲自指导,有问题立刻解决,提高培训成效。此外,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优秀成员经验分享会等,进一步巩固相关技术知识,科学交流实践经验,大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良性互助共创共赢。研究发现,良好的组织氛围能够创新性地推动农业技术灵活变通处理推广中的各种情况,因此,推动组织间健康良性氛围的形成是推动农业技术长远化、合理化推广的重要组织条件。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慷慨分享的氛围。可在全世界范围内长期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培训项目和推广发展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有效提升农户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在慷慨分享的氛围下,可以促进新兴农业技术更长远地推广和发展。第二,紧跟潮流,融于政策。将农业技术广泛运用于星火计划、援疆援藏项目、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等工作中,合理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宣传并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在时代的潮流中,开辟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之路,逐渐在实践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性发展。第三,实现农业技术组织化、体系内发展。通过设立不拘于形式的多样化农业技术发展组织,并在世界各地的组织内部分享关于农业技术的理念和经验,在保障各方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的同时,建立一系列和谐发展农业技术的宣传体系,营造共赢的氛围,实现系统化、多样化地推广农业技术。

3.政府支持协同发展。研究发现,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的政府态度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故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推进菌草技术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健全完善的推广政策。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措施的出台,按照菌草技术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对推广政策进行规划性调整。第二,创造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利条件。政府应明确资金规划和投资的方向,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功能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在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第三,培育多元化联动机制。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进而构建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协作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协同推广,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4.优化设计提升效益。研究发现,可持续化发展、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实现多元效益的社会期望对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借助现有技术与先进设施,并结合有效的宣传推广,将有利于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简单易复制的推广模式。通过分析现有模式的优势,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形成适应性强、可推广、易复制的标准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宣传推广。当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更多农户更早更快接受和掌握农业新技术,并将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第三,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观光旅游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以菌草技术推广为例,可通过发展菌草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和附加值,或者建立观光示范地,发展“菌草+旅游”,带动农业增产、村民增收。

猜你喜欢

菌草技术推广农业
林占熺:用菌草造福世界
菌草是什么草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