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域下OBE教育理念的思考

2023-07-12张欣骅

经济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主体间性主体性

张欣骅

摘 要: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获得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讲,其本质上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通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OBE理念的内在精神实质,探讨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实现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的统一。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165-03

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就在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教育的水平不仅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大学生质量与水平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传统的教育更关注于专业学科导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成为主流。事实上,OBE教育理念就是将学生也作为主体来对待,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来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升。主体间性理论就是把老師和学生作为“双主体”,老师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教学“共同体”。

一、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

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扬人性反对神性,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中真正形成了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是基于对人性的肯定和褒扬而确立的一种哲学范式。主体性则是作为主体本身的基本属性或是区别于他物的特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或者说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对主体性的确认和固守具有凸显自我、改造客体的积极影响,发挥了人的主体力量,强调了人的目的性,体现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单一(个人)主体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出现了“唯我论”,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看作客体,为了“占有”“征服”,人与人成为“敌对”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己的主体性也无法实现,造成了人性的失落。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因此,借以反思与超越主体性理论的主体间性理论应运而生,并日益为学界所共识,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他的《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提出的。他认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即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的单子的宇宙。”[2]然后经过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延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英文是inter-subjectivity,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可译为主体际、主体间本位、共主体性、互主体性等。主体间关系是有别于“主体—客体”关系的“主体—主体”关系模式。“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超越并包容主体双方的‘公共主体’,是超越自我,从而走向‘他人’并且与其构成交互主体,或者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存在。”[3]在主体间性中,各方都是平等的主体存在,是主体特征的充分展现者。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的对象关系走出了自我论和个人主义的圈子,从而步入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存在并且在协商对话中寻求共识的后人道主义时代[4]。

主体间性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性,不是对主体性的完全抛弃,而是以主体性为必然前提的基础上又弥补了主体性的不足。如果没有个人主体性的存在也就没有主体间性的提出。当然主体间性中的主体不再是传统主体性中相对于客体的主体,而是在主体与主体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交互主体。即使从认识的角度看,认识的目的也不再是让对方完全臣服和听命于自己,而是要达到双方一定程度的共识。主体间性中交往各方都是主体,超越了传统主体性中的单一主体,也不再企图塑造对方,而是塑造主体间的关系,交往各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并在塑造主体间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彼此的理解和相互的融合。主体间性既保留了主体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又抛弃了它的“唯我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

总之,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主体之间共在的关系,现实活动中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以及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和承认,进而形成主体间共鸣的交往模式。把主体间性引入教育领域,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交互主体的关系模式,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践行就体现在OBE教育理念的实践中。

二、OBE教育理念的主体间性分析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W·G·)在其论著《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中首次提出的,是一种通过学生预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以结果导向进行反向设计教学体系的教育模式[5]。OBE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将来能做什么;所有与教学有关的环节中,都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率为基础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并且将其付诸于整个教学实践中。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主—客”关系模式,转变为“主—主”模式的主体间性关系,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体现;从实践中看,不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真正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自主性等主体性存在,在与老师的主体间性的互动中实现预期学习成果,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单一主体模式。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没有选择,只能接受。老师用填鸭式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任由老师塑造成被期望的样子。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在教学活动中,虽然站着的是老师,而坐着的是学生,但精神上,站着的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坐着的学生只有一个舒服的躯体,却带着跪着的灵魂。老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持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6]这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由于老师掌握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学生,还是可行的。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甚而超越老师,传统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达不到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在实践中却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取悦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主动让出老师作为主体的组织和引领地位;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不负责任的“渎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同样无从谈起。因此,需要用“主—主”模式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而OBE教学理念正是建立在“双主体”基础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中的体现。

OBE教育理念打破以往的“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也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及教学管理者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理念既不是单一的“老师唱主角”,也不是过度迎合学生,而是老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的交互主体关系模式,师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交流的互助、互辅关系。作为主体的老师及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考核等环节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从而指导学生的渐进式学习,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OBE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作为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引领者,不仅仅传授课堂“重点知识”,而且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平等的师生互动,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元化学习成果的获得或提高。通过这一过程,老师和学生作为“主—主”关系的模式才能真正实现。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OBE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实现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OBE理念将是大学教育改革探索的方向。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关键环节,贯彻OBE理念将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高校教学中顺利实施OBE教育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大学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是根据国家教学质量的统一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每门课程必须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而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的关心相对较少。“OBE教育模式倡导从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和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四个方面出发,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7]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转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获得,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成果的产出。在建立目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与学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形成阶段性的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能够保证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己預期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进而保证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其次,OBE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强调老师为主体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强调课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学生的学习成果仅仅体现为对所学知识的模仿和复制,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BE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互动的过程,需要两个主体之间上下联动来获得更优的学习成果。”[8]“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实现师生之间知识、思维和心灵的‘对话课堂’。”[9]通过知识对话和思维对话,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个体化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并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获得。良好的情感对话使学生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就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OBE理念在确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当围绕教学活动能否帮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学习成果获得等方面进行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传统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仅仅依靠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即分数来判断学生等级,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学生仅仅是为了考的一个好的分数而学习,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OBE理念在考核环节中要求减少考试分数在学生评价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表现及能力展现所占成绩的比重。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估,适时进行教学的调整,有利于实现老师和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根据所处学习阶段的内容、水平和成绩对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来改进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终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10]通过多元化的开放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以呈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表现和进步,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OBE理念影响下的教学评价以学生不断反馈为驱动,强调学习结果,教学和学习过程可持续改进,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毋庸置疑,OBE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给老师群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细化分解教学目标,精心进行课程设计,科学选用教学方法,有效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积极探索思考并及时总结,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合理“增负”的一种具体体现。当然,主体间性视域下的OBE教育理念的认知和践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的所有参与者怀揣教育的情怀,积极投身到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来,为实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5.2.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2/content_5287524.htm.

[2] 胡塞尔.张廷国译.笛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35.

[3] 邵西梅.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6)

[4] 梁德友.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04)

[5] 周洪波,周兴.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8(03)

[6] 刘锴,孙燕芳.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老师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6)

[7] 曹英寒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化工,2018(04)

[8] 孙书杰,黄方.基于OBE理念的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化工,2018(02)

[9] 张文法.基于OBE理念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文教资料,2019(01)

[10] 陈凡.加拿大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理念和实现路径:基于安大略省6所院校的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16(04)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辽宁大连 116012)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OBE教育理念主体间性主体性
OBE理念下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