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加快云南省现代种业发展步伐

2023-07-12李廷荣龚菊声杨婷婷许昌慧

云南农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品种

李廷荣,龚菊声,杨婷婷,许昌慧

(昆明市种子管理站,云南 昆明 650228)

种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文章阐述云南省现代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种业科研人员缺乏、育种能力滞后、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严重不足、种业市场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立足高原特色区位优势、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加快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对策措施,为全面提升全省种业核心竞争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振兴种业助力。

一、存在问题

(一)育种能力滞后,创新不足

一是云南省现阶段育种研究层次低、品种选育同质化严重,缺乏独具竞争优势的独特优良品种和原始创新能力,多数种业企业需要以合作共享或购买品种等方式进行繁育,育种能力、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受“两杂”等常规农作物种子商业价值偏低、非常规农作物种子混杂、自主研发更是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种业企业参与研发、生产、推广的积极性较差,育种开发、研发能力大受影响。三是缺少原创性的种质资源和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础材料,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育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二)种业行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创新、品种繁育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更是农业产业的“芯片”。而资金投入是维持科研创新的保障,没有资金,科研就无从谈起。科研又具有周期性和风险性,高投入并不一定能换得高产出,所以多数种业企业宁愿花钱从科研院所购买品种种子经营权,也不愿意投入资金搞科研、自创新品种。由于研发不仅需要广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带动,更需要种业企业主动投入资金,主动作为,形成以种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成熟稳定的研发团队或机构,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及督促种业行业创新发展。但从45家种业企业调查中看出,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达到国际公认标准的仅占调查总数的20%(见图1)。

图1 科研投入占销售总额比例及公司个数

(三)种业企业人员构成比例不均衡

从调查中了解及综合查阅资料的情况看,大多数育种科研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育种成果与市场结合程度低,大量的新品种未转化成社会效益,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另外,一大批种业企业高管不懂科研育种,未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缺乏前瞻性及长远规划,极大地制约了现代种业的发展。种子企业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总人数的27%,硕士和博士总共占8%,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下人员,占比65%,而这些人大都不懂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销售部门(见图2)。研发人员更是严重不足,一半以上的企业中科研人员仅占到公司总人数的5%以下,而科研人员在10%以上的企业仅9家,占调查总数的20%(见图3)。普遍存在科研人员较少、科技成果水平低、重销售轻研发的现象。

图2 种子公司人员构成及比例

图3 科研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

(四)省内种业企业小、散、弱,缺乏种业品牌

全省种业企业数量多,但大企业较少,目前没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育种单一,主要集中在杂交玉米作物上,其他作物品种主要靠引进购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市场化联合育种及抱团发展机制不健全,种业产业延伸性不足。企业上下游联合与横向联合的育种发展机制不健全,持续选育的能力和意愿不强,资源共享难实现,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业品牌。

(五)种业市场监管难度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者数量大幅增加。一是部分种子生产经营户的经营档案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二是部分企业对品种的审定意识不够。三是市场上销售的品种多、乱、杂,标签标识不规范。四是流动商贩在乡镇赶集市场售卖种子、种苗的现象屡禁不止,给种业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五是一些种子管理机构仍存在人员不足、职能不明、经费不够、监管设施简陋、监管手段落后等情况,监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监管难度较大。

二、对策分析

(一)强化组织领导及6大体系建设

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现代种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省农业农村厅,科学统筹,统一组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发展现代种业的各项配套措施,加强经费配置,引导种业产业调整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现代种业在三产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强种业6大体系建设。一是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种子生产基地和南繁科研基地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绿色化建设,提升种业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品种区试体系。要坚持各渠道试验统一归口管理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优良品种。三是品种登记体系。要加强登记管理,完善审查制度。四是检验认证体系。要推进质量标准提档升级,加快检验新技术研发应用。五是信息服务体系。要健全完善行业统计,优化市场运行监测,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可靠,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来源。六是展示评价体系。要按区域分作物设立国家、省、县三级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品种应用评价信息平台。

(二)制定灵活可行的现代种业人才机制

一是加强种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由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主动作为,整合种业研发人员,共建种业人才培育基地,打造育种研发团队,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为企业研发短缺注入人才。在全省设立种业人才专项基金,其基金比例不低于种业发展资金的10%,引导各州(市)、各县(市、区)也设立相应专项基金,支持种业人才培养、引进、表彰奖励。同时省政府设立种业人才特别贡献奖,每年评选1次,每次表彰奖励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现金奖励。另外支持人才引进,对引进的种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由省级统筹,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研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经费补助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种业企业人才培训力度,在随机调查中,78.6%的从业人员都不具备系统、专业的种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种业的推广发展,限制了种业行业对优质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

(三)支持研发领域开展种业科技创新

各级政府应重点对种业研发领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立省级种业发展重大专项资金,加强种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建设与发展。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种业企业联合建设育种科研和示范基地,开展繁育种创新等重大课题和现代育种、制种、种子加工、质量检测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种业发展技术“瓶颈”,繁育动植物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的优良品种,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及种业企业科技资源、全面协同,共同发力,联合在种源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创新上实施“卡脖子”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全省种业科技创新水平。支持、鼓励种业企业自主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广,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一些原创性高技术品种创新攻关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科技创新竞争水平。

(四)建立市场导向机制,推动种业现代化发展

建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种业产业体系,主要思路为反向思维、订单种业。具体措施:以细分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目标市场为研发点,推动种业研发,促进种业发展,推动种业横向壮大、纵向延伸,延长种业产业链。支持和鼓励种业企业整合现有的育种技术和资源,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市场细分运作的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现代化、绿色生态化、细分化的订单商业育种创新机制,促进种业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五)完善监管,加强执法

一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加强种业监督检查力度,如常规、定期不定期抽查种子企业、种业基地、种子市场及种子经营门店等,强化种业监管并使之常态化。二是全面核查已授权和审定品种标准样品,确保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保护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强基地生产过程监管,及时对制种基地进行排查,切实把好生产关,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四是加强产后监管,确保种子来源清晰、去向可追溯。五是建立违法者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者处罚并列入黑名单,同时与征信体系挂钩,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制约和限制。六是严厉打击未审先推、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全省现代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小麦品种展示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品种
桃种子
品种选育彩版
可怜的种子
种什么品种好?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什么品种好?
种业名企展示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