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共体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创生

2023-07-12杨敏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乡基地劳动

杨敏佳

【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更好的推进区域劳动教育实施,将区域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劳动教育共同体,共建课程,创新开发教共体劳动课程共享群;共通基地,合作打造“三位一体”教育实践基地;共研教学,创设指向“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共享师资,突出创建教共体劳动教育教师团队,通过四条路径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模式实现区域劳动教育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等,提升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区域劳动教育上的“共同富裕”,推动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在基层生根落地。

【关键字】教育共富;区域教共体;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创生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在当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城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很少有城乡间劳动教育的资源共享有效策略,也缺乏劳动教育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农村小学仍停留在田园劳作、日常家务劳动、学校大扫除等单一的技能性层面上,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比较单一,很难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基于此,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经过三年探索,初步摸索出了三毛片区域劳动教育教共体实践新样态,即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劳动教育共同体,通过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模式,推进城乡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劳动教育上的共同富裕。

一、共建课程,创新开发教共体劳动课程共享群

教共体劳动课程共享群将拥有某种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劳动地域文化、劳动地方特色资源等的学校,以教共体合作的方式,聚焦于某一资源类型,并通过整合形成教共体劳动课程共享群,教共体内城乡学校开展多边交流,达到了相互激活、借鉴和分享的效果。

1.学校特色资源,整合重组

教共体学校在原先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三毛小学通过多年探索创新设计了“小童务农”劳动教育主体化活动,分别通过校园:农事探究;基地:职业体验;乡村:旷野研学三个维度,形成了系列劳动课程主题链,架构了“小童务农”劳动课程内容体系[1]。还有乡村的石泉小学剪纸特色课程,通元小学食俗文化劳动校本课程等,这些课程都以学校特色资源为载体开发而来,并且已经实践过多年,趋向于成熟。因此,教共体学校首先自行梳理本校的劳动特色资源,其次,教共体劳動大教研组进行整合重组:一调顺序,让课程体系更系统;二调重点,让内容更集中;三是替换和补充,让课程更有效。最后,成为教共体课程共享群的一部分,实现学校特色资源共享,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2.地域特色资源,挖掘开发

每个学校都身处于不同的地域之中,深受当地自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蕴含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我们以此为载体或平台开发成教共体劳动课程。教共体区域内地域特色资源众多,如农村:各村的非遗(传统灶画、藤编、海盐滚灯等)、蚕宝宝养殖、葡萄种植园等,城镇:核电文化体验馆、酿酒厂等。于是,我们把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能力发展等因素,开发系列劳动课程项目:玩转非遗、我的养蚕记、核电小镇秘密等,城乡学生进行流动学习,不停留在某一地一校的劳动教育之中,也不受场地、师资限制。

3.基地特色资源,统筹安排

劳动基地不仅能能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优质的教师资源,我们紧紧围绕教共体各个学校劳动基地资源转化形成多样化课程,如动脑又出汗出力课程:瓜果蔬菜种植和管理课程、果树嫁接课程、中草药探秘等;融合各学科知识的手脑并用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化课程:农具改造课程、篱笆里的数学秘密课程、无人机施肥课程等,这些课程既具趣味性、实用性,让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丰富起来,并让城乡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不同的教共体学校劳动基地参与不同的课程,让城乡学生一起合作,在基地里一起学知识、一起动脑经,一起解决问题......

二、共通基地——合作打造“三位一体”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乡村和城市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我们建立了区域教共体学校基地共通模式,即通过各校教导处统筹,共同享用教共体校内外实践基地,有计划的组织城乡学生到基地中开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掘自身潜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下图1)。

1.区域校园基地,统一规划

我们以校园为中心,教共体内农村学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开发的劳动基地指向农业生产劳动,我们对农村学校的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分为种植体验区、养殖区、工具认识与体验区、探秘区、制作区等,并把教共体开发的课程融合进基地中展开活动,打造成品牌化劳动基地。而城里学校有完善的劳动教育硬件配套设施,所开发的劳动基地指向工业生产劳动和工艺制作,我们也做了一个规划,如手工制作间、激光切割技术间、智能控制技术间等,旨让学生设计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感受工匠精神以及运用新技术进行创造性劳动实践与问题的解决。

2.区域家庭基地,建立协作

我们以家庭为圆心,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农村学校将富有特色的家庭开辟成基地,将学生家的种养植厂、小作坊加工厂、熟食店、等开辟成家庭基地,建立了长期协作伙伴的关系。而城市家长从事各行各业,我们利用这层关系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将家长所在的单位(研究院、消防局、污水处理站等)变成为我们教共体的劳动基地,给学生们讲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并让他们亲自体验,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劳动者入手,了解不同职业特点,感受这些职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知道每一种劳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基地都已经成为城乡学生最喜欢去的热门家庭劳动基地。

3.区域社会基地,优势互补

我们以社区为半径,通过挖掘乡村或社区人文资源、地方文化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建立起教共体社区基地,农村和城市资源各有不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农村我们将各个村庄的文化礼堂连成一片打造成农村基地,乡村文化礼堂包含了许多乡村文化特色课程:八字村的“滚灯制作”、新拱村“传统灶画”、鸳鸯村“传统剪纸和十字绣”等,让学生在基地中感受地方历史文化,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識。而城市将敬老院、图书馆、流浪动物救助站等作为学校的社会基地,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劳动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和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性劳动,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共研教学——创设指向“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教共体课堂教学我们打破固有课堂观念,基于教共体多方全程互联理念进行整体思考、统筹规划,将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教学评价进行一体化构建,加强“教—学—评”一体化,从“单兵作战”转向“教学共享”实现“1+1>2”的教学实效。

1.同步双师课堂,教学共进

同步双师课堂方式把教共体学校内的师生融合到同一频道,在双方教师共同引导下互相启发,即时交流形成共同学习场。劳动课将以“双渠道传输”增强双边互动,通过钉钉系统进行直播,并根据课堂实况及时切换镜头,同时辅以移动端传输,教共体学校客场教师协助将不同客场学生作品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传输到主场,让客场学生有具身参与感,增强反馈的效度,课上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辅助教师都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同步助学。

2.深度学习方式,推广共享

教共体内多所学校的劳动教育,仍停留在单一的技能性层面上,很难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为此,经过教共体学校地商讨把教共体内学校取得突出效果的项目式、主题分解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内化式四种深度学习方式融入到不同类型的劳动课堂中(如图2)。

我们通过四进阶螺旋上升式将四种深度学习方式推广和共享到教共体学校。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教共体资金购买相关理论书籍,学校间互动交流学习,并邀请省特级教师肖金良进行多次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分享成功案例,教共体学校分享本校运用深度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的经典案例,供其他学校学习与参考;

第三阶段指导学生实践,教师把四种深度学习方式运用到不同类型的劳动课中,教共体教师间互帮互助,线上线下进行团队指导,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阶段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共享,教共体学校对新型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劳动课堂中取得的收获,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沙龙、教研组活动、教共体学校例会等进行总结交流,并加以在区域内进行推广和学习。

3.多元评价策略,资源共享

教共体围绕“评什么”“怎么评”,我们立足基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合力以及形成性和终极性评价的“多元·动态·互动”的教共体共享的劳动教育学生评价策略:

一是动态多样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了劳动活动过程“百宝箱”,宝箱里装得是一份“我收获我快乐”档案袋,可以是微视频、体验作文和日记、农事漫画等,引导学生记录劳动过程痕迹;另一份是“满意作品我珍藏”,收藏学生在劳动中最得意的实物作品,最后进行评选展示。

二是多元互动的终结性评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教共体学生搭建展示舞台,每学期2次;教共体学校联合开展“劳动技能挑战赛”,评出“小农人创意奖”“小农人勤劳奖”“小农人服务奖”等,让学生自信满满,培养学生的劳动美德;围绕“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三类指标设计评价表,由学生—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收获多多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实现让学生喜欢新时代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教共体学校内最有魅力的课程。

四、共享师资——突出创建教共体劳动教育教师团队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2]。基于此,区域教共体学校通过专业引领、合作研究、同伴互助,组建创新、多样化的劳动教育研究和实施团队,进而实现了城乡师资共享和优势互补。

1.建名优工作室,专家引领

教育共富需要缩小各地各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为此,区域教共体成立了“劳动名优教师团队工作室”,在教共体校内部开展组团式网络研修,聚焦教师发展,促进城乡劳动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工作室把教共体骨干教师汇融到同一平台,开展了师徒结对、线上会诊、专题讲座等活动,将区域成果传递给对方,加快了乡村各校劳动骨干教师的成长,减少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

2.融合学科团队,合作共赢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项目开发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紧密结合。因此,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很重要,教师之间必须跨越学科的界限,我们根据不同的劳动主题,组建城乡教师多学科融合教师团队,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如三毛小学到乡村劳动基地开展的“探秘百草园”劳动项目,城乡不同学科教师发挥自己所长,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提供支持,科学教师提前制作各种中草药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百草园中的草药,并讲解不同种类药效;数学老师带领学生给百草园中草药编号,并在中草药地图上一一对应标记,最后制作百草园草药地图;美术老师教学生画中草药绘本等。在劳动项目中每位老师的学科专长得到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为学生每一个劳动任务的完成提供阶梯。

3.搭建交流平台,交流互动

教共体学校需要不同教师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与对话,我们借助网络平台如钉钉群、校园劳动网站等建立了劳动区域教共体线上交流群,由城里小学牵头,打破校园界限、学科教研组界限,将城乡各学科老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编组,建立了教共体劳动教育钉钉群,每周三下午劳动课程实施的时间段里,由群里的名师(管理者)通过钉钉群,及时了解各校低段劳动开展的情况,在开展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可在群里反馈,让群里的专家或其他老师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们也可通过钉钉群分享自己开展劳动教育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供其他教师参考,还能分享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等。

总之,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缩小区域劳动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区域劳动教育教共体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实现了教共体间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推动二十大会议精神在学校生根落地,实现教育上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刘青松主编.新时代的劳动法教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1(11):128-134.

[2]夏劲云,马亮.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7):6-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城乡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