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智慧化新需求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2023-07-12王卫光刘静邢万秋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王卫光 刘静 邢万秋

[摘 要] 为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须全面提升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其中提升水利类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关键路径之一。河海大学以水利类研究生培养为基础,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制定水利类研究生招生具体政策与跨学科生源联合选拔机制;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材建设,创建分类培养、学制动态调整、本硕博联动贯通的培养模式;将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构建“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与科研激励制度互馈的保障体系;构建基于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动态耦联的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水利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利类;智慧化新需求;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JGKT22_B007)

[作者简介] 王卫光(1979—),男,河南开封人,工学博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响应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168-04[收稿日期] 2022-06-30

引言

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的新发展阶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任务要求。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前沿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创新应用是国家智慧水利建设的重点。然而,当前智慧水利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智慧水利发展的因素之一。为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须全面提升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其中提升水利类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关键路径之一。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拔机制、培养体系、保障制度、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

一、当前水利类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形势

当前,水利类研究生教育不只服务于现有的水利行业,而是要通过人才培养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因此,吸引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生源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打破原有资源配置模式,为开展跨学科教育搭建矩阵型教育体系,以行业需求为牵引跨学科开展新型水利人才的培养。另外,本科大类人才培养和研究生“申请—审核”等选拔机制也为水利类跨学科人才选拔提供了多元的生源保障。在具体的跨学科招生选拔过程中,要将标准化考试思维向多元智能考核思维转变,注重对生源综合素养的考查,既考查生源的智力因素,又考查其能力特长和创新潜质[1]。进入21世纪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迅速繁荣,目前虽还没有成为主导性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方式,但国外不少知名大学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模式较成熟。尽管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水利类跨学科研究生选拔与教育,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制于体制上的制约而存在诸多问题。贾川[2]指出,我国跨学科研究生人才选拔方面主要存在理念上跨学科基础偏窄、学科包容量偏少等问题。占莉娟和胥青山[3]指出,我国目前缺少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难以对研究生开展提高学科整合能力的训练。

面对行业新需求,中国高等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面对、适应和推进这场已经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是每一位参与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王后能等[4]指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重要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托。周新民等[5]认为,高校应开设大数据思维训练课程,完善教学体系结构;搭建大数据智能学习系统,促成大数据思维创新;融合政府和企业资源,支撑大数据思维发展。赵朋[6]指出,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因此,为适应知识型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要求,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端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必须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标准,提高创新能力要求[7]。

新时代水利智慧化的发展,要求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工程、生态、社会等多系统交融,凸显交叉学科的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在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8]。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知名学府都具有通过构建跨学科科研平台,实现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9]。“大平台+”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形成虚实相融的集成化大平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层次限制、校园限制和国界限制,通过促进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水利智慧化发展。因此,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亟须挖掘智慧化理论技术融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方式及途径。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把科研激励制度与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团队贡献等相结合,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满足水利智慧化的多维度需求,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

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作为把控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反馈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引导整个培养环节的实施。赵玉增和王海霞[10]研究了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系,认为教学评估制度切实推进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对培养质量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分析,只有从系统和宏观的层面进行构建和规划,才能使指标体系在宏观方面高度统一,全面客观地反映培养质量。

河海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效應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发展道路,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如何实现“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是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河海大学服务水利行业的重要使命。河海大学以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实践为基础,面向水利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客观分析并探讨了跨学科招生方式改革、学科培养方法改革、学科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及学科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而为面向行业新需求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和指导。

二、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

为了满足水利行业智慧化进程对于新时代水利类研究生的新需求,河海大学构建了水利学科和跨学科生源联合选拔机制,打造了新时代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了“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与科研激励制度互馈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保障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各环节及综合效用的全过程动态评价监管机制,全方位提升了面向水利行业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一)行业新需求引导下的招生政策与选拔机制

解析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对传统水利类招生方案所提出的要求与挑战,探讨相关学科在水利行业智慧化新需求中可发挥的作用与优势,实施水利、数学、信息学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试点,与学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大禹学院联合,探索个性化、跨学科、跨文化、跨院所多元培养模式和现代书院制培养模式;对接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增设智慧水利等新兴专业;构建针对水利类研究生招生的水利学科和跨学科生源联合选拔机制,研究水利学科和跨学科招生方式,保障公平公正、兼收并蓄,达到优化结构、促进交融的目标。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

(二)面向行业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方案

针对面向行业新需求的跨学科招生配置结构,厘清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研究“智能技术+”与现行课程体系的渗透融合路径,打造新时代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贯彻认证理念,扩大大类平台课程映射专业范围,保证专业大类的培养质量;开设突出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围绕智慧水利等方向,建设跨学院、多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双创”交叉课程;组建由高校教授、产业教授、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教学团队,开设跨学科课程,完善双导师和团队指导制度;深化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持续完善“基地+学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建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探索国际化课程群模式,解析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推进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完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面向行业智慧化新需求的水利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

(三)融合“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培养保障体系

坚持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综合性大团队、智慧化大平台、行业性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做好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鼓励研究生紧密围绕重大工程关键问题,开展探索性、交叉性、前沿性的学术研究,发展智慧化理论技术融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中的方式及途径;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鼓励并资助其100%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国际学术交流项目”为依托,支持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实现100%国际交流经历;设置不同类型的奖助学金并适当平衡优博培育对象和直博生的奖助学金,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参与前沿性、创新性科研工作并进行高水平学位论文撰写,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完善獎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把科研激励制度与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团队贡献等相结合,形成“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与科研激励制度互馈的保障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四)耦合行业新需求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监管机制

建立“一人一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考核评价档案,持续判断评估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价值,对应国家政策和行业需求,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完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考核制度。广泛开设学术道德课程,积极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发挥导师的作用,重视学术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构,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考核体系;采用非标准答案测试,加强课程项目化与团队组织合作,完善学科竞赛平台,改进水利类专业研究生的评价体系;考查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专业实践环节;采用专家督导、贯穿始终、论文后抽检、重质量促改进的方式,客观掌握各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导师的指导业务水平,强化质量观念,督促学院及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促进和提高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将研究生培养考核体系延伸到毕业之后,参考用人单位对各类研究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动态调整培养模式;基于水利专业研究生知识积累的广度和能力提升的深度,构建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动态耦联的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云模型评价方法,量化分析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积极探索建立全员参与、全信息反馈、全过程监控的模式,将学制式循环的内部培养质量监控与每五年一轮的“双一流”审核评估结合起来,构建制度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监控长效机制。

结语

如何针对水利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对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与实践,推动水利行业内涵式和长效式发展,是当代教育者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智慧水利建设,解析行业智慧化新需求对传统水利类招生方案所提出的要求与挑战,构建水利类研究生招生的具体政策与水利学科和信息类跨学科生源联合选拔机制;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指导,聚焦水利行业智慧化新需求,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创建分类培养、学制动态调整、本硕博联动贯通的培养模式;拓展智慧化理论技术融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方式及途径,将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构建“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与科研激励制度互馈的保障体系;构建基于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动态耦联的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内涵、长效发展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水利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通过上述举措,以期为水利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吕文晶,陈劲.当新工科遇上新高考:机遇、问题与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78-83.

[2]贾川.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19-220.

[3]占莉娟,胥青山.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及途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58-60.

[4]王后能,李自成,田斌.多元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128-131.

[5]周新民,鲍娜娜,刘俊杰.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方向研究生大数据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21(10):34-39.

[6]赵朋.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7]刘晓胜,周岩.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条件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方法探讨[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二).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9:13-18.

[8]杜金玲.基于“大平臺+”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9,32(5):61-63.

[9]熊华军.MIT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4):46-49.

[10]赵玉增,王海霞.试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1-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Water Conservancy for the New Demand of Intelligent Industry: Taking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Water Conservancy as an Example

WANG Wei-guang, LIU Jing, XING Wan-qiu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 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in water conservancy, especially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ider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s in water conservancy, Hohai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specific policies for graduate enrollment and a joint selection mechani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all-round education, has reform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reated a training mode of classified training, dynamic adjustment, and linkage of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courses.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have been combined to build a guarantee system of large platform-large project-large team.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water conservancy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ynamic coupl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formulated with the guidance of connot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new intelligent ne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