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需要一个村庄

2023-07-11严文倩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街道生活孩子

严文倩

1.街道是孩子一生所有旅行的开始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些城市中心的街道被称为“玩耍街”。政府修建这些街道的初衷,是希望在特定的时段将其作为非正式的游乐场使用。遗憾的是,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小时候是否有过每天在家门口快乐玩耍的经历”这个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已经由之前的71%下降到如今的21%。原因多种多样——对孩子生命安全的担忧,家长宁愿孩子不出门或者少出门;城里虽有公共绿地和儿童游乐设施,但距离太远,来回奔波让人心力交瘁;或者孩子太小,出门一趟要带很多东西,浩浩荡荡的,想想都累,家长也就懒得动弹了。

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渐渐失去了“初心”,孩子对快乐的简单需求成了奢侈。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他们,只能天天宅在家里,把时间和童年交给电视和平板电脑。除了失去了可以被天空看见的快乐,活动量不够也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出现问题,特别是肥胖和近视的比率越来越大。

2009年6月,英国布里斯托尔的两位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快乐玩耍而申请封街。她们在获得许可后,把家门外的街道暂时封锁,让孩子们尽情玩耍。街道两头,家长们自发守卫,禁止车辆驶入。而后,她们开始琢磨把这项历史悠久的活动重新普及。她们建立了网站,募集了资金,也为其他地方的人们出谋划策,指导他们如何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童年。

这项活动勾起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布里斯托尔市议会发布了《玩耍街临时规范》,允许当地居民每周将街道封锁3个小时,让孩子们享受无忧无虑的时光。最多的时候,当地有49个社区参与创立“玩耍街”,500多条街道上满是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这些被暂时封锁的街道,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唯一的作用就是成为孩子们尽情玩耍的乐园。不仅布里斯托尔,英国另外40多个城市也纷纷效仿,有些地方甚至会免费为大家提供玩具。

如今,走在英國的街道上,你可能会出其不意地撞见一条溢满孩子欢笑声的街道。家长在两头护卫,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街上开心玩耍。孩子们有的跳绳,有的玩呼啦圈,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做游戏,就连平时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交活动的特殊儿童,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出来享受属于童年的快乐。

研究显示,比起生活在普通街道的孩子,“玩耍街”的孩子们每天的中等强度运动和激烈运动大概多出了15分钟。研究这种模式的学者欣慰地表示:“家门口的街道,是孩子一生所有旅行的开始。”不仅孩子们身心愉悦,家长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了更多朋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连自己隔壁住的是谁都不知道。整个社区,变成了一个暖洋洋的大家庭。虽然,依旧会有一小部分人抱怨小孩太吵、开车不方便等,但对于住在街道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孩子们开心玩耍的场景,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慰藉。

2.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尘世喧嚣,那些身在玩耍街的孩子如此美好。不由得想起一本书——《下乡养儿》。书中讲述了“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童年和自然能给予孩子的是无穷的精神源泉和思维宝藏”。

冯丽丽夫妇的女儿天天已经快八岁,曾经换过五个幼儿园,后来站在小学门口就恐惧到身体僵硬,晚上由于噩梦不断而不敢睡觉……天天最终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而冯丽丽夫妇听了老师的建议,带着孩子到乡下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段时间后,天天开始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进入正常社交。她每天买菜,做午饭,照料两条狗、一只羊、若干鸡鸭;她每天自己洗衣服,和父母一起砌墙、浇地、种菜;遇到问题不是“好像没有一点力量,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在乡下这个自由原始的天地里,她过上了顺应自然、顺应天性的“正常”生活,一种孩子本应有的生活。之所以称之为“正常”生活,是因为它包含了正常生活所需的元素,比如社交,比如劳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在曾经的城市生活中是难以获取甚至是长期缺失的。

天天住在城里,几乎没有玩伴。想和伙伴玩时,要一家家地敲门询问,结果是因为小朋友要写作业而一次次被拒绝。有时候她听到小区楼下有孩子玩闹的声音,下去却已经找不到了。这些场景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一扇扇紧锁的防盗门,隔断了孩子们的小小心灵。而父母跟孩子在思维方式和语言上都不太一样,还得处处让着他们,长期相处的结果就是大人疲惫,孩子也不开心。

不过在乡下,一切都变得简单。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孩子也是放养的。孩子们会大呼小叫地跨门而入,呼唤天天出来玩耍。不需要草坪、滑梯、益智玩具,孩子们在一起自娱自乐,木棍、泥土都是玩乐的道具。那种天性所释放的快乐是城里的游乐场里很难找到的。难怪非洲部落流传着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曾经在城里家中的天天,无非就是看动画片、玩积木,大人陪着过家家、讲故事。而在乡下的生活里,她开始忙活起来,早起晨跑,安抚无人照管的小狗,树林里放羊,烧柴做饭,用大盆洗衣……在这开阔的土地上,水倒在地上直接渗入泥土,家禽四处游走,自然的物景直入眼帘。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天天开始汲取大自然母亲的能量,渐渐懂得了爱和责任——原来她需要力量和智慧来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更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尘埃和泥土,她不再心生畏惧,而是敞开胸怀接纳所看到的一切。自信心是会生根发芽的,相较于电视、游戏,深邃的大自然给予心灵的才是丰厚的滋养。多么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像那只石破天惊的小石猴,受天地万物日月精华的润泽,而不是沉浸在各种虚拟的人造生活场景里,肩头的责任似乎除了学习成绩,别无其他。

书中的一家三口在乡下生活了四年,后来,天天回到城里上学,品学兼优,和同学相处很好。在这个另类的育儿故事里,没有北大哈佛的青年才俊,有的只是伺鸡弄狗的日常细碎,然而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大自然母亲的无尽力量。

3.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

作家周国平在《城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一文中写道:“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和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道,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我是认同周国平的观点的——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因为“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因为“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城里的孩子,远离了土地,自然也就远离了土地上丰富的生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或许,我们真是黄泥做成的小小人儿,只能靠着大自然母亲的恩泽和哺乳,才能避免灵魂的干裂和坍塌,才能拥有光滑和细腻的感触和体味。

如今,在喧嚣的城里,孩子们被裹挟得只能从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看世界;这个喧嚣的成人世界里,连童音似乎都已不再流转。因为,歌颂爱情和叹息哀愁的歌已占据了孩子们的星空,在没有听到过《烛光里的妈妈》前,他们就已经会唱情歌了。这些年,作曲家们很忙,忙着赚钱,忙着养家,似乎没什么好听的新童谣问世,那几首经典也没有大人不嫌麻烦地为小孩去刻意播放了。因此,他们也就过早接受了那些唱着爱恨情仇的摇滚与嘻哈歌曲。显然,过早地体会超越年龄的情感并不合适。

作为世间的成年游客,希望你能抽出几分钟,回味感受一下,阳光洒在儿时的你的头上,脚丫子踩在细沙中的感觉。

(选自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鹿鸣》期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街道生活孩子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生活感悟
风居住的街道
无厘头生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