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床头有《瓦尔登湖》,心头有《爸爸的森林》

2023-07-11王芳

博览群书 2023年6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木屋梭罗

王芳

2023年崭新的儿童节来了,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自然的世界。

作家们常常把营构的世界成人化,而成人化的文学空间往往形成不够纯净的场域。作为人类文明引航灯塔的儿童文学,以散发蓬勃向上的力量为小读者提供精神上的盛宴。儿童文学的叙事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共享生活;人与动物之间友爱共处,同享阳光。儿童文学作家调动形象思维,将主观意象与现实叙事相关联,以特定的意象贯穿于文本的始末,体现了作家的理想色彩和人文情怀。

本期的四位儿童文学作家拾起童心,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们不仅努力讲好儿童故事,而且立意高远地传递家国情怀。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如何走进童心的过程,更可以窥出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距离并不远,保有一颗童心,真诚地看待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才是大道至簡的成熟与成长。

——田恩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多年以来,《瓦尔登湖》一直是我的床头书。

在这部经典作品中,作家梭罗以诗意的灵魂和悲悯的情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他笔下的那泓湖水,既高贵又纯净,恍如世俗的尽头,灵魂的归隐之处,美得整个世界都静下来。

作者在字里行间,把瓦尔登湖描述得童心般无瑕,连水底的鱼儿,水面的阳光,都变得与众不同。就如梭罗的感叹:“它们太纯洁了!不能有市场价格,它们没被污染,它们比起我们的生命来,不知美了多少,比起我们的性格来,不知透明了多少。”

这种不可比拟,是属于瓦尔登湖的,也是属于自然的。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抑或虚构的世界,有一种美可以超越一切,那就是大自然的美。

在我的心中,大自然永远是最美的诗、最美的画儿、最美的乐章、最令人沉迷的圣境。为此,我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始终关注大自然,也书写大自然。在我的长篇儿童小说《小飞龙》《四季离歌》《跟着大象去旅行》《飞鱼岛》、长篇童话《神秘的雪鸮女王》《雪天鹅》里,我把自然观渗透在字字句句里,把对自然的爱意和善意,都刻画在人物的内心,融入一个个故事里。

对一个作家来说,专注抒写一个主题,需要不停地行走,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索,不停地超越。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乐此不疲。从鸟儿到野生动物,我的目光始终追逐自然界的生灵,笔在疾书,心在呐喊。我坚信,我的每部作品都能影响一批人,就像《瓦尔登湖》对我的影响。因为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文学的力量。

最初,我的自然文学作品主题,多在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保护上。写久了,我越来越觉得,作家对自然的守护,不应该仅是严防死守,而应该像梭罗那样,用文字营造一个世界,一个人人向往的、可以安防灵魂的心灵家园:

小孩子来采浆果,铁路上的工人们穿着干净的衬衣来散步,渔人、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总之,一切老老实实的朝圣者,为了自由的缘故而到森林中来,他们真的把村子抛在后面了。

在梭罗的笔下,瓦尔登湖不是世俗之境,而是灵魂所需,走进去的人,不分身份和年龄,不分学识与阅历,都用孩子般的纯真拥抱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我深深地渴望着,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真有瓦尔登湖那样的地方,能让人们放下世俗的桎梏,摆脱现实的纷乱,把生活简单化,把时间和心情也腾出来,静静地去追索内心的曲径通幽。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片森林。那是地处大庆边缘的一座城市森林,占地四千多亩,有两百多种树木,四百多种植物,还有多座古朴原始的木屋。

第一次走进木屋森林,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觉得森林里好美好美。当天晚上,我住在一个悬空的树屋里,静静地感受着自然的气息。我听到了夜枭的叫声,也听到了野鸡的扑棱声,还有蛐蛐的鸣唱声……万物的吟咏,组成一曲自然的交响。透过这曲森林的天籁之音,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也听到了大自然的召唤。

于是,我走出木屋,站在松木拼成的宽阔凉台上,望着朦朦胧胧的树影,欣赏着若隐若现的彩灯,嗅着清风送来的花香,静听着枝叶的轻语声,觉得自己已轻盈成羽,晶莹如星。恍然中,我好像进入一个独特世界,无数个小精灵在嬉戏游玩。璀璨星空下,一个披着大红披风的森林女巫,提着小灯笼,在花草树木中间飞翔。她把郁闷的、忧伤的、难过的、伤残的小精灵,都藏进披风里,带着他们飞进一个童话世界。

在这个森林幽境中,我仿佛找回自己的童年,也找回纯美的天性。

这时,我想起了小读者们,想起了高科技时代的童真童趣。

现代孩子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壮丽的大自然提供了一个环境,孩子们可以踏着草原、聆听溪流、仰望星河、情寄湿地、放眼沙漠,放松地思索着无垠和永恒。效法自然,回归自然,本是教育的大智慧。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挺拔的水泥高楼,坚硬的柏油马路,相似的沿途风景,隔绝了孩子和自然的相守,孩子大都被剥夺了对大自然零距离的体验和感受。

繁重的学习压力,让那些看似活泼的孩子,在心底萌生了小小的忧烦。比如考试少打了几分,就被爸妈逼着做试卷,甚至被老师批评几句,被同学们嘲讽挖苦……这些都会像虫子一样,吃掉童年的自由和幸福,让孩子们有了不快乐和不开心。

那一刻,我忽然想写一部童书,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引领孩子们以自然为伴,以森林为家。让大自然的美好,消解他们成长的烦恼,找回成长的力量,变成活力十足的小王子,变成天真快乐的小公主。

于是,我有了《爸爸的森林》的创作灵感,我想让这本书和这片森林一样,成为孩子们童心的归处。

有了这个创作计划,我必须好好研读一下这片森林。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独自徜徉在林海中。

一路上,我看到缤纷的野花、大片的芍药花、林下的小蘑菇——鸡腿蘑、羊肝菌、松蘑、小白蘑、雷窝子、马粪包……遍地的蘑菇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森林就是小花、小草和小蘑菇的家。

鸟儿在我头顶上盘旋歌唱着,好多树上都挂着木制的小鸟窝,那是小鸟们躲避雷雨和严寒的家。

我遇到了一群五彩小鹦鹉,便忍不住伸出手去,一只小鹦鹉竟落在我的手上。森林里还有野鸡、大眼贼、小田鼠、小狐狸、山狸子、松鼠、太平鸟、啄木鸟、白枕鹤、灰鹤等野生动物和鸟类,还有人工喂养的大白马、梅花鹿、小黄狗和小山羊。最有趣的是,那条看守猴头菇的大黑狗,时刻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过往行人。

除此之外,森林里还有大型游戏城堡和手工屋、小剧场。清晨的木屋森林,像一个蓄满阳光的大房子,枝枝叶叶都在阳光下舞蹈。我仰起头来,阳光透过枝叶落在脸上,变得斑斑驳驳,有些温暖,也有些梦幻。那时,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大精灵,带着无数的小精灵在嬉戏。一页页,一幕幕,好多的故事,都在脑海中闪现着。

那个早晨,我想写一部关于森林女巫和小精灵的、能够盛放孩子们美好童年的童话。

带着这样一个想法,我约见城市森林主人,了解了森林的来龙去脉。

20年前那个春天,他承包了一个苗圃,计划栽种树苗卖钱。在整理留存的植物时,他看到疏于管理的树苗,歪七扭八地生长着,看上去是那么狼狈。他们在挖树苗时,受惊的鸟儿和小动物在逃窜。他很自责,觉得自己破坏了野生动物们的家。于是,他改变了主意,想把这些树苗留下来,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让动物和鸟儿们在这里生活。为此,他不停地买地,带着人栽树。为了森林里的物种多样化,他到各地买不同的花苗和草苗,培育后栽种下去。慢慢地,这片森林越来越大,里面的物种也越来越多。令他惊喜的是,小动物不再害怕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鸟儿为他唱歌,有小松鼠冲他眨眼睛,有野鸡为他开道。

他想到,森林里还应该有硕果累累的场景,他就开始栽种果树。因此,森林里多了葡萄树、沙棘树、树莓树、樱桃树、苹果树……他用果实酿酒,并挖了一个特别大的酒窖。里面陈列着醇香的红酒白酒,就连小老鼠都钻进来偷酒喝。

后来,他又觉得森林应该成为孩子的乐园,就把它变成了青少年自然体验基地。小朋友们可以去森林看花草树木,也可以和小动物们嬉戏,还可以和小蘑菇做伴儿。此外,小手工制作,小剧场排练,城堡里攀援,靶场上射击,都吸引了众多孩子。

说起为这片森林付出的心血,他既感慨万千又无比自豪。

说起他的自然观,说起他的生态理念,他总是滔滔不绝,且充满思辨色彩。

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如同爱他的生命一样。他培育和守护这片森林,其实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每日穿行在林木之间,欣赏着自然万物,享受着孤独的同时,也享受着安静和自由。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抛弃世俗物质的一切,回归到大自然之中,远离了喧嚣和纷扰,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这又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

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他用独特的探索告诉世人,生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跟随本心,他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谨慎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梭罗说:“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得跟我一样简单,偷窃和抢劫便不会发生了。”

他诗意的语言里透着智慧,也充满了哲思。

这样的两个人,一个守护着一泓湖水,一个守护着一片森林。他们的生活是安静的,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激情。

读懂了森林主人,读懂了自然带给他们的无所畏惧,我越发觉得,我真的应该写出这本书,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的博大,以及回归自然的美好。

和《瓦尔登湖》不同,《爸爸的森林》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一部童真而深刻、自然而唯美的童书。我要用文字去告诉孩子们,在成長的路上,若是遇到了挫折和忧烦,只要走进自然,一切不如意都会烟消云散。

有了对木屋森林的理解和思考后,我开始接近走进森林的孩子们。我遇到了雨濛、小果果、纾妤、航航、小虎子等。

雨濛是森林主人的女儿,她和妹妹跟着妈妈生活在北京。远在东北木屋森林的爸爸,每年只有过生日那一天,才能准时降临在她身边。

雨濛心中有对父亲的不解,有对学业压力带来的苦闷,她的性格有些沉闷和内向。

这片森林,成了她释放烦闷的佳地。她开始迷恋森林了,也迷恋森林里的一切。我们并肩走在林木间,她有一句没一句地讲解着她的成长历程,注意力总会被一草一木牵引。当她蹲下身抚摸一朵小蘑菇时,我捕捉到她目光里的纯澈和惊喜。

果果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奔跑在森林里,脚步是那样的轻盈,思维是那么飞扬。她像小鹿一样的灵动,像小鸟一样的自由,她天生就应该属于森林。但在她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究,她需要寻找到童心的归处。

纾妤是一个特殊孩子,她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全都是知识分子,家长们遵循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她能说会画,能写会唱,又是学霸和班干部,小小的孩子,优秀到几乎没有缺点。但是,我从她的言谈举止和目光里,看到不属于童年的东西,全是成人世界的懂事和周全。

这些孩子,都应该属于童年,不仅仅是年龄,还包括他们的心灵。用自然界的多姿,去浸润他们纯美的童心,是一个作家义无反顾的责任。

我改变了当初创作童话的想法,决定写一部以大自然为背景的成长小说。我要用这样一本儿童小说,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知识之窗,传授给他们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秘诀,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美妙,让他们感受潮起潮落,感受海洋的呼吸;聆听虫吟鸟鸣,体验森林的歌唱;种下一粒种子,期待生命的痕迹……

我希望孩子们能在文字中和大自然融合,与童真相遇,与快乐相逢,和书中那个优秀的自己相遇。

由此,儿童小说《爸爸的森林》诞生了。

这是一个自然和成长的故事,几个小朋友,因各自的目标,在木屋森林相遇了。

雨濛走进木屋森林后,慢慢读懂了爸爸,明了了心愿和伟大;一心想寻找森林女巫的果果,终于明白了,只要拥有美好童心,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森林女巫;骑着白马的小虎子,在保护小动物们时,失去了心爱的白马,但很快又拥有了一个好伙伴;小大人纾妤,在一次次森林寻宝大赛中夺冠,脸上也挂上了童真的笑容……

这些奔走在森林的孩子,不但心灵得到了成长,而且在关键的时刻,也勇敢地站在森林主人面前,和他一起抵御丑陋。特别是内向的雨濛,终于敞开了她的心扉,把所见所闻讲给妈妈和妹妹,并向她们发出了呼唤,希望全家人相聚在森林,守护在爸爸身边。

同时,我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小读者们,如果心底藏着成长的忧烦,千万别怕,这个世界上还有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还有美如童话的木屋森林,还有能把你的烦恼带走的森林女巫,还有和你一样快乐的、忧伤的、烦恼的、幸福的小精灵们。只要走进自然,走进木屋森林,世界就博大了,心灵就自由了。所有的成长烦恼,也就不翼而飞了。

其实,《爸爸的森林》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书,也是写给大人们的书。

我用故事背后的哲理告诉人们,一个人最高的修行是向内走。无论生活如何庸常,只要把脚步放慢,以自然为心灵栖息地,静心倾听自己的心声,就能找到灵魂的归属。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珍爱自然,守护自然生灵。为此,我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拍鸟为乐趣的摄影师,为了拍摄东方白鹳真实生活,把相机挂在了白鹳窝上。这黑洞洞的摄影机,惊扰了东方白鹳,白鹳夫妻不敢回窝,失去庇荫的小白鹳们,被火辣辣的太阳活活晒死了。相机被拿走后,鹳爸爸鹳妈妈落回窝里,齐刷刷面向东方站立,不吃不喝地守护死去的孩子,直到饿死。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更是一個忧伤的故事。

摄影师因一己私利,害死了白鹳全家,他没脸去白鹳坟前,向枉死的鸟儿致歉,但愧疚和自责如影随形,将伴随他走过一生。

写这个章节时,我哭了好久,修改稿子时,也是改一次哭一次。大自然无私地给予,我们也应该无私奉献。只有摒弃内心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地还大自然以安宁。

《爸爸的森林》面世后,受到好多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小朋友们,对那片心灵家园充满了向往。

在一个个活动现场,看着孩子们满眼的惊喜,听着他们稀奇古怪的问题,我感到非常欣慰。这部作品实现了初衷,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也让他们懂得了自然生存形态,将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山川河流,春夏秋冬,姹紫嫣红,白鸟翩然,动物嬉戏,鱼翔浅底,都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自然家园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惊喜,也会给人类带来成长和生命的力量。

(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木屋梭罗
木屋小镇:岛屿·丛林·小木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会飞的木屋
俄“木屋之城”前途未卜
卷土重来
木屋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