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带动汶川乡村振兴

2023-07-10呼东方

新西部 2023年4期
关键词:汶川县羌族汶川

呼东方

作为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区,汶川县在西路边茶(藏茶)、羌绣、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中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引导、东西部协作带动、脱贫帮扶、人才引进等有效方式,用蕴含民族特性的非遗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全县几十个乡村、数万人就业。

脱贫致富带来的是当地民众的文化意识与知识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茶祥子为汶川县拓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含提供了一个样本。

3月27日,蒋维明第一次走进专业录音棚。这位自称“乡野茶夫”的四川阿坝州西路边茶的非遗传承人,被当地人习惯地称为“茶祥子”。

十一年的时间,蒋维明不经意间成了汶川的一个范本。从羌藏大通道到“一带一路”国家,再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邮轮,一路走来,蒋维明带着他的西路边茶(藏茶)屡创佳绩,直到有一天成为“总书记来过我们家”的主角之一。

蒋维明此次进录音棚,是为4月5日举办的首届“汶川红采茶节”录制节目。在采茶节开幕式上,他作为非遗传承人,与水磨镇八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重现了汶川古老的祭茶仪式,诵读远古流传下来的《迎神曲》和《颂神曲》。

蒋维明复兴了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带动当地270户乡民靠采茶过上好日子。更为难得的是,他在世界级的交流对话活动中对中国茶史、茶道、茶艺的传统文化推广,为汶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塑造出一个新坐標。

西路边茶让汶川茶走向世界

有一副标准男中音的蒋维明操着一口普通话,这在川人当中并不多见,京漂多年在他身上留下的最外在烙印。

2012年3月,因为一个机缘,蒋维明接受汶川县政府邀请,从雅安蒙顶山来到汶川县映秀镇,创办“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注册了“茶祥子”商标,致力于复兴代表阿坝州茶马文化的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用蒋维明自己的话说:“茶祥子和映秀是一场双向奔赴。”

2012年春天,蒋维明一个人爬上映秀的春天坪,俯瞰这个从地震废墟中重建的小镇,没人知道,他的内心里经历过怎样的一番挣扎。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

大部分时间里,蒋维明给大众展示的是他非常感性的一面。十一年前,茶祥子映秀坊建设之初,当地百姓不断来探望,蒋维明立即作出决定,在制茶坊门前的制茶平台建成一个开放式的茶空间,让乡亲们来了就可以喝上几杯热茶。十一年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蒋维明重建茶坊,这次他要建成具有汉、藏、羌特色的茶文化“地球茶仓”。今年4月,“地球茶仓”体验园在映秀二台山落成。这是一座用建筑美学将酒店和藏、羌、汉三种传统茶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园地。蒋维明说:“我们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把具有中国多民族茶文化的‘地球茶仓开到国外去,为中华茶文化与世界交流开辟一个窗口。”

但感性归感性,蒋维明做起茶来却非常理性。在茶叶收购过程中,茶坊明确收购标准,坚持“六不收”原则,而且仅收汶川县境内符合标准的茶叶鲜叶。他说,汶川之外的茶叶不敢收,只能选用汶川没有污染的高山“荒芜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西路边茶这项非遗制茶技艺的守正传承。

以时间作轴,蒋维明几乎每年都有一番新气象。

2013年,他将以前寄居蒙顶山千佛寺期间从各种渠道积累的知识运用在一起,尝试找回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大土司”黑茶品牌由此面世。

2014年,恢复羌族传统金银花制茶技艺。在映秀大山深处的黄家院村一带,乡民们将过去无人问津的高山野生金银花采摘回来作为原料,蒋维明经过发酵炮制,制成野生金银花系列茶。

2015年,蒋维明与其团队又复原了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推出红茶、白茶、绿茶、黄茶系列茶品。

在制茶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一直存在靠经验把控质量的问题。“对微生物发酵的作用机理说不清、道不明,不利于师徒传授和国际化推广。”蒋维明通过科学手段,将制茶技术的微生物发酵技术、非遗技术以及制茶关键控制点有机结合,率先将传统非遗技艺融入现代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凭借汶川和大熊猫这两个强烈的符号,他把自己的茶叶行销到“一带一路”沿线二十多个国家。

2017年6月,蒋维明受邀参加了“盛世公主号”邮轮首航举办的“沿海上丝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中有三个关于中国的讲座,蒋维明是其中的“中国茶文化讲座”唯一主讲人。这场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世界性对话,获得了邮轮游客的广泛赞誉。而代表蒋维明非遗技艺的茶品“茶祥子——熊猫故乡的茶”,是此次“盛世公主号”邮轮首航之旅唯一许可在邮轮上公开销售的中国商品。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看望当地群众时,在“茶祥子制茶坊”仔细察看传统制茶工序,亲自体验酥油茶制茶流程,并鼓励蒋维明说,“做得很有文化”。听到他和他的茶叶登上“盛世公主号”邮轮首航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勉励他要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做贡献。

2019年大年初一,CCTV《焦点访谈》播出了“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对映秀小镇的“茶祥子制茶坊”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一年,蒋维明的茶祥子也从最初的300平方米的非遗手工作坊,扩展成了3000平方米的集“传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现代生产管理”于一体的“专而精、精而美、美而特”非遗传习坊,也成为2019年四川省文化旅游厅公布的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蒋维明与他的团队还扩大了三项非遗传承与保护范围,即:汶川县级非遗项目“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汶川县级非遗项目“羌族传统金银花茶手工茶制作技艺”;汶川县级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贡茶制作技艺”。蒋维明还将已有一定基础的势能转化为产能,通过非遗项目促进了“茶维民生”。其中“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推出的“羌山郎中”复方茶,已与汶川县人民医院合作进入临床,用于降血糖、降血脂观察,这将为汶川百姓发展绞股蓝、金银花种植业增收打下基础。

2020年,因为在非遗项目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蒋维明被四川省评为省级农业高层次人才。这一年,面对新冠疫情,蒋维明自愿提价30%,收购茶农的鲜叶。

2021年,蒋维明复原“传统手工贡茶制作技艺”,推出古法黄茶“茶祥子甘露之海”品牌。至此,蒋维明完成了他理性制茶的两个目标:一是复兴西路边茶;二是还原古法黄茶。

2022年,四川省政府授予蒋维明“金熊猫”奖先进个人。2023年大年初一,CCTV《焦点访谈》播出了“总书记的牵挂”,对茶祥子这几年的变化再次进行了报道。

蒋维明通过工作室与合伙人的方式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如今,蒙顶山的茶坊承担着手工茶非遗传承、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的任务;映秀茶坊是四项非遗传习、实践乡村振兴的第三空间;成都店是城市概念店,是古老非遗技艺与都市生活的对接探索;九寨店是茶祥子与大型央企合作,探索非遗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科学前景。

2022年年底,茶祥子金银花非遗体验馆在映秀镇游客最集中的莞香广场亮相,主要向游客展示古老的羌族金银花文化。“这是茶祥子从单纯制茶坊向茶文化传播者拓展的尝试。”蒋维明说。

蒋维明未来的目标,是要聚焦金银花这个药食同源的植物,为金银花茶产业探索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之路,使“汶川金银花”作为区域性公共品牌,真正成为城里人的“健康花”,老百姓的“致富花”。

羌绣民族元素实现创意性转化

今年三八妇女节,汶川县七盘沟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和浙江驻汶川工作队联合举办“浙川情·长汶亲·巾帼绽芳华”主题活动,来料加工致富工坊的女职工100余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

这些女职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过去在当地几乎找不到工作,如今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欢快的笑容。总部负责人杨梅越看心里越高兴,因为这种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让乡亲们务农、务工两不误,家庭妇女带娃、增收两不误的景象,与她最初的设想是相吻合的。

同样是农村出身的杨梅,最希望看到的是和她的祖母、母亲一样的农村家庭妇女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就会相应提高,乡村的社会风气也会随之明显改善。

1993年,21岁的杨梅刚从学校毕业,就跟着师父杨华珍开始学习刺绣。但她压根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藏羌刺绣的非遗传承人,而且还能凭着这项技艺,带领着全县甚至周边县的数千羌藏妇女脱贫致富。

前段时间,杨梅安排三江镇主要的技术人员到县城附近的七盘沟工业园来料加工总部培训学习。“毕竟是按量来计算工资的,熟练了才能多挣钱嘛。”据杨梅介绍,汶川当地人习惯以绵虒镇为界,将镇北区域称为上片区,镇南区域称为下片区。“我们的民族刺绣只有上片区人才会绣,三江镇所在的下片区主要是搞生产,他们只能依赖代加工产品才能有收益。”这是杨梅着急培训三江镇技术人员的原因。

2月26日,杨梅发了一条朋友圈:“国际展览中心曾经是我带着我的产品经常去的地方,今天居然迷路了。”2018年6月底,杨梅第一次到浙江省义乌市的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东西部协作交流,此后这里就成了她常去的地方。

“当时我正在杭州的美院学习,接到县投资博览局的电话时,还想着应该让年轻人去。”2018年以前,杨梅已经在经营一个家庭式的作坊,主要是将羌绣等当地土特产向外地销售推广。她自费在美院学习期间,开始参与东西部协作,由此为她打开了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从2015年开始,义乌市与汶川县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援建城市。义乌市提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汶川实际,经过三年实践与摸索后,于2018年推出以“市场+电商+物流+加工贸易+X”为方式的特色帮扶方式。

据悉,汶川县在全县各乡镇组织了32个对来料加工有兴趣的人去浙江,义乌方面找来50多个企业进行对接。考虑到家乡的人基本上都是零基础、无技术,杨梅选择了做胸花和无痕短裤这两个最简单的项目。2018年9月,杨梅的羌风羌韵羌绣合作社与义乌小商品市场两位老板成功签订第一单800万元的来料加工合同。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乡亲觉得加工一条内裤只有几毛钱,挣不了多少钱。而来料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至少需要组织一支2000人的加工队伍才敢发货,这也是义乌方面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汶川县政府组织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有些村民尝试着接了一些活,觉得收入还可观,慢慢地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据杨梅介绍,汶川县没有收入的村民占比很大,除了水果季节之外,村民们的空闲时间很多,特别是家庭主妇。经过几年摸索,现在有一部分离车间近的妇女可以在加工厂做活,另一部分家里实在走不开的家庭主妇,可以拿一些绣品或者加工品在家里做。“我们这里残疾人比较多,特别是腿部有残疾的,没有家人陪伴来不了车间,我们就给他们发一些货,让他们在家里做。县里的残疾学校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我先去教会他们刺绣的针法,使他们可以边学习边赚钱。”

汶川县政府确立了“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全面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即依托浙江来料加工业务大市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产业扶贫基地、园区、车间、家庭“细胞工程”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让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

县政府为杨梅的来料加工企业在七盘沟的工业园提供了免费的车间。县政府投资580万元,义乌投入420萬元,购置了电脑裁床等设备。浙江申洲集团、淦龙实业公司捐助了绣花机、缝纫机和印花机,建成5个全流程加工车间和3条自动化制衣流水线。

五年的时间,杨梅的汶川羌妹子贸易有限公司形成总部和七个乡镇车间,全县从业人员超过1500人。从去年开始,来料加工带动了周围4个县,今年还要带动8个县,使阿坝州更多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杨梅和她的团队设计的含有民族非遗特色的羌族刺绣产品开始销往全球55个国家。

如今已是阿坝州人大代表的杨梅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有明确的思路,她说,等今年整个公司完全实现正常运转,就有时间将精力投入到羌绣的创新改良中来。“把非遗技艺用活,让它走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意性转化与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媒介。”

两岁娃带火羊皮鼓舞

走进汶川体育馆旁边一个小巷子,右边一排民居的墙上,“康宁推拿”四个字很醒目。两岁半的耶格刚睡起来,他的舅爷爷赵俊成还不敢确定孩子这会儿愿不愿意给来客表演。

耶格的漢语名字叫“赵余硕”,今年2月9日,在汶川县第四届羌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耶格的一段羌族羊皮鼓舞表演,让他一下子火爆各大视频网站,引发了中外观众对这个孩子以及他所表演的羊皮鼓舞的关注。

虽然患有眼疾,赵俊成还是在当天就将他和小耶格的表演传到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上,并配上文字:“今天我两岁的孙子也和我们团队一起,代表威州镇比赛拿了一等奖。”赵俊成说,小耶格从七八个月刚能站立,就抓着鼓槌不放手,大人表演的时候,他也跟着模仿,慢慢地就学会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

由于羊皮鼓比较大,小耶格拿不动,家人就给他做了一个小羊皮鼓。在参加这次比赛之前,小耶格已多次参加汶川县举行的各类非遗展演活动。

随着比赛获奖,小耶格引起国家级以及省、市、县级媒体的关注,他也慢慢习惯时不时给陌生人表演一番。

赵俊成家在离县城不远的月里村,是汶川县周边典型的高半坡羌族聚集山寨。赵俊成和家人一直在这个山寨里参加各种家族活动,主持羌民族年节祭祀、婚丧嫁娶甚至占卜风水等民间习俗。汶川县会表演羊皮鼓舞的人不少,但像赵家这样一家老少都会表演的却并不多见。而且他们全家还掌握着更多非遗技艺,比如羌笛,赵俊成是羌笛的县级非遗传承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过后,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积极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的机会。耶格的两位舅爷赵俊成、赵晓成便有机会去广州学习按摩推拿技艺,取得了中医推拿三级按摩师证书。赵俊成说,他在广东学习生活的那些年里,羌年、羌族羊皮鼓舞都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且很多原本是在一场活动中都要连续用到的项目,比如释比(主持羌族祭祀活动的巫师)唱经、羊皮鼓和释比法器的制作、羌笛、锣鼓、唢呐等等表演,现在都被拆解成单独的省、州、县级非遗项目。

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布滋拉”,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又称“跳经”。主要流传在汶川北部的几个羌族聚集乡镇。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以及请神、送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祭祀活动中,由头戴金丝猴皮缝制的帽子,手持铜响盘、神棍等法器的释比领舞,众人在舞蹈中击打羊皮鼓。释比还会朗诵源于羌族、反映羌族历史的传统经文。

2008年6月,汶川县羌族羊皮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汶川的羊皮鼓舞曾多次到北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

如今的羊皮鼓舞已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近几年,为了复兴非遗项目,汶川在各种逢喜庆节日或活动中,如一年一度的大禹文化节、羌历新年等,都会由释比带队表演羊皮鼓舞。赵家老屋里整齐摆放着各种乐器,如唢呐、羌锣、钵、羊皮鼓等等,都是赵家人表演时必备的乐器。这些乐器也是耶格从小熟悉的“玩具”。

赵俊成从广东回到汶川后,才发现自己从小就参与年俗、羊皮鼓舞、羌笛这些过去只有回到山寨过节参与的仪式,已经成了他和家人能谋生的另一个来源。“有些游客对羌文化感兴趣,就会请我们去表演,收费是按人数多少来定的。”

文化归属感是活态保护的核心

作为国家羌文化生态保护区,汶川县政府在威州镇成立了6个非遗项目传习所。赵俊成和家人一边从事中医推拿理疗工作,一边参加各类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让赵俊成最高兴的是参加政府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到学校为学生们教授羌笛、唢呐等技艺。看到有许多孩子跟小耶格一样,对非遗文化有浓厚兴趣,赵俊成深受鼓舞,对传承发展羌族文化有了更大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汶川县中小学生基本都参与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学习羌语、羌族刺绣、禹的传说、羊皮鼓舞等传统文化、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知识。

2008年地震过后,汶川县政府依托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力量,启动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2009年5月起,汶川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省级名录项目7项,州级235项,公布了六批县级非遗项目共10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11人,州级29人,县级135人。其中“羌年(民俗)”还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汶川新城建设过程中,县政府通过保护姜维城、布瓦黄土碉楼、红军长征遗址、石刻标语、羌寨民居等受到地震次生灾害破坏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古羌文化、大禹文化、大爱文化、熊猫文化、红色文化五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类建档管理,分级保护。各级政府还在民间重点保护羌语、史诗、神话传说、歌谣谚语、船棺葬、宗教仪式、羌笛等起源文化资源,提倡乡镇及村级组织保护面临断代的转山会、丰收舞等生产生活习俗、节庆礼仪等。还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条件,提高传承人的经费资助,划拨一定经费用于传承接班人的培养。

特别是在释比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汶川县政府打破体系、师门、地域划分,将所有释比培养的弟子集中到一起,由政府非遗保护中心聘请释比统一上课。

随着短视频传播时代的到来,2022年汶川县文化旅游局分别以洋芋糍粑、羌族口弦、藏羌剪纸等传承人为拍摄对象,拍摄并制作非遗宣传片,经视频号“熊猫家园康养汶川”推广传播,后又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政府部门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唤醒群众的文化保护自觉,让民众主动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来。在保护中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重视实效,实现文化生态的“活态传承”。

记者通过调研采访深深感受到,要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让非遗项目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保护,就必须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乡村振兴离不开当地深厚的自然、文化资源条件,根植于乡村的非遗项目,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传统的非遗文化和发展形式,如果与当下生活脱轨,就会逐渐沦为鲜为人知的状态。有些非遗项目可以创造出一系列受大众欢迎的生活用品,让非遗以现代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杨梅和她的羌绣产品就是成功的例子。不过,也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还是过于单一,政府部门还需创新思路,寻找和培育更多类似羌绣这样的产业。

以羌年、羊皮鼓舞、释比的保护为例,为什么会出现耶格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让他具备了文脉相传的能力。从旅游角度来说,独特新鲜的民俗文化才更有吸引力。耶格的出现,让国内外观众看到了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实现对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必须坚持共享原则,让乡村文化的主体即乡民能够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这就要求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而自媒体时代的开放式传播平台,对实现这样的传承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同时,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实践中,也应将本民族原生元素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传习民族技艺,让年青一代既成为非遗传承者,也能从中受益,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长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部分图片由茶祥子、杨梅和汶川县文旅局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汶川县羌族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