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活着》中死亡叙事的作用

2023-07-06马宁宁

青年文学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凤霞家珍福贵

马宁宁

《活着》是余华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一改早期的风格,不再像《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这种用死亡、暴力、血腥来抵抗现实世界对人们心灵的虐待和摧残,而是更多地偏向写实主义。但是,作者对死亡的偏爱延续了下来,他前期对死亡采取的是残忍、血腥的冷眼旁观,后期则是温情地對死亡的反抗。《活着》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一部名叫“活着”的小说,却充斥着各种死亡。余华在这部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十个人的死亡,而且大部分是非正常死亡,唯独福贵自己在一次次对苦难和死亡的隐忍式反抗中活了下来。余华通过一次次的死亡塑造了福贵苦难的一生,又通过福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余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他剥夺了福贵的一切,以证明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死亡—苦难更为沉重的外衣

《活着》以第一人称平静的语调叙述了福贵的一生。他年轻时候败尽家产,经历了身边至亲之人的一次次死亡,在苦难和死亡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人的一生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而死亡就是苦难的极端表现形式。至亲之人的一次次死亡不仅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作者还通过一次次的死亡给苦难披上了一件更为沉重的外衣。

福贵的父亲帮他还清了赌债,还通过隐晦的方式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他却因为福贵败光家产后,从粪缸上摔了下来去世,亲情的失去使福贵受到了打击,然而这只是一系列苦难的开始。福贵的娘一直是一个温情的存在,她一直在开导、安慰福贵,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后来,她却因为病痛死去。他的儿子有庆,善良、机灵、活泼,给晦涩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而前一秒还在为儿子的跑步天赋兴奋的他,下一秒就接到了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抽血过多去世的消息,他气愤无比,却在知道县长是当时的战友春生时又无可奈何。他的女儿凤霞,漂亮、勤劳、朴实、单纯,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得又聋又哑,后来找了一个很好的女婿,并且怀孕也算喜事一桩,却因为难产大出血而死,新生命出生的喜悦完全被死亡的悲哀掩盖。可悲剧并没有到此为止,家珍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这个和他同甘共苦的女人,因为儿子、女儿相继去世的打击,以及病痛的折磨,最终也离他而去了。二喜—这个和他有着一样悲伤的命运承担者,因为工地的一起意外事故去世,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这一系列的死亡已经够沉重了,但这并不是余华最冷漠的地方,他最冷漠的是,所有的死亡都有温情的反衬。福贵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如此糟糕的人,吃喝嫖赌,甚至每次去妓院,都要妓女背着他去街上转一圈,还要特意在老丈人的米行前经过,其不堪德行,可见一斑。但是,他身边的人都是最好的人,正如有人说,福贵的一生一点儿都不悲剧,他有着世上最好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这些人是整本书里所有温情的存在。家珍漂亮、有智慧,且出身优秀。即便福贵以前对她不好,富贵时,福贵吃喝嫖赌整日不归家,她怀着身孕找到青楼任凭福贵打骂,都跪在地上求他回家;没落后,有机会脱离福贵的她,依然不离不弃,用她的善良、坚韧感化着福贵与他共苦。凤霞在父亲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发烧变了哑巴,后来,又因供弟弟上学被送到别人家,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苦难和不公,但她漂亮、懂事、朴实、单纯,始终坚强地活着。有庆活泼机灵、有情有义,因为怕磨坏鞋而光脚上学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二喜憨厚,对凤霞和这个家都很好……这些美好的人一一出现在福贵的生命里,给他带来温情和希望,却又一个个毫无预兆地以近乎残忍的方式死去。余华通过这些温情的时刻来反衬死亡,以至于他没有刻意渲染死亡的氛围,却让人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这正是余华的高明之处。

余华在一次次死亡中把苦难扩展到了极致,循环往复的死亡,周而复始的希望,又一次次绝望,死亡的阴影把福贵逼到了生命荒原,去直视那些惊悚却又无比真实的事实。“他残酷地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领悟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余华通过死亡来调动了人们内心隐藏甚深的恐惧,让我们直视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是孑然一身来到这个世上,然后,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让你的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二、用死亡表达对社会的批判

有人说,《活着》是一部刻意堆砌的悲剧,因为它描写的死亡太过密集,而且都有极大的偶然性。笔者认为不然,虽然《活着》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它的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叙事的简单、冷漠使得每一次死亡之间显得很近,但实际上从纵向的时间比较每一次死亡中间的间隔也并不算短。虽然文学创作必然会比现实生活更具有戏剧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死亡看似突如其来、不可思议,却是当时时代苦难的真实缩影。作者将其浓缩在福贵的一生中,接连而至的死亡事件加剧了冲突效果,就像在读者的心上重重开了一枪,更能引起读者的悲悯。就像余华曾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福贵的一生十分曲折,他被当作壮丁抓走之后,凤霞高烧,因没钱看病变得又聋又哑,他娘也因病去世,这样的苦难在那个年代都是经常发生的。有庆因为抽血过多去世,难道那些医生不知道这样抽血会导致一个人的死亡吗?他们知道,但是因为要救的人是县长夫人,所以一个小孩子的性命足以让他们淡漠。所以,福贵虽气愤无比,却无可奈何,他不知道是该怪那些医生,还是被输血的县长夫人,还是那个冷漠的时代。凤霞因为大出血去世和家珍的去世,在那个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也是有其合理性的。二喜在工地因为意外去世,安全事故在当代社会也时有发生,更何况是那个落后的年代。许多人认为,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自然理解不了。这些事情看似荒诞,但当时的社会就这样扼杀了无数生命。对这些不合理的死亡事件,余华不是加以渲染,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语调讲述给读者,将历史的苦难缩影在福贵一个人身上,虽不加控诉,却隐含批判。

《活着》中出现了两次“难产大出血事件”,一次夺走了有庆的生命,一次夺走了凤霞的生命,两次相同的事件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有庆的死亡在整部小说中显得极其悲壮,一个十分善良、活泼,且具有极佳跑步天分的孩子,竟然因为医院要救县长的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那些专业的医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过量的抽血会危及这个孩子的生命安全,只不过在他们的眼里,一个孩子的生命对于救县长夫人的生命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牺牲掉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不至于悲哀,但救活官员的家人则是值得庆贺的佳绩,这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悲剧令人觉得悲哀至极。反观凤霞,一个终于苦尽甘来的女子,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大出血,永远离去了,但小说中并没有提到凤霞大出血的时候有抢救和输血。余华写这两个事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刻意为之,他从侧面反映,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社会底层的人物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无足轻重,他们也无力反抗。

文中,与福贵坚强地活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曾经的战友—春生。春生是这部小说中唯一一个自杀的人。余华并没有过多的描述春生遭受到了怎样的迫害,只是提到他对于身体上所遭受的伤害已经麻木了。福贵和家珍极力地劝说他活下去,甚至说出春生还欠他们一条命,这样的话来激励他活下去。但最终春生还是没有坚持下去,那么多人想要活下去,他却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到了多大的伤害。肉体的折磨固然痛苦,但信念消亡,看不见前路的迷茫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余华就是用这种赤裸的死亡的现实来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有人说,《活着》里的内容,是缩减版的历史,是精简后的现实。只不过,余华的残忍在于他把这些悲剧发生的可能性都放在了福贵一个人的人生上。余华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苦难反映整个历史进程,他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刻意阐述悲伤,甚至没有渲染氛围和铺垫,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著一个老人平静地叙述自己的故事,让你觉得他并没有怨恨这一切。然而,却有一个声音在你的耳边控诉,让你觉得悲伤、压抑、震惊,然后,又慢慢地恢复平静。

三、在死亡中堆砌活着的意义

余华在韩文版的序中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表达活着的意义,但是这个活着的意义是在一系列死亡里堆砌出来的。

福贵失去了财富,却依然活着,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后面,他的亲人陆续死去,他依然活着,只能说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福贵的一生就这样具有了普遍性……其实就是一切生存者的寓言—从天堂到地面,再到地狱般的深渊,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死,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富有到贫穷,再到被完全剥夺的过程……”这样,余华的目的就达到了,他让福贵从富贵到一贫如洗,从感受着亲人的温情到最后的孑然一身,让身边的人一一死去,然后,告诉读者:你看,他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依旧活着,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啊。余华用死亡叙事的残忍,来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

春生的死对于福贵来说是个很好的衬托和对比。春生为了他的革命理想活着,却还是死了。就像福贵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所以,是他放弃了活着,为了解脱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而死去。肉体的折磨可以被信念的坚持掩盖,信念精神的消亡导致了活着的意识消亡,再一次证明了人只有为了活着才能活着。

而余华所要表达的活着的意义,也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关怀,使整部小说有了些许温情。余华在描写福贵时,是这样写的,“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以及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这样的描写冲淡了死亡的恐惧。福贵最后买了一头待宰杀的老水牛,取名“福贵”,他拯救了老牛,也拯救着自己,一个人人都认为生命走到尽头的老牛,又奇迹般的活了十年。这头牛象征着福贵,也象征着千千万万经历那个灰暗时代活下来的人民。吃尽了苦头,生命走至暮年,却凭着超强的承受力活了下来,这使整部小说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现实主义的曙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他没有滑向苦难的深渊,没有对生命质疑,而是展现出了超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彰显了纯净高尚的灵魂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死亡只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人活在世上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哪怕命运把你逼到黑暗的角落,哪怕它夺走你的一切,让你无依无靠,孤独终身,你都应该活着。为了上天赐予你的生命,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充满了死亡,但作者绝不只是仅仅为了描写死亡,更不只是用死亡来刻意堆砌悲剧。本文深入分析了死亡叙事在这部作品中的作用—从表面来看,死亡作为苦难的极端表现形式,给死亡披上了一件沉重的外衣;进一步来看,作者用死亡来表达社会批判,最重要的是,在死亡中堆砌了活着的意义。余华通过他独特的死亡叙事,将福贵一生的苦难扩展到了极致,并且进一步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哀,但故事的结局可以说是乐观的。因为,他让我们直视活着本来的意义,让我们在晦暗的生活中,为着那蓬勃的生命力感到光亮。

猜你喜欢

凤霞家珍福贵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活着》·家文化·忍让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换亲
响锣
风雪
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