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回溯与展望

2023-07-06胡剑波叶树姬星

会计之友 2023年13期
关键词:价值实现可视化分析

胡剑波 叶树 姬星

【摘 要】 生态产品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实现在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文章选取CSSCI数据库的569篇文献和SSCI数据库的2 768篇文献,利用Citespace对时间分布、发文作者、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聚类和突现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入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热点前沿。研究发现,国内研究起步略晚于国外,但关注度正持续上升,国内作者与机构交流有待加强,并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为生态产品价值指标的确立阶段(1992—2000年)、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探索阶段(2000—2010年)以及生态产品价值践行的多元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最后总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为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研究体系及内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3-0042-09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指出:“我国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日益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生態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产品作为保障生态调节、维系生态安全以及提供良好人类居住环境的自然要素,逐渐成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机制,本质上就是对生态产品价值如何行应有之义的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仅依靠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难以客观展现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对生态产品概念、应用等方面无法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对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探索提供文献支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及智慧知识图谱,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图景,综合利用Citespace比较国内外生态产品研究热点主题、脉络及未来研究趋势异同[1]。

(二)数据来源

选择CSSCI及SSCI数据库进行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对比分析。(1)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按检索式“SU=

'生态产品'”检索,时间跨度“1998.01.01—2021.12.31”,并勾选CSSCI期刊,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66篇。由于CSSCI数据库于1998年成立,需补充1998年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最终人工筛选得到相关文献3篇,共569篇。(2)在WOS数据库按检索式“TS=('Ecological product' OR 'Eco-product')”检索,为涵盖全部研究成果,时间跨度“1900.01.01—2021.12.31”,最终得到相关文献2 768篇。

三、文献结果分析

(一)年度发文总量分析

年度发文总量能很好地反映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趋势性和关注度,本文将相关文献进行时序数量对比,如图1所示,国内外文献数量皆呈波动性上升。国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10年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国内文献数量仅占总数的21.96%,国内对生态产品领域研究不多,随着时间推移,学者们开始逐渐关注环境承载的高负荷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自2010年起,国务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首次提出的生态产品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生态产品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生态产品的定义和价值实现问题,在2010—2019年,生态产品相关的文献在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10篇到2019年的34篇,年均增长率为14.57%;2020年开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关注程度明显增强,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保护补偿、保障机制等方面均予以阐述说明,并出台了完善的政策意见。国家政策的支持将生态产品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于2021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为83篇。可以预见,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当下,对生态产品领域的研究和关注只会越来越多,在未来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国外的文献研究有起步早、数量多、增长快三个明显的优势。国外文献在总量上远超国内,在2009年之前,国外研究数量一直稳步上升,年均增长率约为12.03%。在2010—2021年,国外与国内相关文献相比占据数量优势,2021年达到400篇,年均增长率约为17.47%,年均发文量为195.25篇,其文献的猛增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国际上对生态产品研究的广泛关注以及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势。

(二)发文作者网络图谱分析

为了研究致力于生态产品领域作者间的联系,采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图2,国内分析结果显示共466个节点,240条线段,网络密度为0.0022,合作率为51.5%。发文作者具有点多、集聚的特点,图谱相对分散,只有少量作者相互连接比较紧密。在文献计量学中,根据普莱斯定律,公式M=0.749(Nmax)1/2能推导学科领域的研究贡献者的人数,其中,Nmax为统计文献作者所著论文数量的最大值,而M是作者论文数量的最低阈值[2]。通过计算,M=2.247,因此发文数不少于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21位核心作者,综合发文数86篇,占总发文数的15.11%。发文量前5的作者分别是王夏辉(9篇)、胡仪元(7篇)、刘桂环(7篇)、刘焰(5篇)、文一惠(5篇),虽然王夏辉的发文数量位居第一,但是构成了以刘桂环为主导的研究群体,研究群体中又以刘桂环、王夏辉、文一惠、谢靖为中心分别向外扩散并且联结。例如发文数量较多的胡仪元和刘焰,作者之间的合作群体关系就显得较少,胡仪元仅与唐萍萍,刘焰仅与邓明然之间存在着联系,这表明虽然我国的研究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化,但只有少数作者构成了紧密的群体关系,大量的作者之间的联系是稀疏的,单独的研究发文也不在少数。作者间的合作研究有利于对该领域的研究拓展与进步,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国外数据经过类似的处理,根据图3所示,共有830个节点,436条线段,网络密度为0.0013,合作率52.53%。国外作者相对于国内作者,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存在着大量相互之间合作的作者群体,作者和作者之间形成多个团体。根据普赖斯定律,国外发文数量最高的作者为7篇,计算出M≈1.98,因此发文数不少于2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195位作者,合计发文数426篇,占总数的15.21%,虽然作者间相互合作,但都并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群体。对发文量前三的作者进行排序,分别是CHARLIE SHACKLETON(7篇)、B RUTTINGER(6篇)、ALESSANDRO GALLI(6篇)、G Q CHEN(5篇)、JIANCHENG CHEN(5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CHARLIE SHACKLETON与其他作者都没有合作关系,发文量第二的B RUTTINGER(6篇)与BS WIESE(4篇)、J SAUER(4篇)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其研究方向是扩大电力消费品的生态性能,通过计算机介导的方式提升生态产品设计中的知识获取[3-4]。而G Q CHEN(5篇)和B CHEN(3篇)之间的合作基于宇宙能值统一生物物理测量的生态系统模型,以动能回路语言为代表呈现了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模型,考虑生态产品的综合价值与生态产品的价值表征和核算[5-6]。国外的文献研究不仅有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合作,还有各个国家对世界上不同地区生态产品的深入探讨,回溯了生态产品的内涵与其历史进程,巩固其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的分析能很好地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空间分布和全球机构的突出研究成果。对国内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4,节点数为376,线条为0,即国内机构与机构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合作关系,其原因可能与机构之间交流沟通较少相关,机构通常只进行内部的合作研究,对该领域的知识共享较少,各自机构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的差异造成了机构之间合作的闭塞,不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内的样本文献进行提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发文数量居前的机构由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构成,说明大学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中坚力量对该领域贡献突出。其中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发文量高居榜首,共发表17篇文献,高出第二名54.55%。相关研究不仅包含国家的各个地区高校,也有一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研究机构,如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25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篇),不仅反映了当下高校对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关注,更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积极推进。

对国外文献的分析,如图5所示,发现机构间的合作紧密,发文量最多的三个机构都属于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83篇)、中国科学院大学(40篇)、北京师范大学(38篇),仅中国机构发文量就占了前20发文机构的41.59%。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扩大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政策预期相符合,也从一定角度说明了中国的研究机构与大学在生态产品研究领域贡献了中国力量。世界各国机构都在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内一样,大多数国外机构同时也是全球最知名的大学,但与国内不同的是,机构之间存在着很多跨国家与跨地区的区位合作。

四、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语,很大程度能囊括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核心思想。通过关键词共现的词频统计,并在这之上结合聚类分析,可以精确地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热点。如图6所示的可视化图谱中,共有928个节点,1 480条线段,网络密度0.0034。对于国内关键词共现分析,使用词频g指数来衡量频率,第i个关键词詞频为Fi,g指数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Fi≥g2∪■Fi<(g+1)2 (1)

经统计共928个关键词,词频共计1 534次,通过计算得出g指数等于18,即前18个关键词为国内生态产品的高频关键词,由于第18个关键词词频与后4个相同,这22个关键词累计词频529次,占总频次的34.49%。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是根据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进行系统运算得出,作为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枢纽值的大小,可以衡量一个关键词在整个可视化图谱网络结构中的重要性,其数值越大代表关键词影响力越强,通常认为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大于0.1为关键节点[7]。列出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节点,将其从大到小逆序排列,分别为生态产业(0.40)、生态产品(0.35)、生态设计(0.28)、生态创新(0.21)、生态消费(0.21)、生态补偿(0.18)、生态旅游(0.18)、生态文明(0.15)、绿色发展(0.13)、生态资本(0.12)、生态扶贫(0.12),这11个关键词已经成为近年来生态产品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大的产业集群与绿色发展到从生态创新的角度来考虑生态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已经渗入到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

对英文文献进行相同的设置,得到图7,图谱中共有1 045个节点,4 034条线段,网络密度为0.0074。由于所选取的文献为英文文献,选用高低频词公式来界定阈值更加合适。高低频词界定公式由Donohue在1973年提出,源于齐普夫第二定律[8]。以齐普夫第二定律为基础的高低频次界定公式为:

T=■   (2)

其中,I1为出现次数为1的关键词,T为高低频次分界线。

经统计760个频次为1的关键词,计算得出T≈38.5,出现频次超过38次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32个,累计频次3 143次,占总频次的57.93%。对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进行逆序排列,Product、Age、Market、Behavior、Ecology、Developing Country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中心性分别为0.15、0.14、0.11、0.11、0.10。这些关键词涉及的层面多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更加注重对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方法和具体应用的拓展。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将所有具有高度相似或相同特征的关键词进行聚合归类,可以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领域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归纳总结,从而发现研究的热点。图8对国内关键词进行聚类,Q值为0.9213>0.3,平均轮廓(Silhouette)系数为0.9861>0.7,该聚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国内的聚类关键词如表1所示,按照降序依次排列为#0生态创新、#1生态产品、#2生态产业、#3生态文明、#4生态旅游、#5生态补偿,6个聚类的轮廓值均大于0.9,对热点归纳总结的可信度很高,同时这几个聚类也是环环相扣的,并不孤立存在。对于聚类#1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内涵与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生态产品作为一种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同时也可以看做一种与传统生产产品有别的基于人类为平衡生态所创新的新型生产产品。如潘家华[9]指出生态产品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廖茂林等[10]将生态产品定义、内涵以及产品分类从产品供给、产品需求、表现形态以及功能等视角进行阐述,考虑到了生态产品对人类精神生活、物质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出的改善。生态产品的出现是一种趋势,其实质是由聚类#3生态文明和聚类#5生态补偿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附属产物。面对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资源供给收缩的难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生态补偿通常具有半强制的社会属性,通常是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是对预期丧失收益的弥补,而生态产品通常具有自愿性,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生态产品是对生态补偿的补充,是对生态弥补机制的完善。靳乐山等[11]认为中国正在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到生态补偿再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沈满洪[12]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产品、共同富裕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并且打通生态产品产供销渠道来促进共同富裕,促进一个高效环保的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聚类#4生态旅游,从中逐渐衍生出生态旅游产品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态产品,同时也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为了满足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的需求,卢丛等[13]将生态旅游经营者向旅游市场提供回归自然的绿色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总和定义为生态旅游产品,从旅游产品的性质看,生态旅游产品包含观光旅游产品和生态价值产品。生态旅游的关注重点逐渐向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和绿色创新方向发展。对于高度概括词聚类#0生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其在定义上密不可分,生态创新可以细分为生态工艺创新、生态产品创新和生态管理创新。胡元林等[14]提出生态产品创新旨在寻求渐进或彻底的产品创新,尽量降低产品和包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创新本质就是价值实现的一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义,逐渐成为研究学者的聚焦点,生态创新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应进一步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道路。

同样对国外文献进行聚类,如图9和表2所示,图中Q值为0.8273>0.3,平均轮廓(Silhouette)系数为0.931大于0.7,该聚类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按照节点数倒序分别为#0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1 Ecological footprint、#2 Model、#3 Sustainability、#4 Vegetation、#5 Quality。国外文献聚类具有以下特点,聚类之间节点数相似,具有较高的Silhouette值,均大于0.8,平均开始年份在2005年之前,模块间关联纵横交错,而国内大部分都在10年之后。国外生态产品研究中聚类#0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中的节点数最多,为96,研究文献中多将非木材森林产品(NTFP)作为生态产品研究的分支,将NTFP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社会生态角度对NTFP的使用和商业化其可持续性进行了探究,研究的实质是为了揭示更广泛的NTFP和森林价值,增强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国内外生态产品研究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研究多采用理论分析演绎,而国外研究多采用计量模型,如聚类#2 Model多用于政策评估、回归分析、经济预测、实证推导,如Hojnik et al.[15]在探讨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熟悉程度、意识以及感知到的环境责任感如何引导消费者的环境关注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测试。

五、研究趋势与前沿分析

突现词探测可以度量某个变量值在短期内发生的变化,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此信息视为一种度量更深层次变化的手段,它表明某一潜在话题已经或正在引起异乎寻常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捕捉前沿动态和新兴热点[16]。选取前10个关键词,得到图10、图11所示突现词图谱,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992—2000年)。国外对生態产品的研究要略早于国内,国外学者通常称之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或“生态标签产品(Eco-Label Products)”[17]。美国休耕计划于1986年实施,是早期生态价值有偿使用项目之一,综合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引导具有生态敏感性的耕地用经济补偿手段转化为草地、林地,给土地持有者补贴和激励[18]。自此,学者开始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探索,这一阶段对生态产品专有名词的界定不是很清晰,但是国内外都对生态补偿保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从生态赔偿损害向生态补偿的阶段过渡。靳诚等[19]认为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采取了生态保护补偿措施,带来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部分实现。(2)探索阶段(2000—2010年)。自2000年起,国内爆发了大量的突现词,“生态产业”“生态设计”“生态消费”“生态旅游”“Ecological Footprint”“Land use”等概念开始浮现,并且持续了近十年,对环境保护的观念慢慢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探索。其中关键词“Ecological Footprint”“Land Use”“生态旅游”的强度非常高,分别为12.5、10.07、7.95。李昭华等[20]以生态足迹(EF)为自然资本进行测度,并通过结构分解考察中国对欧盟贸易EF变化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利用角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功能,用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娄丽芝[21]认为生态旅游消费是生态消费和生态旅游共同催生的概念,强化生态旅游消费有利于促进绿色产品的深度开发。这些思考和实践都极大促进和拓宽了生态产品领域的发展。(3)发力阶段(2010年至今)。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首次出现生态产品概念,国内对生态产品的定义逐渐趋于规范,国内出现了“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生态文明”等突现词,但其持续时间不长,大多在2015年之前,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当代,学者探讨生态产品的未来道路,利用理论模型探寻生态产品的影响因素。黄华等[22]研究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农村生态型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在2015年之后,国内出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价值”,国外出现“Climate Change”“China”“Challenge”等新兴突现词,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表明其在未来依然会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热点与趋势。同时气候变化给现有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一层挑战性,国内外都大力将生态与经济相融合,对生态产品体系的构建都在逐渐完善,国内探索出将生态产品和乡村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结合CSSCI和SSC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生态产品研究的知识背景、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内容,得到如下结论:(1)从发文时间和发文数量来看,国内外文献的总体趋势向上,上升倍率加快,仍为近年的研究热点。(2)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来看,我国的研究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化,但是只有少数作者构成了紧密的群体关系,国外作者相对于国内作者,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外的生态产品研究主要都是以高校主导,但是国内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少,国外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对生态产品的研究往往更多并且更深入。(3)从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来看,“生态创新”“生态旅游”“生态价值”“Ecological Footprint”“NTFP”“Model”等成为了中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生态产品研究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研究多采用理论分析演绎,而国外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国内研究与国家政策高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而国外则从多角度切入生态产品研究。(4)从突现词图谱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致经历了前期萌芽阶段的生态产品价值指标确立阶段、中期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探索阶段以及后期价值践行的多元发展阶段。将生态产品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相结合成为最近的学术思潮,生态产品具体价值实现则引发学者的新一轮思考。

(二)展望

为不断深化和完善领域研究,建议未来研究可以注意以下三点:(1)通过研究发现,国内机构联系不强,作者间联系也仅限于小群体,这会阻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同时更需要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强高校与高校、机构与机构、高校与机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1+1>2”的合作共赢,在绿色低碳中把握研究热点。(2)国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注重理论建构,缺乏实践运用,由于方法差异和不同资源禀赋的生态价值认知之间的差异,其核算结果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推广性较差,在未来要具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需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统一化。(3)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将生态产品开发与乡村振兴等结合是未来发展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方式,在生态产品慢慢向实践落地并且人民思想逐渐改变的同时,更要因地制宜,构建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0-232.

[3] SAUER J,WIESE B S,RUTTINGER B.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ical consumer products:the influence of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based measures[J].Applied Ergonomics,2004,35(1):37-47.

[4] SAUER J,RUTTINGER B.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the domestic domain: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design features and person-based factors[J].Ergonomics,2004,47(10):1053-1072.

[5] YANG Z F,JIANG M M,CHEN B,et al.Solar emergy evaluation for Chinese economy[J].Energy Policy,2010,38(2):875-886.

[6] WU X F,WU X D,LI J S,et al.Ecological accounting for an integrated "pig-biogas-fish" system based on emergetic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47(11):189-197.

[7] 周茂雄.國内外数据安全研究领域前沿动态追踪:基于2013年以来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2):17-27.

[8] 孙清兰.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算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78-81.

[9] 潘家华.生态产品的属性及其价值溯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6):72-74.

[10] 廖茂林,潘家华,孙博文.生态产品的内涵辨析及价值实现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1(1):12-18.

[11] 靳乐山,朱凯宁.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到生态补偿再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环境保护,2020,48(17):15-18.

[12] 沈满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J].治理研究,2021,37(5):5-13,2.

[13] 卢丛,李青.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江西科学,2021,39(5):978-982.

[14] 胡元林,向海林,彭羽昊.异质性资源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以资源管理为中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1):92-100.

[15] HOJNIK J,RUZZIER  M,RUZZIER M K.Transi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adoption of eco-products among consumers[J].Sustainability,2019,11(16):1-29.

[16] 陶娅.我国健康投资研究的文献特征及热点主题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J].会计之友,2020(23):46-51.

[17] COSTANZA R,ARGE,GROOT R D,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15):253-260.

[18] HELLERSTEIN D M.The US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the evolution of an enrollment mechanism[J].Land Use Policy,2017,63(7):601-610.

[19] 靳诚,陆玉麒.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21,41(10):207-213.

[20] 李昭华,李璇.中欧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基于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3(3):59-72.

[21] 娄丽芝.生态旅游消费的新思考[J].消费经济,2009,25(2):60-62.

[22] 黄华,姚顺波.农村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04-112.

[23] 叶宏,刘新民.开发生态产品、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J].决策咨询,2021(5):1-2.

猜你喜欢

价值实现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综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
解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下“微课”应用价值的实现
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