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体系的任务设计与开发

2023-07-06朱水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构成要素

朱水平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构成要素;开发与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和适切性,教学评价必须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的学习结果,例如沟通技能、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等;第二,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清晰且具体的、精准且逐级细化的。教学评价应分析特定年级“应该怎样表现”与“真正表现行为”之间的差异,方能检验教学成效并实施补救教学。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能够检测传统纸笔测验难以检验的高阶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的情况,“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构成积极的影响。如果在高利害评价中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将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一书指出,“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就像汽车驾照考试。第一步理论考试,第二步场地考试,第三步路考。理论考试相当于传统的客观纸笔测验,借助的是记忆还原。路考则是驾驶能力测试,属于表现性评价。场地考试则在两者之间。后来,实际道路考试中还增加了通过人行横道线、学校区域、公共汽车站、夜间行驶等内容,其目的是考查驾驶者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进行驾驶的能力。三项考试都很重要,但并非同等重要。知道交通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足以证明申请驾照者能独立开车。这就是驾照考试中需要“表现性评价”——路考的原因。只有通过路考,才能证明你有能力且能负责任地驾驶。这给教学带来的启发是:教学评价要与实际生活有关,并与真实生活产生联系,以真实或虚拟的问题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进类似“路考”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评价任务,既评价学生的所知,又评价其所做;既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结果进行评价,又对其行为表现过程进行评价;既评价学生某个学习领域、某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又评价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标准—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从而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目标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评价目标就是“评价的方向和归宿”,指的是我们期望的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性评价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完成任务能力的展示。它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和判断,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有个性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与表现性评价相匹配的目标必然是那些居于课程核心地位的,需要持久理解的,最終指向核心素养的,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特点的高级目标。例如,复杂认知过程中的观察、联想、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等审美创造能力;情感目标领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作目标领域的实验操作、绘画、表演等。

第二,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是为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它通过“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表现性行为,搜集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情况的表现证据,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所谓“真实”,是指评价所测的能力要与生活接轨,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习得进行迁移、综合运用。这里的真实是有意义的真实,不仅要测试学生知道的,还要评价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做的。纸笔测试中的填空、选择、阅读理解等书面题目,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及相关技能进行测试,却无法考查其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表现性评价旨在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学科知识、思维和工具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关注非认知要素。因此,表现性任务应该尽量与真实生活接轨,强调复杂性和情境性,突出任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提供帮助。

第三,收集表现证据的评分规则。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的是,面对表现性评价时,学生需要建构反应、完成任务、展示能力,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和行为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因此,表现性评价无法像传统的纸笔测验那样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包含必要的主观判断。如何才能使判断合理、公平和公正呢?这就需要评价者事先详细地描述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也就是评分规则。评价前,它能够让学生明白“目标在何方”;任务完成后,它能够让评价者有方向、有依据地记录和衡量学生的各项表现指标。

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与运用

目标和课程内容不同,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常常要跨学科、跨时间进行评价。在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促成评价任务与新课程标准紧密联系,促成教学资源统整使用。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识字与写字”为例,谈一谈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与开发的步骤和策略。

1.分解与转化——评价目标的界定

“评价所要评的就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评价目标必须与学习目标匹配。”界定评价目标时,首先要回答以下问题:(1)要评价哪一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2)任务应该聚焦哪一个板块的内容?(3)应该评价哪一项复杂技能?新课程标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规定了每一学段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往往是概括的、笼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单元/主题或课时目标。要实现这种转化,要运用相应的目标分析策略和程序。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第二学段目标指向情感态度、识字质量、识字方法、书写习惯及质量等几个维度,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段目标中的“兴趣”来自实践体验,更来自对丰富的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基础,习惯则是积极情感和能力、素养的体现。如何将此类纸笔测试无法测量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并为之努力的具体目标呢?

首先,寻找关键词。在“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个目标中,核心概念是“兴趣”“习惯”;“浓厚”“主动识字”是修饰核心概念的关键词。其次,扩展或剖析不清晰、不具体的关键词。“兴趣”和“习惯”这两个核心概念大家都已明确,无须进行扩展和剖析;“浓厚”“主动识字”则显得含糊不清,就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化地扩展表述。最后,分析教学内容,叙写目标。我校四年级教研组经过研讨后将该学段目标具体表述为:

(1)在阅读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汉语拼音、工具书等)主动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2)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能辨别并纠正常见的错别字;

(3)学会积累与梳理:能有意识地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梳理与分类,能够在阐述分类理由的过程中与他人分享汉字、汉语的魅力。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目标的转化有一些策略和程序可循,但最终还是要依赖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准确且深入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上。

2.勾连与驱动——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任务的取材要与实际生活相关,用真实生活问题来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所学、所知去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表现性任务强调让学生自主建构答案,故某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其所测量的认知领域技巧属于较高层次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除有纸笔测验能测量的认知领域目标外,还从技能、情感、态度、價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王宁教授认为,汉字的产生是一个“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是对事象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种理解。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汉字的学习不能只靠记忆,要在整体视域下进行建构,发现相互之间的关联,从感性走向理性;把汉字学习与语言结合、与文化结合、与审美结合,让学生从汉字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表现性评价,从表面上看,是通过表现性任务来观察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而评价其能力提升情况,实际上,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造字规律、感受古人智慧的过程,是了解、认同中华文化,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表现性任务主题确定为“探寻汉字密码,传承中华文化”,并根据评价目标创设了一系列表现性任务情境。

任务一:“遨游汉字王国”闯关活动

任务二:“探寻汉字密码”演讲活动

“小小方块字,天地大乾坤。”汉字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解析汉字密码是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请你仿照范例(另附),选择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或一组汉字,试着解析它(们)的密码,或溯汉字之源,或赏汉字之美,或求汉字之理,或悟汉字之光,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将其录制成小视频在班级内交流。

任务三:汉字分类研究报告

分类整理本学期课内外所学的字词,尝试完成《汉字分类研究报告》,看看你发现了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方面的哪些特点,可以探索出哪些秘密。

同学们,完成了上述的梳理与探究后,你发现了汉字的哪些秘密?试着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吧!

以上表现性任务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分类、梳理与探究中发现汉字构形主体的思维方式,感受汉字丰富的文化美。任务二引导学生或溯汉字之源,或赏汉字之美,或求汉字之理,或悟汉字之光,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汉字的解析去发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任务三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梳理与分类,在阐述分类理由的过程中发现汉字、汉语的魅力。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语言的运用,还包含了对认识事物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识字与写字”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满足于检测学生是否会认、会写、会用,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文化。它的起源演变、结构组成,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的点、画、撇、捺,包含着中国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探索;它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3.解释与描述——评分规则的开发

表现性任务与实际生活相关,其情境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为使判断合理、公平、公正,设计者事先要详细描述实现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标准,用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分工具我们称为“评分规则”。评分规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描述,一方面,它告知评价者期望学生达到的表现水平;另一方面,它告知评价者学生表现与作品中应该包含的具体特征和标志,以及相对应的评价规则。一般的评分规则由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三部分组成。有的评分规则还会提供表现样例,为教师或学生理解和运用评分规则提供支持。

下面,笔者结合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表现性任务的评分规则(见表3)来具体谈一谈评分规则的建构要素。

分析表3,我们发现一份有效的评分规则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评价内容与等级描述的完整性

评分规则需要描述一个完满表现的本质特征。因此,着手建构评分规则前,我们需要思考:开发这一评分规则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评分规则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是否描述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表现?

评价内容的完整对于评分规则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复杂能力时,我们很容易将少数不起眼的评价本质特征漏掉。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将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学业成就表现的重要维度特征单独罗列出来。如表3的评分规则建构前,我们将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关“识字与写字”的学段要求罗列出来后,发现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识字质量、识字方法、识字能力、书写习惯及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学段的学习指标便构成了评价规则中的表现维度,它是评价学生表现的最重要的部分。

表现等级,也叫“成就水平”。表现等级要注重彼此的连续性。等级描述的完整性体现在:评价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在评分规则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2)语言表达的清晰性

评分规则中的语言描述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能理解评分规则中的描述。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原本模糊、笼统的词语,如“喜欢”“积极主动”“书写美观”等,在评分规则里都要结合教材的使用情况用具体、明确的词语来代替。无论是对过程还是对结果进行评价,评分规则都必须将每个等级学生具体的学业成就应该达到的目标具体描述出来。如“书写美观”的要求可以具体描述为“字写得规范、端正,大小基本一致,整体布局合理”。这样明确、清晰的评价语言就是一个具体的、清楚的任务,学生就能尝试着去完成。

(3)规则开发的合理性、实用性

所謂合理,就是评分规则中描述的每一个等级的表现水平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分规则中找到与自己学业水平相对应的描述。评分规则对所有学生都具有适用性。借助评分规则,相互独立的不同评价者能对某个具体的表现给出大体一致的评价等级。也就是说,各个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评分规则面前是平等的。

所谓实用,就是评分规则要易于操作。每个等级水平的具体描述中要有体现学习目标评价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能帮助评价者快速理解评价目标的核心特征,并掌握它的用法;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从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能为教师的教和追踪学生的进步提供必要的信息。尤其是课堂上实用的评分规则,学生能够随时利用它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有用的信息。

综上所述,进行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与设计要注意三个核心要素的相互关联,前后照应。适用于表现性评价的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并加以检测。反过来,表现性任务要基于目标,明确指向目标,才能完成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评分规则是目标在内容维度和表现维度上的具体刻画,是为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服务的。因此,评分规则必须源于目标,与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构成要素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