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传统文化出版传播实践

2023-07-06王欢

出版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术语漫画创作

王欢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啟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本文以《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探究其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漫画 原创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自2014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该工程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多部委组成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旨在梳理反映中国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准确予以诠释,用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工程,并将秘书处设在其下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术语的筛选和译写是工程的基石,传播是决定工程成败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术语工程”而言,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内传播,让更多的受众能够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准确内涵;另一方面是在国际上的传播,让外国人能够正确认识这些思想文化术语,减少误读误解,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了做好传播工作,笔者所在的工程秘书处尝试了多种方式和渠道,希望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转化为“易理解、易识记、易传播”的形式,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实践证明,术语漫画、术语视频、术语大赛、术语书法展、术语戏剧化课堂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传播方式。本文着重介绍其中的一个——用漫画来阐释术语。漫画是以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和形式简练的笔法,直接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绘画。漫画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多的成年人也习惯通过阅读漫画来学习知识。工程秘书处联合历史类微信公众号“铲史官”共同创作了20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漫画”,通过微信、微博、企鹅号等多平台推出,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超过536万次。以前12集内容为基础集结出版的图书《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其繁体字版权成功输出到台湾地区、并辐射香港和澳门特区。

回顾《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历时一年半的创作过程,我们发现各个环节都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及可以改进的空间。

一、创新形式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工程秘书处所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出版经验,但以教育类、学术类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而轻松阅读类产品如漫画的创作和出版主要集中在儿童绘本领域。基于此情况,我们对于市面上已有的文化类的漫画产品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我们发现,市场上成人的国学漫画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如《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系列图书,这套图书是用十二只猫咪演员来演绎的历史剧,用诙谐轻松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历史。这套图书自上市以来引起巨大反响,在同类图书中排名第一。第二类是以典籍解读为主要内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排在首位的是蔡志忠漫画经典系列图书,上市多年来一直位居同类图书的销售排行榜,成为真正意义的畅销书、长销书。但是纵观市面上的国学漫画读物,偏重介绍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漫画书籍非常少,以关键词作为主题脉络的更是空白。因此,我们希望利用思想文化术语的内容资源开发一系列适合大众阅读的漫画读物,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通过元素、形态、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积极拥抱新的受众,唤醒大众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2]

二、联合“草根”作者和资深专家共同研发创作产品

定下选题目标,我们开始选择合适的团队。工程团队的专家主要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文、史、哲及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学者,他们普遍缺乏漫画创作经验。2018年正是各类知识型原创内容微信公众号出圈的时候,我们遍访了当时较为知名的历史类微信公众号的团队,从中选择了与工程气质较为接近的“铲史官”。这是一个致力于用二次元漫画和风趣幽默的现代语言解决知识阅读性问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媒体,目前已产生数十篇微信公众号10万+文章,全网粉丝过百万人。相对于诸多传播八卦的历史类公众号,“铲史官”的文案精雕细琢,史实靠谱;相对于以情感或笑话为主的漫画类公众号,“铲史官”的内容具有知识普及性,并且以成人作为主要群体。这些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铲史官”的团队并非文史哲专业科班出身,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保证内容的专业严谨,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以保证高度的可读性呢?经过多次磨合,我们探索出了一整套工作流程,把“草根”作者和文史哲专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别发挥他们的优势,规避各自的不足。

根据内容创作的要求,我们把完整的创作过程分为选题策划、脚本创作和配图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分别经过“铲史官”撰写、专家审核、秘书处审核这三个主要流程。在内容创作审核过程中,不同角色分别从思想性、政治性、可读性这几个维度进行把关。相对于普通文字稿创作,漫画文字稿的作者更像是一个编剧,不仅要把故事对白写得逻辑清楚、语言简洁流畅,同时要兼顾视觉语言,也就是要可视化。我们对绘图的要求是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画手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对人物的服饰、车马的样式、家居用品的图案等,都要尽可能找到符合史实的参考图片,然后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我们会再次邀请工程专家进行细节审核,比如唐代熨斗的样式、宋朝桌子是圆是方、各个朝代人物的衣冠样式是否正确等,都要逐一确认,确保符合史实。这些学术性的问题都解决之后,还会再请秘书处进行最终审核,确保文字图片符合出版标准,排查前期可能疏忽的政治、知识、文字等方面的问题。综上,一篇文章从策划开始,到最终审核完毕对外发布,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有的选题完成时长甚至达到5-6个月。比如阅读量最高的“九州华夏”这篇内容,2018年11月中旬开始策划撰写大纲,12月底完成了文字脚本的创作和修改,2019年3月中旬完成了图片绘制和排版的工作,经过几轮审核修改,最终于2019年4月19日对外发布。

三、内容创作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为庞杂,包含了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历史、地理、術数、传统技艺等领域。在初步策划“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漫画时,我们就在思考:怎样通过对思想文化术语的解释与演绎,让读者得以窥见传统文化的全豹?首先,所选术语应该要涉及各个重要领域,而且应是各领域最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核心词及命题,特别是那些具有极为丰富思想内涵的术语。体现在《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中的术语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四书五经”是经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易经八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般若”是大乘佛教的基础概念,“九州”是中国最早的地理概念之一,“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官员选拔制度,“书法”的笔墨造型是中国美术的基础,等等。

另外,很多基础性术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数个相关术语构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术语群。一篇漫画往往是对一个术语群的发挥。比如“书法艺术”这篇,既有介绍汉字书体发展的术语,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也包含了关于书法创作理论的术语,如“书者,散也”;还有评价、鉴赏书法的术语,像“尊碑贬帖”“识书之道”等。通过这个术语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起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虽然漫画着重于阐发术语的思想性,但也必须注意漫画本身的可读性。为了让读者能以轻松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漫画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事例来引导读者。比如“般若”是佛教中一个艰深晦涩的概念,我们的漫画通过三个禅宗故事来逐步揭示“般若”的哲学含义,使枯燥的哲理变得饶有趣味。再比如“载舟覆舟”这一篇,漫画分别举了唐太宗、隋炀帝、汉文帝、曹操的例子,来展示古代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正反两面的例子证明,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还有的事例虽然情节简单,却意味隽永,像“年与纪年”篇中,通过清末民初山西士绅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对公历的吐槽,阐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近代双历法结构下,新旧两派人士选择不同的时间体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迥异。

此外,为了易于读者理解,漫画往往以当下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作为引子,深入浅出地阐释术语的含义。比如“九州华夏”篇,以《冰与火之歌》《指环王》中的玄幻大陆作为引子,引出中国上古的地理概念。“佛教‘般若”篇,以金庸小说中的少林“般若掌”引出“般若”的本来意义。“藏富于民”篇从中国当代的脱贫事业引出古代的富民思想。在漫画的中间部分,也使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晦涩难懂的思想。比如“易经八卦”篇中,用了股市的牛市、熊市来比喻《周易》中“否极泰来”的哲学思想,取得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在“四书五经”篇中,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宗、剑宗的对立,来比喻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鸣,既形象又贴切。

四、新旧媒体联合打造传播渠道

随着4G、5G的普及,以及可以预见的6G,图片和视频成为互联网阅读主流。漫画这种二次元的阅读方式,不仅可视,而且有趣轻松,是大家快节奏生活之后最好的解压读物。在做术语漫画时,我们一改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采用了先在网络发布,之后再集结出版的方式。每一篇的内容创作完成后,我们都会通过“铲史官”的微信公众号、企鹅号、一点号等多个自媒体渠道发布,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快速收集大量的用户反馈,有些用户的评论甚至比评论的对象更有趣,粉丝的认知和才华,远超我们的想象。通过粉丝的积极参与和互动,这些内容被快速大量地传播给了更多的用户。我们也将这些留言集结整理,放在图书每篇文章后面的“网友热议”板块,丰富了图书的内容。比如在“易经八卦”这篇发表之后,网友“牛气冲天”评论道:“很欣赏作者用哲学思维来看待《周易》。因为世间对《周易》的看法太肤浅且两极。真正的《周易》讲的是‘道——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们从中获得的道理,最后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方法、准则、结果。《周易》通过老子、孔子等的深化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及生活中。”网友“无知的猫”评论道:“和朋友探讨,他认为六十四卦实际上是把自然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凝聚在了数学上,一种类似DNA环的意思。我发现事实上很多文字都有阴性、阳性之分,中文没有体现在文字结构上,却深植文化中了。”网友“醉入围城”也谈到:“《易经》,百经之首,归纳了万物规律,为后来的文化衍生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和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只是经历过岁月长河,很多东西难免被选择性遗忘,导致现在生活中明明在用的《易经》精髓,人们却不知道来自《易经》。其实看看我们的成语就知道,很多都来自《易经》,可见其地位。”这些网友的评论也让读者拓展了视角,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为了再次降低阅读门槛,提升传播效率,我们目前正在将漫画图书产品制作成漫画视频,通过添加惟妙惟肖的配音,以及丰富的图像画面,让观众在几分钟内毫不费力地快速学习掌握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希望通过对漫画产品的视频化改造,利用短视频平台,再次形成一轮传播态势,并在未来通过配上多语种字幕的方式,在海外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特别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如何“加强”,如何“提升”,术语漫画无疑是有益有效的探索:不是板着面孔式的说教,而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有温度的渠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术语漫画项目自2018年10月启动至今,已经创作了较为丰富的内容、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术语工程”秘书处和作者思路越来越开阔、创新点越来越多。根据计划,到2023年12月,我们将完成24篇故事的创作,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我们还会向汉语文化圈外的国家和地区输出本书的版权,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漫画这一轻松的方式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以语言为媒,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术语漫画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创作随笔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