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后作业研究

2023-07-06宫美荣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素养

宫美荣

摘要:“双减”政策和辽宁省新中考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地理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笔者的关注点。从地理学科课后作业的含义及作用出发,研究课后作业的实施策略,对于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后作业;案例

地理课后作业主要指的是教师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充分利用课后丰富的时间资源、家庭周边设施与环境资源,以纸笔性习题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课后作业。地理课后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学科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地理课后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自主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教师都必须力求去了解、去探究。所以,在地理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觉得课后作业不是任务,更不会带来负担,从而自觉进行探究活动。

(二)以生活为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新课标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正因如此,教师在设置课后作业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是非常实用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和设计出与所学地理知识相关的、富有生活化的地理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了解世界,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三)关注地理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双重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多渠道地开发地理资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置些有实践性、可操作的课后作业,比如地图绘制、学具制作、社会观察等,培养学生用图、识图、制图的能力,地理敏感度和地理观察能力,操作地理仪器设备以及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剖析现象、解决问题等能力。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或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完成这些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地理课后作业要多样化

地理课后作业要多样化,这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巩固、应用地理知识。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后作业时,应注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让地理作业从教室内走到校门外,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地理作业,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对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中积累地理知识。多样化的地理课后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体验探究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把对地理课后作业的态度转变成生活的态度。

二、初中地理课后作业案例分析

(一)注重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后作业

针对学科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依据材料,定位区域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区域地理和要素地理的知识综合分析材料,进行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

案例1:生活中学生总会关注一些热点的现象和热点新闻,教师可以据此将课后作业设置得更加开放。如有学生爱吃螺蛳粉,教师即可让学生从螺蛳粉的产地——柳州入手,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对柳州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还制作了小海报。还有学生结合自己假期的出行经历,将自己出行过程中所见、所感、所想等方面进行分享,其实也是通过感知的方式进行区域认识,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所到城市与大连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个地区的共同点及差异,并分析原因。

学生在完成这类开放性作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关注点有偏差或者分析不够准确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也要在平时生活中关注热点问题,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指导。

(二)注重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课后作业

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研究对象为进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对象。生活观察、地理调查、考察、实验等课后作业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能够较好地锻炼、提高学生对现实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激发其探索地理环境的热情。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性质,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涉及很多地理原理、抽象的地理過程等内容,通过教具制作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解。

案例1:绘制地图——中国地形图。在学习“中国地形地势”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简单的素描来绘制中国地形图,并标注中国主要的地形区,绘制地图的过程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同样的,也可让学生根据上课所学绘制中国铁路网分布图,这里常见的问题就是一些交通枢纽标注不够准确,容易出现问题。

案例2:地理小实验——海陆热力差异。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因素”时,由于初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物理,原有的物理知识储备比较少,不太能理解海陆热力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来进行探究。准备材料:温度计以及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进水和沙土来表示海洋和陆地;第一步,测量水和沙土的温度,当温度一样时,将两个容器进行同步加热(可中午时放在室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暴晒);第二步,测量它们的温度,从而发现盛有沙土的温度要比水的温度高的现象;第三步,将盛有水和沙子的两个容器进行同步降温(可拿回室内阴凉处);第四步,测量它们的温度,知道盛有沙土的温度要比水的温度低;第五步,得出结论:沙子(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水(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夏季陆地比海洋更热,冬季陆地比海洋更冷,真正地理解了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也可以解释夏天为什么海边比较凉爽了。

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但学会了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案例3:生活观察——影子长短变化。教师可先布置一个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影子长短有什么变化呢?什么时刻自己的影子最短,什么时刻自己的影子最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一天中影子的朝向有变化吗?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等后面教师讲地球运动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猜想原因。这样的生活观察类课后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提升学生实践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课后作业

地理学科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综合思维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上尤为重要。以现实环境作为载体和背景设计地理课后作业,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此外,学科融合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综合分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案例1:绘制古诗地图,探索诗词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跨学科的地理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或结合相关资源 ,收集有关描写黄河和长江古诗词,然后由语文教师和地理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古诗词描写的手抄报,语文教师赋予古诗词的内容,而地理教师则专心指导学生描画出相关的地图。教师把小报作业收集起来,并对做得好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带动全校的学生去学习这些地图和古诗词。

(四)注重培养人地协调观的课后作业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主题,是核心素养的目的与归宿,突出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后作业設计与实施应围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发展观而进行。地理课后作业因其实践资源的丰富性,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上能起到较大作用。

案例1:2023年3、4月大连市的空气质量很糟糕,学生也比较关心,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出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指数密切相关,接下来,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思考题:此次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此次天气是雾霾还是沙尘暴;雾霾和沙尘暴的区别;此次天气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以往我国有哪些应对此种天气的成功经验?治理此种天气还需要做些什么?通过此次作业的完成,学生加深了对“空气污染指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区分了雾霾和沙尘暴两种天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恶劣天气的感受、成因分析及治理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充分理解人地关系,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地协调观。

地理课后作业想要更好的发挥作用,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先让学生互评作业,互评之后教师再给予评价,选出优秀和有特色的作业成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次课后作业起到指导作用。对于优秀和有特色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宣传栏展示等方式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从而更大程度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桃. 初中地理与其它学科融合教学刍议[J].地理教育,2017(S1).

[2]任威. 浅谈如何提升地理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3]袁书琪.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个性化作业:兼《地理个性化作业设计》一书介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9).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