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到经典:制造“梁山好汉”

2023-07-06

读报参考 2023年19期
关键词:蓝本杨志施耐庵

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耳熟能详。其实,早在施耐庵写小说《水浒传》前,民间就已经流传了不少关于宋江起义、梁山好汉的故事。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不少都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四大名著也不例外,除了《红楼梦》外,其他三部小说都有创作原型和蓝本。后世普遍认为,《水浒传》的主要蓝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有关宋江起义的内容,为施耐庵提供了创作《水浒传》的故事框架。

梁山故事始于杨志

《大宋宣和遗事》大致成书时间在南宋,但具体时间和作者都不可考了。在《水浒传》成书前,《大宋宣和遗事》算是对梁山故事记录最清晰的话本小说之一。

《大宋宣和遗事》的梁山故事始于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等十二人作为结义兄弟来押运花石纲。在《大宋宣和遗事》里的杨志,还是那个“倒霉蛋”:“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其他好汉都顺利完成了运送任务,只有杨志因为等候孙立,耽误了工期。接下来,便是著名的“杨志卖刀”的故事,只是此时的情节比较简单,那个欺辱杨志的街头泼皮并非牛二,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杨志因“误杀”街头恶少,被判配送卫州军城。在半路上,杨志终于遇到了迟迟未见的兄弟孙立。孙立赶忙向前文提到的李进义等兄弟报告,他们便一同营救杨志,其后一同落草为寇。

这就是《大宋宣和遗事》梁山好汉故事的第一部分,堪称“杨志篇”。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原型。与《水浒传》不同,此处运送宝物的不是杨志,而是一个叫马安国的县尉,而截取宝物的八个大汉,跟《水浒传》也有较大差异。《大宋宣和遗事》有言:“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蓋,人号唤他作‘铁天王,带领着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此处出场的八位好汉,与《水浒传》中重合者,只有晁盖、刘唐和阮小七,吴加亮、阮进、阮通应该是吴用、阮小二、阮小五的原型。

鲁智深、林冲、武松原是“龙套”

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浒传》中名次不高、身为地煞星的摸着天杜迁,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出场了。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将杜迁设置为梁山最早的头领之一,成为见证梁山兴衰的主要成员,或许也是遵照了前人蓝本的“设置”。而且,杜迁的原型就是杜千,与云里金刚宋万这个角色的名字形成对照,但不知何故,施耐庵将杜千的“千”改为“迁”,或许有暗示其命运无法被自己掌控,只能跟着其他人“迁移”和“迁就”的意思。

另外,《水浒传》里的主要角色,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只有一个名字,基本上没什么独立的情节,尤其是《水浒传》开篇的鲁智深、林冲故事,很像在梁山剧情蓝本基础上额外添加的内容。另外,武松的故事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以至于评论家称之为“武十回”,一个人物的故事就占了十个回目,其角色重要性仅次于大主角宋江。这些都是《大宋宣和遗事》里没有触及的内容了,属于施耐庵的天才发挥。

《大宋宣和遗事》对宋江等人的结局,介绍得也相当简单,就是被招安后,成为朝廷的军队,后来宋江征讨方腊有功,被封为节度使,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也正因此,《大宋宣和遗事》没有《水浒传》的悲剧色彩和深刻洞见,只是一部常见的“忠君报国”作品。

宋江冲上“榜一”

宋末元初的画家龚开,曾写过一篇《宋江三十六赞》,加上一篇序言,统称为《宋江三十六赞并序》。后世在流传时,多讹误为《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实际上并无“人”字,但这篇文章里确实清晰记录了宋江和三十六名梁山好汉的名号。

宋江在此进入梁山三十六人名单,不出意外地排名第一。晁盖也在,但排名依然靠后,看来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赞并序》里,晁盖的地位都不高,但《水浒传》里的晁盖可是梁山第二代总头领。正如前文所述,施耐庵是个非常尊重史实与前人“设定”的作家,他虽然提高了晁盖的情节比重和梁山地位,却还是让他在大排名之前“中箭曾头市”,无奈退场了,或许其中的原因,就与故事蓝本中晁盖排名不高有关。

吊诡的是,这份名单里竟然没有林冲、公孙胜和杜迁,比《大宋宣和遗事》里多了解珍和解宝,但两人的排名并不靠在一起。一直以来,很多读者都质疑解珍、解宝兄弟“混入”天罡星的合理性,并为武功高强的孙立屈居地煞而鸣不平。他们三人同属于“登州系”,孙立的实力和资历都在解珍、解宝之上。从剧情设置的角度看,施耐庵故意“抬高”解珍、解宝而“打压”孙立,或许是因为要搞所谓的“派系平衡”,不想让孙立带领“登州系”坐大,故而只能名列地煞。但从故事蓝本来看,解珍、解宝的角色重要性并不弱,在《宋江三十六赞并序》里也有名有号。因此,施耐庵在小说里“重视”解珍、解宝,并非胡编乱造,也是有据可循的。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

如果说名著的蓝本是平庸的话本小说,那么话本小说的“底本”,就是真实的历史。大多数梁山好汉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其中确实有几位是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或者有历史原型可以参照的。

宋江自不必说,他发动的起义与方腊齐名,虽然没给宋徽宗造成致命打击,但也在一定区域里动摇了其统治,让百姓看到了皇帝的昏庸与腐朽。《宋史》作为二十四史里的宋朝正史,对宋江有明确记载: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杨志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或许也是《大宋宣和遗事》将其设为梁山故事开篇的主要角色的原因。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里记录了一个叫杨志的军官,他早年是宋江的部下,后来跟着宋江投降朝廷,被派到与金人作战的前线,却在中途逃走,最后下落不明:“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先锋,首不战,由闲道径归。”

《三朝北盟会编》还记录了一个叫刘忠的宋朝军官的故事:“刘忠初聚兵于京东,号花面兽,其众皆戴白毡笠,又号白毡伴。”这似乎是《水浒传》里杨志形象的另一个原型。尤其是刘忠的绰号“花面兽”与杨志的绰号“青面兽”很像,其打扮也类似。

大刀关胜在《水浒传》中虽然故事不如林冲、武松等人丰富,但他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同为梁山五虎将的林冲、秦明、呼延灼和董平,在历史上不可考,应该是虚构人物。《金史》记录了一个在“靖康之变”后与金军英勇作战的关胜的故事:“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就是一个好汉的一生——关胜虽然勇猛,在济南城多次挡住了金军的步伐,却被伪齐政权的刘豫杀害了。

《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传》的作者可能参考了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一些抗金英雄的故事。但除了宋江和杨志两人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形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外,其他人物的历史与小说的关联性,并不算很强。换言之,史实为作家“制造”梁山好汉的故事提供的材料并不算多,水浒故事还要归功于施耐庵的天才创造。

(摘自《北京晚报》黄西蒙)

猜你喜欢

蓝本杨志施耐庵
TOD重新定义一体化生活方式,“万商齐聚”打造封面蓝本!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青面兽的选择
《昭代箫韶》的第五种脚本暨“蓝本”——从国图本《铁旗阵》到《昭代箫韶》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Lilytype lectin ( Sm LTL)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and its response to Vibrio anguillarum*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无巧不成书
杨志的失察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