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3-07-06

读报参考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物文化遗产文化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沉浸在美妙风光中的人们很难想象,大运河一度面临挤埋填占、生态污染等诸多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央和地方整体规划、有序推进,一条“文化玉带”串连起沿岸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岸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1年6月18日,首都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短短两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火热的红色新地标。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吉林、河南等16个省份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1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全面编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工程顺利实施,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40多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抗美援朝、红色标语等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有序开展。协同开展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专项调研核查,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红色草原”名单,100家博物馆、纪念馆列入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中華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各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如今,黔山秀水游人如织,2022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化屋村特色苗绣等产业发展。

“95后”绣娘、苗绣蜡染非遗工坊负责人杨文丽自小接触苗绣。她曾在外打工,“看到非遗越来越受到关注,几年前选择回到家乡,重新做起苗绣”。杨文丽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紧跟时尚潮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她说:“非遗工坊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收入已超60多万元,带领60多位农家妇女开启新生活。还有更多年轻人看到希望,纷纷回到家乡、走进工坊……”

目前,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非遗项目发展振兴,焕发新的光彩;从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搭建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平台,到非遗购物节等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近年来,传承人视野不断开阔、素养不断提升,助力非遗以日益精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如今,敦煌研究院拥有了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人才涉及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故宫的朝珠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杯清茶聚知音。今年“国际茶日”前后,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吸引海外民众积极参与,“圈粉”无数。以茶为媒,跨越国界,拉近友谊。去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日益成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

2018年末,柬埔寨暹粒,3位中国文物保护专家从柬埔寨文化与艺术大臣彭萨格娜手中,接过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近年来,中外联合考古渐成规模,跨国文物保护合作扎实开展,文物进出境展览异彩纷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送王船”等联合申报的项目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中医针灸”“太极拳”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当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让金发碧眼的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进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自信与骄傲,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张贺、郑海鸥)

猜你喜欢

文物文化遗产文化
文物的栖息之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