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

2023-07-06陈伟

高教探索 2023年1期

摘 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精神,针对广东省的问题与不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广东高等教育应继续扩招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必需”,积极提高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占比、调动“政—产—学”各方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强化不同高等院校之间的对口帮扶以满足省内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刚需”。

关键词:本科教育扩招;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工科教育发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对口帮扶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是其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则必须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和全过程民主的发展旨趣、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整体推进和问题导向的发展模式,广东必须回应省内的“必需”“急需”“刚需”,持续改革、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一、继续扩招本科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广东具有极其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广东的人口规模大,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多。广东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为12684万人,全国排名第一,与山东同为人口过亿的大省;净迁移人数61.50万人,净迁移率6.23‰、跨省净迁移率5.87‰。2022年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超过70万,虽少于河南、山东、河北,但全国排名第四。二是广东GDP长期排名全国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旺盛。

但是,广东高等教育供给相对不足,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35%,仅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在2010年廣东(28%)甚至还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但是,随后的十年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2014年广东为31.88%、全国为37.5%,2015年广东为33.02%而全国提升到40.0%,2019年广东为48.8%而全国平均已超过50%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51.6%),2021年广东(57.65%)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7.8%)。

2019年以来,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增长并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两大政策。一是借助教育部推动的“全国高职扩招100万”、“广东高职扩招8万”的政策,突然扩大了高职招生。2021年广东省普通本科在校生126.66万人,比上年增长4.7%;高职(专科)在校生125.41万人,比上年增长6.5%,高职(专科)在校生的增长率高于普通本科。二是大力发展成人本专科。2020年,广东省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08.33人(全国为234.66人),全国排名25位;为了满足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广东大力发展成人本专科,每万人口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95.75人(全国为55.52人),全国排名第1。

高职和成人本专科虽然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但并不能促进广东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增长;广东必须大力扩招全日制本科高等教育,且按照高校分类原则分别承担本科扩招任务。

第一,在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战略体系中,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主要承担学术精英类本科生扩招计划,纳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的高校主要承担应用型本科生扩招计划。

第二,按照本科与高职(专科)同比例增长的标准,有序扩大全日制本科生招生规模。预计每年扩招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2-3万。

第三,通过3-5年的全日制本科生扩招,保证以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填补2019年以来通过高职扩招拉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冲抵因教育部的成人教育政策调整所导致的成人本专科招生数量的锐减。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1年9月23日发出的《关于征求<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的影响,广东每万人口成人本专科在校生在2021年下降为77.38人(全国却增长为59.06人),下降至全国第5位,这个缺口最好能够通过扩招本科生予以弥补。

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广东是高等教育大省,2021年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都是全国排第2位,但是,广东的研究生在校生数(17.4万)全国排第6,且与第1位的北京(44.7万)、第2位的江苏(27.1万)相差甚远。与此相关联,其一,广东省普通高校中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占比过低,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仅有32家研究生培养单位,比例(47.8%)远低于湖北(70.6%)、江苏(59%)、辽宁(71%)等省份,整体低于国内许多省份。其二,支撑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教育综合指标不但明显滞后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广东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全国占比分别为2.4%、4.2%、2.9%,全国排名分别为第8、第7、第8;广东建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2个、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8个,全国占比分别为5.2%、1%,全国排名分别为第5、第16;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0个、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1个,全国占比分别为4.5%、1.5%,全国排名分别为第8、第23位。

研究生教育是挖掘高等院校的学术创新潜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议广东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第一,统筹制定省域研究生超常规发展规划。争取通过6年的努力,在未来的两轮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批中,保证全省所有公办本科院校、部分办学条件较好且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本科院校获批立项,并高水平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教育部争取政策,提高全省公办本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的比例,并出台有效政策,吸引获得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留在省内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第二,总结并推广深圳举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的经验,吸纳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前来广东举办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三、积极提高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占比,深切回应产业需求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产业链,理工科培养的恰是支撑工业体系运行、保证中国全产业链完整的关键性人才。但是,广东省的理工科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相对滞后。2016年广东省有理工科高校3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2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中,理工类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对此,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发[2016]1号)对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出如下发展目标:到2017年,提高到40%;到2020年,提高到47%。这些政策举措都早于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早于旨在倡导“新工科”理念的“复旦共识”。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这些目标都未达成。直到2021年,广东省理科类普通本专科学生占比7%、工科占比30.5%,离原定发展目标仍差9.5个百分点,甚至离原定的2017年发展目标仍差2.5个百分点。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调高理工科类本专科学生的生均拨款系数,以财政手段鼓励高校扩大理工科类本专科学生招生。广东省财政厅、教育厅曾联合行文:“从2019年起,调整我省省属高校部分专业生均拨款折算系数,按新生新办法过渡实施,其中,传统师范生生均拨款折算系数提高为1.25……”参照这类做法,可在理工类本专科学生现有生均拨款标准的基础上,将生均拨款系数调高到1.25-1.5。

第二,把广东省新增的本专科生招生指标,全部用于理工科类专业。

第三,按照公办高校的生均拨款资助标准,在专业的办学条件评估、就业质量评估双优秀的条件下,为民办高校的理工科类本专科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资助或专项资助。

四、有力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深度整合“政产学”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以高等教育为杠杆,充分挖掘、深度整合城市内部的政治行政治理潜能、产业发展潜能和高等教育潜能,撬动区域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途径。凭借前期卓越的建设成就,深圳被《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确定为试点城市;广州、深圳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573号)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了响应中央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号)、《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粤发改社会〔2020〕418号),提出“分批次布局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市级、县(市、区)级试点城市,培育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随后,《肇庆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2018年)、《深圳市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9年)、《珠海市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年)、《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东莞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广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城市试点方案》(2021年)等配套文件相继发布,但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目前面临两大问题。其一,佛山、惠州、茂名、阳江、江门、中山、云浮、韶关、河源、梅州、汕尾、汕头、潮州、揭阳、清远等15市尚未出台促进产教融合的地方文件。其二,无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在地市层次,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缺乏具体举措,大多停留在政策口号上。对此,特提出三大对策。

第一,督促已发布产教融合政策的地市深入实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督促尚未颁发产教融合政策的地市尽快研制并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以市域高等教育为发展支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十年行动计划。

第二,建立广东省产教融合“十四五”储备项目库,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配套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训用房等建设,支持高等院校更深入、更便捷地参加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第三,提供必需的政策鼓励和保护,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法规,为建设成就卓著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相关人员,分别提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重点解决校企合作的“产权利益”问题,帮助高等院校有效防治“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等难题。

五、强化高等教育对口帮扶,促进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在广东省域高等教育系统中,广州作为传统的学术中心,主要承担着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精英人才培养使命;深圳作为省内新兴的学术中心,主要承担研究型人才、产业人才等精英人才的培养使命;省内其他地市按照省域布局、至少举办一所本科院校或一个本科层次的校区,重点承担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命。据此,广东形成了“广州—深圳”学术中心、“珠海—东莞—佛山”学术次中心以及由其他地市所组成的学术外围,从而诱致高等教育发展的省内竞争,并对全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形成虹吸效应,使珠江三角洲之外的地市面临着人才流失、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等难题。

为了促进整体发展、共同富裕并防止地区的过度失衡,广东应重点抓实广州、深圳等地高等院校对口帮扶其他地市高等院校的政策。为此,特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第一,全面实施高水平大学对普通本科院校旨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帮扶。广东目前已有华南师范大学帮扶韩山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对口帮扶惠州学院等。可进而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更为具体地规定对口帮扶的工作內容及必达目标,建立刚性的对口帮扶考评制度。

第二,继续强化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校对粤东西北地区高校的帮扶。2019年广东省建立了粤东西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形成广东8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7个地市和1所迁建高校的“组团式”帮扶体系。可在全面考核帮扶成效的基础上,确定后续帮扶工作计划,并对参与帮扶的高校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经费补助。

第三,继续促进高等院校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市基础教育发展。已于2021年颁布《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其附件2《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有流于形式的苗头,亟需督促落实。

(责任编辑 刘第红)

收稿日期:2023-01-10

作者简介:陈伟,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惠州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文入选第十一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优秀论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BIA210157)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