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呈现与审思
——以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例

2023-07-04石娟万梦莎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俗教科书

○石娟,万梦莎

(1.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通过教科书来实现。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自豪感,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文化意识上要求通过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英语教科书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科书中是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科书是如何表达此种元素的,是否表达得清楚等,都至关重要。

一、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维度划分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将传统文化分为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3];金鸣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传统文化分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民俗、儒佛道文化、中国古代科技[4];张应杭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将传统文化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伦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科技[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传统文化包括: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6]。

综合以上学者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维度的分析,本篇文章将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遗迹、中国传统艺术五个维度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将小学1—6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下面从五个维度三个阶段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起点小学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读。

二、英语教科书中各维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国家、社会、个人,层层递进,呈现热爱祖国,心系社会,提高自我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谈道:“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7]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贯穿英语教科书。其呈现方式以插图直接呈现为主,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显性或隐性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为听教师讲解来对英语教科书信息的挖掘。英语教科书四年级上册Unit2Lesson2的一张图片,是黄皮肤和黑皮肤的学生一起牵手做游戏,传递出不同国家、民族人民友好相处,和谐友爱,共筑美好家园的理想追求;英语教科书四年级上册Unit3Let’sspell部分,以插图形式展现一家人做家务,爸爸在浇花,妈妈在喂小弟弟吃饭,姐姐在扫地,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更是一家人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不仅教会学生在家要帮助父母做家务,而且学生要理解父母、爱父母。该套英语教科书包括全家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问候、帮助他人、与外国同学友好交流、参加劳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以此来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具体见表1。

表1 英语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要素的分布

1—2年级学习的内容较少,占比18%,主要以家庭、朋友、教师和自身的维度来展现,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较为浅显,学生易于明白与掌握。此阶段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学生心中的重要时机,因此应当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英语教科书讲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生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相对深刻的理解。

3—4年级学习内容较多,占比58%,主要以1—2年级所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助人为乐、谦虚行事、保护自然等。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停留于浅显的身边事物,而且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来武装自己,培养“君子”人格。3—4年级是小学生情感丰富的时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为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更易于吸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5—6年级内容相对较少,占比24%,主要以1—4年级所学内容为基础。学生通过复习来巩固1—4年级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自身修养。

(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注重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优秀中国传统节日礼俗是无数代人对古代文明的凝缩,传达了各个历史时期对特定日子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作为较重要的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春节年夜饭吃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祭奠屈原,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新生代的中华儿女学习,以此来传承民族节日,渗透传统节日中的美德,进行美德教育。

由表2可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而增加,1—2年级阶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内容在英语教科书占比较小,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节日的理解较为浅显;3—4年级阶段学生随着语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身边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的讲解,以及这个阶段的学生自身对于一切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主观上想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因此在3—4年级教科书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相关的要素增多,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5—6年级阶段学生学习内容是对之前所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扩充,使学生加深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增添民族自豪感。

表2 英语教科书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要素的分布

(三)中国传统饮食习俗:多与传统节日相联系,凸显传统饮食习俗多样化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体现区域性饮食习惯,具有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学习,可以大概了解饮食发展基本概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由表3可知:第一,从相关性上,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与传统节日呈正相关,不难发现在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单元就会对应讲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这是由于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古代人民辛苦一辈子只为填饱肚子不受饥饿,在日常生活中以粗茶淡饭为主,到特定节日以纪念为目的会准备特定的食物。英语教科书中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介绍多与传统节日相联系。例如,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英语教科书Unit2的Funtime中先讲端午节由来,而后引入粽子,将传统节日文化与传统饮食习俗结合起来。第二,从数量上,英语教科书对于传统中国传统饮食习俗要素呈现数量较少,各要素在各年级的分布数量上差距不大,在5—6年级对于此要素的呈现得多一些。一方面是在5—6年级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讲解增多,所对应的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也随之增多;另一方面,5—6年级学生应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文化习俗知识,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因此,此阶段英语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增多以对应课标要求。

表3 英语教科书中传统饮食习俗要素的分布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迹:内容丰富,增强文化认同感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遗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遗迹是大多数学生耳熟能详的地点,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的学习来拓展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由表4可知,中国传统文化遗迹主要在3—6年级,1—2年级并没有具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遗迹,3—4年级这个阶段出现了8次,5—6年级出现了11次。在英语教科书中,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本与插图并行讲解为主,不再是以插图的形式简单带过。例如英语教科书六年级上册Unit1InChina以整个单元的形式讲解中国东南西北著名的文化遗迹,通过此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的了解增多,并增强对我国的大好河山的好奇感与自豪感,提升对我国辽阔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英语教科书对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的选材来自我国辽阔大地的各个地方,使学生了解东南西北各地文化,了解中国大地多元化的基本样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文化,汲取优秀文化,达到互鉴共赏的目标。

表4 英语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遗迹要素的分布

(五)中国传统艺术:凸显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深厚底蕴,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国传统艺术: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3]。中国传统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是古代人民对当时生活情况的一种表达与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盼。传统艺术文化能够凸显中华民族特色,彰显中华民族深厚底蕴,增强民族认同感。

根据表5信息: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国传统艺术在1—2年级与5—6年级中出现得较少,在3—4年级出现的次数较多,出现了9次,占比50%。这是由于小学3—4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教科书中较多数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一方面适应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历史相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爱国热情。第二,从内容上看,各个阶段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不同,但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艺术,以期达到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目的[8],达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第三,中国传统艺术,其作为一种背景编排在教科书中。例如在英语教科书中六年级上册Unit1的Storytime以稻草房为背景介绍春节的由来,英语教科书利用“以传统带传统”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表5 英语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要素的分布

三、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启示

(一)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的阶段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的协调性

《指南》规定结合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其内容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分布[3],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有清晰的脉络,以此达到《指南》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1.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的阶段性。上面5个表总计结果: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所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量为26、60、48,数量趋势上呈“倒U”型曲线,数量大多集中在3—4年级。根据课标来看,英语学科在1—2年级阶段所呈现的内容多是一些基础性的单词、短语与日常对话,因此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较少;小学3—4年级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量最多,已有文献表明,这主要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教育及学生本人的身心发展有关[9]。5—6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回落,一方面是由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英语教科书更多的是对1—4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落实。由于小学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量差距较大,会导致3—4年级学生不适应,因此各阶段英语教科书的编制要循序渐进,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另外,英语教科书的编写还要注重在不同阶段协调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内容。

2.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的协调性。总结以上表格中的数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遗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分别在英语教科书中呈现的频次分别为50、15、16、19、34个,各要素所占比例不均衡。小学英语教学多是以说为主,学生在输入的过程中若没有足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量输入,那么无法用英语讲述。因此英语教科书在编制过程中,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数量在各年级之间差距过大,以致学生对其了解不够。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协调,可在一个内容中体现多个要素,以一个点带动多个点的方式来呈现。例如英语教科书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时,可将其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同时呈现,也可通过英语教科书中Story的版块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此种方式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整体思维。学生在较为均衡地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后,就会输出更丰富与协调的内容。

(二)科学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使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从以上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英语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题材的重复率较高,因此对其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而且应当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充实性。

1.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科书中,使其内容充实。除上文中所提到六个维度外,可适当增加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十二生肖、《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等,使学生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激起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能力。

2.使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化。英语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不仅通过插图与文字形式,还可以通过歌谣编制、活动设计、谜语设置等。英语教科书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设计活动,使学生一方面学习到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国内外人文、科学等领域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多样化英语知识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时代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立体性

1.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时代性。英语教科书的编者应注重新时期、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内容,百年教科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融会贯通,在不同的时代,既一以贯之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发展、导引创新先进的世界文化[10]。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上要注重挖掘其新的时代价值,例如,道法自然、中庸、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价值。英语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时代意义,例如,可将嫦娥奔月与载人航天工程相联系,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解读端午节的由来,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孔子的教育思想流传千古,并传播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

2.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立体性。运用先进技术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立体化。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事物,因而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现代审美的要素、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英语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停留于书本上的图片与文字,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动”起来,形成“立体化”。教科书通过“立体”的方式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以“事物存在”的方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静向动转化是适合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立体化呈现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输出数量与质量。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习俗教科书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