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特点

2023-07-04刘忠奎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学论文

○刘忠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2022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决定于2022年9月开始实施,势必会对新时代义务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发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尤为人瞩目,不仅因为其吸收借鉴了过往国内外先进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未来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课程体系的灵魂是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1]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中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新的指南。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界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近年来,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更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和分析过往学者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在大数据背景下,本文拟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国内21世纪以来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视角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以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特点。这不仅有助于客观上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发展与演进,也可以准确地把握和展望新课程标准的研究趋势,从而为教育实践领域对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以“历史课程标准”为篇名展开检索,将时间限定为“从2000年到2022年”,共检索出107条结果,剔除重复文章、课程标准原文摘选、英文研究成果外,最终得到95篇有效样本。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样本进行梳理和统计,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频次、占比为主要统计指标,将研究类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年载文量走势、学术期刊分布、作者所属机构、被引和下载量、基金支持、研究内容分布等,以可视化图像呈现21世纪国内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

二、数据分析

(一)年载文量走势

笔者把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检索所得有效样本,从年载文量的维度对2000年至2022年10月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生成直观图像,如图1所示。

图1 2000年至2022年10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年载文量走势图

从图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2000年至今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年载文量出现了两个较大的波峰:一是2003—2004年,二是2012—2013年。这两个波峰的年载文量均达到10篇。2000年和2001年未有相关文章刊出,2002年刊出5篇,2003年、2004年各发表10篇达到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直至2011年降为0。2012年和2013年又陡然猛增至每年发表11篇,之后开始波动。

21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历史教育迎合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颁布试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首次在中学历史教育领域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的完善和发展”[2],它的颁布无疑加快了中学历史学科建设,使其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从2002年开始,广大学者就开展了针对课程标准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加之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颁布,在之后的几年内,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虽载文量整体下滑但仍保持着每年5篇以上的载文量,2007年开始研究热度逐渐降低。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该课程标准提出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3]。这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我们看到,自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课程标准研究再次走向顶峰,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在之后的几年中,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补充修订,可以说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此起彼伏,一直有相关研究成果持续面世,保持着研究活力。

(二)学术期刊分布

1.按期刊所载论文数量分。根据笔者统计,在过去22年中所发表的95篇学术论文分布于49种不同的期刊,可见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发表面广且分散。其中发表在《历史教学》的文章最多,达12篇;其次是《历史教学问题》7篇;《基础教育课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各5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4篇;《教育学报》(含《学科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各3篇。可见,20%的论文集中发表在2种期刊上,约44.21%的论文集中发表在8种期刊上。

2.按期刊等级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等级划分具有许多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以期刊质量划分等级是目前学界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最为人们所关注,其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1992年第1版公开发行以来,迄今已发行9版,最近的一版是2020年版。我们将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过程比较科学合理,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普遍认同的一套期刊评价指标系统。期刊是否可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此,笔者以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将期刊分作两类,即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

经笔者统计,在论文所发表的49种期刊中,其中有13种是核心期刊,36种是非核心期刊。从两类期刊所载论文数量来看,其中43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52篇论文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无论是期刊数量抑或是发表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均少于非核心期刊,可见在95篇论文中,高质量文章所占比例还是相对较低。

(三)作者所属机构

纵观95篇文章,除1篇为访谈性文章未标注作者外,共计作者41位(多个署名作者分开计)。笔者将作者所属机构分为高校、中学、教育局和教研所、其他等四个类型。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作者所属机构比例图

从图2可以看出,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中,作者所属机构多且广泛,但一半以上的作者来源于高校,说明高校教师是从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有10篇、9篇文章发表,占所有发表论文的20%,凸显了这两所在京师范高校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引领地位。历史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是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可喜的是一部分一线历史教师也参与了课程标准的研究。教育局、教研所的作者也占一定比例(约19.51%的作者来自中学),他们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有助于指导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及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职业学校、杂志社、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等机构的作者。

(四)被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

“引用”是指科学论文中对先前研究所做的参考,是作者表明其研究方法的来源、研究思想和研究发现的一种标准方法。论文被引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论文发表的价值,一般来说,一篇论文被引用频次越高,说明该篇论文的认可度和被关注度越高,则价值越高。

依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所示截至2022年10月统计的论文被引用频次,笔者做了简要统计,见图3。

图3 论文被引用频次分布情况

从图3统计结果来看,被引用100次以上的论文仅4篇,其中2篇发表于2004年,1篇发表于2005年,1篇发表于2018年。被引用50次以上的论文仅12篇,一半以上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为10次以下,有的论文甚至未被引用过。

下载频次同样是衡量论文价值的重要指标,与被引用频次相比,下载的频次一般更高。在一定的时间内下载频次越大,说明该论文被关注度越高,影响力越大。截至笔者撰稿时,下载频次最大的是发表于2018年4月的某论文,下载频次是6242次,其次是发表于2004年3月的某论文,下载频次是4285次。

被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虽然与论文的发表时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若某论文发表后短时间内被大量引用和下载,说明此论文被同行关注,我们可以把此类论文定义为热点论文(hotpapers),很显然以上论文都不符合这个条件。若“论文在发表后一定年限内从未被其他论文或研究成果参考或引用”[4],称作零被引论文(non-citationof articles)。一般来讲,尽管零被引论文大多也存在着一定的下载频次,但是这样的论文承载的价值通常是很低的。

(五)基金支持

基金支持是我国最基本的科研资助方式之一。基金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经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研究者的内驱力。一般来讲,论文有了基金支持说明论文已得到相关领域的专家认可,论文内容是比较有新意的,是比较前沿的。

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所示,在过去22年所发表的95篇学术论文中,有基金支持的论文共有5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篇。

(六)研究内容分布

对论文进行整理发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课程标准文本研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研究、其他。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内容比例图

通过图4可以看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论文所占比例最多,达44.2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21世纪以来不同年份发布的课程标准的解读、结构、说明、性质、特点等方面的探讨,也有对民国时期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国外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有特殊教育如盲校、聋校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等。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既有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地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也有新旧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还有中外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等,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异同、发展演进、互补互鉴等。关于课程标准实施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订、课程标准理解运用与教师发展等,着力来说明中学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在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方面,如“课程目标”“核心概念”“知识板块”“教学要求”等均有涉及。除以上研究内容之外,还有研究针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者。

三、结论与思考

分析年载文量走势数据不难看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更新始终为学界所关注,每当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就会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轩然大波”。经过数轮的修订和审议,酝酿已久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份面世。自公布始,学术界、教育界就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于2022年5月第一时间刊发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组长徐蓝教授的解读文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随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戴羽明依据新课标展开了当前历史教学的探讨,并将其成果《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教学转型》刊发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上;除此之外,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也就《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和应用展开了相关讨论。为推进此方面的专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决定自2022年第7期起开设“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研讨”栏目来鼓励学者展开研究。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从而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通过对学术期刊分布的分析,我们看到刊登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广泛,其实这并不利于研究的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然而在这些刊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期刊中,有些期刊的阅读对象并不是主要针对教师,如2019年的一篇关于借鉴国外历史课程标准经验的论文发表在《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上,2008年的一篇讨论中外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的论文发表在《科技信息》上,很难想象这样的期刊会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由此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论文大多刊登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较少,说明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产出不足,实际应用转换欠缺。从前文统计的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的数据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想使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真正起到指导、引领教学的作用,还要在此领域精耕细作,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文章。

从作者数量来看,从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人员并不多。从作者所属机构来看,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院校似乎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专门从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教师队伍,但实际上研究人员寥寥可数。高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中学、教育局和教研所了。许多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后就不再继续研究,真正能够连续、集中进行研究的作者凤毛麟角。中学教师的主业是教学,因此中学教师只能说是兼职研究者;教育局和教研所的工作人员虽承担着培训、落实课程标准的任务,但更多的工作是在一线指导教学,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在发表的论文中,有17篇论文是合作完成的,有的是同部门的同事合作,有的是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这些合作完成的论文质量普遍是比较高的,可见合作是提高研究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总之,要想提高论文质量,一方面要培养研究者的数量,建立一支稳定的、规模化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者之间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作战,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研究群,提质增效。

从基金支持来看,资金保障不足是制约研究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整体来看,95篇论文中仅有5篇论文有基金支持,可见国家或省市对此领域的基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在获得基金支持的5篇论文中,其中有3篇是合作完成的,共涉及8位作者;6位作者来自高校,1位来自教研所(现已调往高校工作),1位来自中学(与高校教师为共同作者)。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较强,科研水平较高,拥有比较广阔的科研平台,申请基金支持也比较容易。而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受学历、职称等条件所限,要想申请基金支持比较困难。而无基金支持,某些科研条件就不易满足,要想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也就比较困难了。中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根育魂的历史使命,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历史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国家或省市应增加政策、基金、项目的扶持,给广大教师提供有利的科研平台。

从过去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分布来看,针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占最大的比例,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研究也占较大比例,多角度的、丰硕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初衷。这些角度依然是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主方向,但仅从这些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发现,在已经刊发的论文中,有些角度没有触及或研究得比较少,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质疑研究、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针对已有观点的争鸣研究等。可见,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这一研究领域依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在巩固原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部“双减”工作决策部署的双重背景下制定的,不仅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的时代使命,也承担着落实“双减”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功能。如何深入理解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让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落地执行,怎样才能让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有效地指导学校教学、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只有及时地对此展开研究,才能有效推动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才能迎合当前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中学论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