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

2023-07-04韦露瑶

华人时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时节节气习俗

韦露瑶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令世界瞩目。画面之中,时光流转、四时有序,节令变迁、美轮美奂,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演绎着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协奏的和谐乐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历法,从古代沿用至今,凝聚着自然、人文、历史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气质,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独特的民族历法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说:“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是在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一个形象动听的名字,每个名字不仅简练地表达了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而且饱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如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等等。

自秦汉时起,二十四节气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所以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如,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七十二候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认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有关,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总结来说就是天文变得很少,物候、物象有变化,但变化也是相对稳定的,只需做一定程度的修正。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到今天也还比较精准,这也是它能长期使用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深深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穿越数千年,仍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毛留喜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近现代以来,农民也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节气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年年岁岁,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鱼鸟、阳光雨露,人与自然和谐与共,谱写了一曲曲瑰丽灿烂的乐章。

应时的传统习俗

中国二十四节气是独特的、完整的历法,已经浸润到我们的血脉基因中,使得我们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传统习俗,尽管不少习俗带有特定的地域色彩,但是每个习俗都与相应的节气紧密相关,有些还带有自然崇拜的神话传说。

例如,惊蛰时节就有不少有趣的传统习俗。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不甚了解,因而演绎出许多奇思妙想———古人认为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所以在古代民间,惊蛰前后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前往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

人们认为,惊蛰时节,一声春雷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由于在农耕时代虫子大多危及农业生产,所以,惊蛰的习俗也多和驱虫、杀虫有关。比如在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当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的习俗;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区,有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叫作“爆惊蛰”,借此吓跑虫子;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认为烟熏火燎能消灭虫害,便会于惊蛰时节在庭院中支起大锅摊煎饼。

有些节气发展到后来,还形成了特定的节日,比较广为人知的当属清明了。清明的主要习俗有扫墓、踏青、戴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旧俗,在这一天,人们要带上酒食、果品和纸钱等,来到故去的亲人墓前清扫、祭奠。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在沿用。清明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一家人在乡野间游乐一番,于是清明时节还有郊外游春、春浴等习俗。

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又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除了清明,还有冬至。至今民间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开始“数九”,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共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应时的瓜果蔬菜和鱼虾,于是每个节气的习俗中又包含不少相应的“食俗”。立夏的很多习俗都与“吃”有关,如吃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饭”;湖南长沙食用掺有豆腐干、蒜苗、猪肉和笋丁的米粉糊,称为“立夏糊”;吃“乌米饭”则是江浙、两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习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故北方人在立夏时喜好吃夏饼、面饼和春卷等。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

各个节气的饮食习俗在各个地方各有千秋,但基本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如“冷惊蛰,暖春分”“三月八,吃椿芽儿” “走谷雨,摘荻谷地”“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等,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节气调节饮食、调养身体、天人合一的智慧。如今,节气养生成為现代人迈向健康的道路之一,不仅传承了中国节气文化,还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优美的文学创作

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中华民族诗意的记忆,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成为我们认知自然万物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坐标,围绕二十四节气创作的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成为我国文化历史中的瑰宝。

流转千年,二十四节气书写了自然、凝聚了智慧、积淀了历史、承载着文化,多少文人墨客“感时而发”创作了许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学作品,表达不同时节和不同阶层的情感生活,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在市井坊间不断传诵。每当吟唱那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岁月中的光阴之美、意趣之美、人文之美,就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有写景的,主要反映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描写节气变化的自然景色,如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有叙事的,描述某个时节发生的难忘之事或是一年四季的民风民俗等,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抒情的,表达诗人对四时的感怀和对故里旧人的思念等,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文字作者、现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在该书自序中写道:“走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便也走在了无比丰富、华美而厚重的文化时空中。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经历了千年岁月而依旧生动鲜活,并在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带给我们新的启迪,展现出新的价值。”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感悟自然、天地、岁月与人生。

二十四节气与文学的关系,如散文家庞培所说:“这里的二十四节气,恍若中国文学史背面靠墙的一架编钟,无论怎样的人声呼吸、魂魄动静,都能触及它庞杂音序之上的一个哪怕最微小的音叉。每一个诗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整本的‘二十四节气,在调匀、校正他独特的嗓音。”自二十四节气出现在我们民族的生活中,它们便成为我们书写的对象,写作者在其中表达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人伦亲情的感念、对农耕情境的凝视、对民俗风物的关怀。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明飞龙表示,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的耳语,是民族风情的标识,是来自广袤大地与辽阔星空的深远记忆,是源自生命、大地的动人智慧。物候的变化,节气的更替,在作家的笔下,牵连的不仅是词与物、情与思,还有念兹在兹的故乡和久远清晰的往事,它们次第盛开在记忆的世界中,并以不同的言说方式彰显其情感、想象与力量。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生命、情感、智慧之间建立了一种辽远苍茫的诗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这些节气名词本身就充满诗意和韵味,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美得让人心旷神怡、遐思翩翩。正是这种饱满诗意的存在,才使二十四节气的书写者们有了不断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具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悠久的历史积淀、深邃的文化内涵,令人始终对此满怀着敬意与热爱。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时节节气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初夏时节要缤纷
好雨知时节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