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一年春好处

2023-07-04许娟

华人时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春牛春饼立春

许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急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知  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百草回芽。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立”,是“开始”之意,代表着温暖、生长。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预示着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正式下发了一个文件,明确表示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的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时最主要的特点是气温会回升,天气会逐渐变暖,日照时间也会变长。当立春时节到来时,我国广西桂林以及江西赣州等地已经进入了春天,有着春天的气息,有的地区甚至开起了花朵,春天则会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立春第一个开的花是迎春花。因在百花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是,由于我国地区比较辽阔,北方大部分地区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时候才会入春。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立春时的南方却另有一番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鸭鹅在水中展翅,自由欢快地游荡嬉戏觅食。动物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们则用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春天乍暖还寒、冷暖交替,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麦从开始返青到成熟期,需要很多的水。玉米、棉花等,从播种到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因而使春旱更显得突出。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仔细观察,春雨时而密。时而疏,时而缓,时而急。在密时,雨滴之间好像不留一点儿缝隙,“噼里啪啦”地落在地上,仿佛炸开了锅;落到河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像一位百岁老人脸上的皱纹。

“鸟飞存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出院里,何处染尘嚣。”雨过天晴,太阳走过七色彩虹,万丈光芒照耀着春天的大地,处处倾泻出盎然生机。草木也知春,地上的小草,细细的嫩叶湿漉漉的;青枝绿叶的树木,像刚洗过一个澡,显得青翠欲滴。最快乐的是阳光下的孩子们,追逐跳跃,唱歌跳舞,还有的在蓝天下放起了风筝,又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画作。

迎  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立春过后,也迎来了春耕,在广袤的田野里即将会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

民以食为天,对于吃饭这件大事儿,那春天是极其重要的,春种才能秋收。休息了一个季节的农家人,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信心满满地开动机车,翻犁耕地。选好种子,购入肥料,检查田地周遭环境和土质问题,为春耕做好万全的准备。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在立春这一天,举行迎接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传统民俗学中,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中还有,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打春,就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清代《春牛图》,这幅作品描绘了立春迎春的习俗,图中春牛旁边的人是司掌万物萌生的句芒神。《春牛图》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还会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迎春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也因各地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咬  春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春虽无形,但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触摸,甚而可以想像。然而,很多人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春是可以品尝的。

旧时北方,京、津等地,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还要吃春饼、五辛盘等,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虽各地都有吃春饼的习俗,但因地域相隔食物口味也大相径庭,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可口。相传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变过来的有待考证。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一场细雨,一阵微风,草色遥看近却无。漫山遍野里,地衣、松菇、青蒿、蒌蒿、灰灰菜、菜苔、春韭……一旦被挑选出来,就不单是野菜或家蔬了,它们成了春的化身,它们是有形之春,让春的色彩、气味、能量、节奏、智慧与感情,成为具像,让春从口入,成为可能。

在南京,以野菜为主题的菜肴花样不胜枚举,最出名的要数“七头一脑”。荠菜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苜蓿头、小蒜头、豌豆头和菊花脑,八道菜完全不重样,清炒、油炸、腌制、做汤等,烹饪方式各不同,每一道都香气扑鼻,在整个二三月占据了南京人大半的饭桌,堪称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一口野菜,是舌尖上的踏青,也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挥不去的乡愁。对于有“野菜情结”的南京人来说,没有野菜的春天,是不完整的。

古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不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是把春的帷幕拉开,她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成神奇的活力。从绿意葱茏的苍山,到冰雪消失殆尽的春泥,田野里有被唤醒的蛙叫声,河边的柳条慢慢披上了清新的绿芽,花儿也将被春风吹红,一切都欢腾雀跃起来。

(责编  凌  云)

猜你喜欢

春牛春饼立春
农事 立春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春饼迎春
常忆故乡打春牛
农事 立春
春牛图(年画)
立春摆饰
京郊寻春意 胡同吃春饼
立春
春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