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后作业

2023-06-30焦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式作业尝试双减

焦婕

“双减”政策是教育新时代落实的具体教育改革政策之一,其落地施行也意味着教育开展的方向和目标发生了质的改变。“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余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压力,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保证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实现全面塑造。通过表面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育人”理念的体现,也能够意识到教师需要扭转教学认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将“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加以呈现。因此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课后引导的效果,通过正确、科学、多样地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学生的基础巩固、能力发展、个性提升提供保障。

一、“双减”背景下设计语文课后作业的方向与目标

课后作业是学生用于巩固课堂所学、夯实语文基础、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教师紧抓不放松的教学关键环节。而“双减”政策恰好提到了这一关键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需要达到“减量”但“增效”的要求,即让学生减小自身背负的作业压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多样化、多模式的作业完成效果,从而在消除学生对语文作业抵触情绪的同时,塑造自身多种语文能力与素养。这是“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蓝图,然而要想完成这一蓝图,教师就需要寻找之前课后作业布置的弊端,并且采用新的作业布置形式将问题加以改进,并且在对比效果下寻找新的课后作业设计方向和目标。

对比之前的语文课后作业布置,我们能够发现两大问题,一是学生每日面临的课后作业数量过多。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攻克难题,之后便给予学生充足的休息放松时间,让学生在劳逸结合过程中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塑造,但是繁重的作业让学生在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的状态下仍然进行练习,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数量必须要控制,保证学生在精力充足的前提下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二是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单一化,学生每日接触的作业几乎都是书面作业,从而实现“烂笔头”促成“好记性”的目标,而单一的作业模式与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还会让学生在机械记忆中失去对知识点本身的思考意识,并不能对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提供推动力。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的模式与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经历不同的作业完成过程,塑造不同的语文能力与意识,真正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真实思考。

二、“双减”背景下设计语文课后作业的具体对策

(一)巩固课堂所学,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1.设计思维梳理式作业,捋顺知识脉络

许多教师在之前的作业布置中会希望学生通过反复的机械式练习来达到有效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方式不但效率低下,且持续性较差,因此并非学生的首选。要想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加强记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尝试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是学生借助作业的完成应当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作业时,应当尝试摒弃原先的固定式思维,尝试从另一种角度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加强记忆、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布置思维梳理式作业,即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的梳理捋顺脉络、互相联系,最终让学生在寻找关系、建立关系、关联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教师可以为一年级的学生布置“组织基础性思维导图”这一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拼音知识进行导图的尝试绘制。这一作业的开放性在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拼音的理解进行分类、绘制,如学生可以将拼音按照“声母”“韵母”等类别进行分类,并且将“声母”“韵母”的位置区别、发音位置区别等特点标注在导图中,也有的学生可以将整体认读音节按照组合特点进行分类并绘制导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同分类导图进行分享,学生通过绘制、理解各具特色的导图,能够加深对所学拼音的印象。这种作业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就养成构建思维、捋顺脉络的良好习惯,对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2.设计小组合作式作业巩固学习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对答如流,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一旦回到课下,在独立面对课后作业时却发现诸多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且处在塑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遇到作业中的难题往往会望而却步,或是思考良久却收获甚少,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效率,也为了帮助学生塑造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布置“合作式作业”,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分工完成,而这种作业涉及范围也是较广的,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这一模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摸索、合作探索、思维碰撞、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良多,达到“1+1>2”的效果。

教师可以围绕《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涉及的成语深入学习理解,而这种理解是需要合作完成的,如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这两个成语的学习查找,有的学生负责弄明白“提心吊胆”“手忙脚乱”这两个成语的意义,“学习理解”并非要求学生查找这一成语的意义,还需要学生读准确、理解透,寻找同义词、反义词等,每一位组员负责的“工作”量都不多,因此学生可以深入、仔细学习,之后回归到小组中进行分享讲解,每一名学生都是“小老师”,也都是“学生”。这种作业完成模式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塑造自主学习意识。

3.设计自问自答式作业,推进查缺补漏

对于学生来讲,根据书面作业呈现的题目进行回答是最为熟悉的作业完成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习惯成为“回答者”,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面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应对学习,加强巩固,没有提出的问题,学生或许也没有掌握相關的知识,却因为没有回答相关的题目而疏忽了。这也是很多学生学习存在漏洞而不自知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转换位置,成为“提问者”,即进行“自问自答式”作业的完成。所谓“自问自答式作业”,即教师将出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问题的提出,之后自己尝试进行解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学生不会停留在一个学习程度无法前进。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刚刚结束的单元进行作业问题的设计,学生从基础知识角度出发,可以要求自己默写生僻字及相关释义,也可以给自己出选词造句等题目;从单元课文理解角度出发,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学习效果不佳的一篇课文进行重读、细读,体会文章情感。除了给自己提问题,学生还可以给同桌、组员布置问题,相互解答相互学习,从“自主性查缺补漏”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学习存在的短板,寻找难点让教师进行进一步解答。这种作业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亡羊补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障碍。

(二)塑造学生能力,开展拓展引导提升

作业存在的本身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成为塑造学生语文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工具,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作业的可塑造性特点,通过作业的设计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后引导拓展,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1.设计实践性课后作业,塑造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被学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也需要通过生活发现语文的存在,并且发现语文之美。因此为学生设计实践性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生活感受语文,是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作业设计的方向。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接地气的”“熟悉的”,才能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围绕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从三首之中选择一首自己最为喜欢的故事,尝试通过其他的方式将古诗的意境与内涵加以表达。学生可以开阔思维,尝试以绘画的方式对古诗中描写的季节景色进行描绘,借助形象的图画来凸显古诗的画面感,通过这一直观的视觉冲击加深读者的印象;学生也可以将古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进行白话文的改写,编写小故事来达到学习效果,抑或是通过寻找合适的朗诵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进行有情感朗读并进行录制。这些方式相较于默写“文言文”都是更加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可以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之生活化的熟悉元素进行糅合呈现,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塑造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设计拓展读写式作业,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读写能力的塑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之路上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教学目标。学生具备过硬的读写能力,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理解感悟、情感表达,语文学习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传统的读写作业布置形式往往让学生对读写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换一种作业布置思维,为学生设计“拓展读写式作业”,塑造学生基础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能力。

如教师可以选择《琥珀》这篇课文,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剖析,之后进行仿写练习。如学生可以选取“小蜘蛛和小苍蝇”的动作细节描绘在脑中模拟当时的场景,之后可以将这些动作细节描绘的手法进行“仿写”,尝试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细致表述;学生也可以尝试将原有的结局进行改写,如琥珀的形成过程、小蜘蛛和小苍蝇的争斗过程等等,尝试将课文的风格、内容加以变换。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脑洞”,自由畅想、自由创作,塑造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作思维。

3.设计个性化课后作业,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力

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天赋,也有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潜能尚未被发现。站在“双减”政策的“育人”理念角度,教师应当为学生的个性化语文特长提供成长空间,也应当尝试深挖学生的语文潜能。但是这些目标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课后作业,借助作业的完成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將学生按照语文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如“阅读组”“写作组”“朗读组”等,之后每周选择一至两次作业布置机会,为各个兴趣小组布置个性化语文作业。比如阅读组围绕《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就《鲁宾孙漂流记》这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后通过阅读分享会的方式将作业完成的成果加以展示;也可以为写作组的学生设计不同文体的写作作业,让学生尝试从简单的记叙文过渡到说明文、诗歌等体裁的文章创作,拓宽学生的写作认知面。这些个性化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语文特长发展的舞台,也可以帮助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学生挖掘自身具有的语文潜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发展天地,在实现“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

“双减”政策的施行给实际的教学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到学生课后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借助作业的巧妙布置,合理利用学生的课后学习机会,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自身语文能力的塑造与个性化特长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与塑造体验,促进自身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双减”政策的含义,并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设计合理化、多样化的作业模式与内容,真正将“育人”的理念加以落实体现。

猜你喜欢

式作业尝试双减
对比与探索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对比与探索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