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举措例谈

2023-06-29陈秀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一体化新课标课堂教学

陈秀君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教学 实施举措

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开展语文教学落实课程目标,同时对教学评价给出明确指引,过程性评价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其中课堂教学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要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反思教学活动,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的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一种基本策略,广东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认为:“一体化”是指把本来相关的各个部分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转变为一个密切协作的整体。这里面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教学、学习、评价本来就是相关联的,但是由于各种原来变得有所脱节、不紧密了;二是这些部分是可以转变为“一个整体”的,发生这种转变的核心力量是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重建关联、粘合成为一体,不再脱节;三是各部分要“密切协作”,指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之间互相制衡、检验、促进。打个比方,如果说教育目标是目的地,那么“教-学-评”一体化是一艘航母,“教师的教”是方向盘,“学生的学”是发动机,“教学评价”是燃料,他们共同协作,达成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大都关注自己怎么“教”,对学生怎么“学”关注得较少,大部分教师只顾完成自己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算完成了一节课,对于学生应该如何学习这些内容则思考得比较少,至于如何检验教和学的效果,则思考得少之又少了。重“教”,轻“学”,缺“评”成为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造成新课标达成度较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就是对“教-学-评”相脱节现象的纠正。深圳名师向浩老师认为广大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采取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应该是基本常识”。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有“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可见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达成新课程语文目标的不二选择。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需遵循以下三个行动程序:一是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二是对应设计学习任务,三是评价贯穿教学过程。

一、教——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目标清晰准确才能学有所获,“如何为每一天的课堂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是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教学的首要原则”。目标贵在准确、具体、可评价。如何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呢?

(一)基于课标的指向性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层级和来源,“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北京师范大学王超发表在《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年第2期的《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提出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是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在制订针对一篇课文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局限地把眼光放在这一篇课文上,将“这一课”放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中来总体考虑。按照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甚至课时目标等不同层次的要求明确“这一课”的教学价值。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重视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再看单元架构,这一单元主题是“人物精神”,与《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构成单元的群文。主要学习方法是“精读”,字斟句酌,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和妙处,必要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这是确定《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的第一步。

(二)基于学情的共同性

学情是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时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学情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教师不可能把这些情况都考虑进去。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要避轻就重,要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的。我们不妨先不去思考学生已经会什么,可先分析学生不会什么,是否对本课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孙权劝学》一文中学生是否明白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读书?大部分学生应该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无从了解文中“初,权谓吕蒙日”中的“初”究竟是怎样的“当初”,这势必影响学生理解孙权和吕蒙的人物精神,显然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助读材料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和学一致性的体现。

(三)基于评价的可行性

目标是学习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学到什么程度就算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应该在学习伊始就让学生明确,这种“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这要求教師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叙写教学目标,不能模糊不清,笼统而论,要可评估、可测量。学生依照这个教学目标明白自己该往哪里走,走到哪里去。比如《孙权劝学》单元要求“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和妙处”,如何品味呢?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品味到了呢?如果用“掌握”“培养”“理解”等势必造成一笔糊涂账。所以教学目标要选用能具体描述学习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认出、背诵。综合上述,《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可表述为:1.运用译读,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故事情节。2.运用精读,能区分称谓语、语气词、标点所蕴含的不同含义,读出人物的精神。3.运用历史材料,能具体说出孙权劝学的旨意和深远影响。

二、学——对应设计学习任务

“对应”是一一对应的意思。教师基于课标、学情、评价精心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后,下一步是围绕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设计学习任务。冯善亮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首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任务,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一)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学生的学是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的,具有很强指向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个小任务,或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或自主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一步步逼近教学目标。比如教师针对《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对应的教学任务:一读文意,二读人物,三读文化。三个“读”一一对应三个教学目标,并且精心设计“读”的具体任务。第一个“读”是教师运用自由译读的方法,旨在读懂文意。第二个“读”是运用语气词揣读法、标点误读法、称谓代读法,旨在体会人物精神。第三个“读”是运用历史材料阅读,旨在读懂故事蕴含的文化,如孙权的治国韬略,鲁肃的儒士风度,《资治通鉴》的成书意义等。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成符合学生完成的一个个“读”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每一个任务都对应教学目标,每一个任务都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这就叫做一一对应。

(二)学习支架与教学目标一一对接

“对接”是一一支撑的意思。支架,原是指建筑用的脚手架。后来心理学家伍德将其用来表示先行者对后来学习者提供的有效支持。学习支架往往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活动、材料、暗示等,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的常用工具。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支架的适时搭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重要,比如提供协同学习、设计模拟情景、提供助读材料等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学的智慧体现。如教师问:《孙权劝学》的“初”似乎无关紧要,是否可以删去?激发学生去思辨,同时提供“初”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谈谈对“劝学”的背景和人选的理解。

(1)当初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主帅周瑜去世。遗书有言:“……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

(2)“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果敢有胆,因屡立大功备受器重。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这两则背景材料能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对吕蒙人物形象的转变有更直观的认识。及时搭建学习支架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更是突破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措施,学习支架起到支撑引领的关键作用。

三、评——评价贯穿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冯善亮老师也指出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特别是形成性评价重在学习进程中及时评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以确保教师能够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打破了学习、教学、测评的界限,使学教评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学教评能够实现一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无时无处不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等方面作出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应该是以促进反思学习过程为目的,评价要一以贯之,一一对标,要体现及时性、一致性、多元性。

评价要及时,学习出现困顿时,及时作出评价和纠正。比如学生朗读《孙权劝学》时把“即更刮目相看”的“更”读成了g èng,究竟是读g ēng,还是读g èng?学生感到很困惑。教师可鼓励学生“更”的多音词组合,万象更新,更正;更多,更好,然后让学生探究发现这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明确此文中应读gēng,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探究和糾错的学习态度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学生读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明明是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鼓励学生探究这两个标点暗含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孙权劝学的语重心长和循循善诱,更要表扬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在这些核心知识的关键处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语文习惯和思维能力。

评价要一致,学习任务结束时,对应设计评价方式和工具。就一堂课而言,每个学习任务完毕后是否达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设计相应的评价。如《孙权劝学》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运用精读,能区分称谓语、语气词、标点所蕴含的不同含义,读出人物的精神”,对应学习任务是“读人物。运用语气词揣读法、标点误读法、称谓代读法,体会人物精神”。学生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后,教师要设计这个环节的评价工具。比如编好朗读的纸笔测试题:

设题一:请你为下列句子添上标点符号并阐明理由,并展示朗读。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或设题二:请为以下句子设计朗读技巧,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的理由。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诸如上述,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针对学生“精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和监督,促成学生达成目标。

总之,“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精准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一一对应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在及时反馈的评价下,课堂教学是踏实的,学生所得是具体的,评价是及时有效的。

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应设计学习任务,评价贯穿教学过程这三个具体行动是实现“教一学一评”的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一体化新课标课堂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