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2023-06-27杨文焘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密州江城子群文

杨文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教学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新中考政策适时而出。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必须站在新中考的角度,积极探究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是初中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究了中考视域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初中语文课上组织实施好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教学方式,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

一、目前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语文课上,许多教师误解了群文阅读中的教学内容,从而没有明确界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也没有充分重视古诗词阅读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堂上,以往教师习惯于单一文本讲解古诗词,群文阅读以两个或更多篇幅来教学古诗词,这相对单篇目教学,突然增加了教学文章的数量,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方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为文本整合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只注重对整个内容的解释,而忽略了对基本字词和短语的解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清楚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议题设计不明确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选择并设计出合适的群文阅读议题,只是根据实际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考点内容,忽视了应试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对学生综合学习的形成不够重视,群文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就無法实现。

3.问题设置无效

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提出了许多相关问题,但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体现出连贯性,从而使整个课堂效果不太好,最终导致教学时间延迟,学生无法理解诗词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古代诗歌知识,并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学内容,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不能真正消化知识。

二、中考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特征

群文阅读是指为了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教师选择一组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所以,群文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古诗词,因此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1.主体性特征

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尤其中考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2.互动性特征

为了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学生和教科书三者要有关联,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互动对话,使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相互间的协调努力,就问题进行有效对话。

3.探究性特征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主题,设置好每一个学习周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古诗词形成独特的理解,以便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中考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阅读议题

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确定古诗词的议题,并将其融入群文阅读文本素材中,为群文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古诗词深层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有相同的主题,与课外诗歌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可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把与之相关的篇目组合在一起,形成群文阅读的素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加上教材中的这一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密州三曲”,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阅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培育了学生良好的文学审美情趣。

2.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学习效率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情境:“同学们想一想,每当佳节月圆之时,我们常常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有谁知道,这是出自哪位作者的作品?”有学生回答:“这两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结合以前的学习材料,明确说出,1076年苏轼作于山东诸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苏轼的个人经历,苏轼在许多地方任职,都留下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增加古诗文化的积累。

3.组合群文素材,落实教学环节

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他们读过作者的同类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明确表示,这首词主要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以及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自学与文本赏析相结合,重点理解文本的基础知识,同时设计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正确答案。同时教师向学生解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密州发生了旱灾,蝗虫滋生。经过一年的治理,情况略有改善。苏轼自己求雨时,正好下了一场大雨。在回家的路上,他写下了这首词,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间点,苏轼为了有效避免与朝廷之间的冲突,申请外调。当然为了更好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教师还可进行相关素材的拓展。

因为作者在同期,还有另一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其中写道“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结合教材中的词作,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都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哪些词句是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在文本中找到这些词句,并分析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分析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豪情壮志,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洒脱胸怀,进而理解作者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

4.对比阅读,增进文本理解

在学习了“密州三曲”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这三首词作进行比较研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应该是他刚刚抵达密州时所作,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而《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作者在密州主政,并取得了一定的政绩,产生了成就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离别密州时所作,表现了一种矛盾的悲伤情绪。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三首古诗词,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情怀。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反映了作者的矛盾情绪,作者希望与众不同,但又脱离不了尘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直抒胸臆,体现豪迈和无畏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别有一番哲理蕴含,作者心向朝廷,但害怕卷入政治旋涡。通过“密州三曲”作品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密州时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而充分感受到苏轼的真实内心。

总之,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重要地位,但古诗词相对抽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中考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308]

猜你喜欢

密州江城子群文
江城子·春潮不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江城子·密州出猎
群文活动
江城子,秋日送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