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

2023-06-26彭懿张雪莹曾芳缘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术语话语

彭懿 张雪莹 曾芳缘

摘 要:话语分析发展至今,研究路径丰富,各具特色与优势,但在涉及语言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上,多局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了对专业领域话语的关注与参考,以及对普通话语内术语的理解、使用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探究。文章结合术语学、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基于专业话语和普通话语识别术语,解析术语的语义和语法,然后综合术语的语境、语义和语法,并借助其他话语分析方法,揭示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态度等。随后,将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論应用于剖析中国生态环境话语,展现了该理论的适用性与发展潜势。

关键词:术语认知话语分析;话语;术语;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3;C04;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2

Terminological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PENG Yi, ZHANG Xueying, ZENG Fangyua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analysis, a variety of research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eac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However, in terms of analyt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language, most of them are limited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neglecting the attention to and reference to discourses in specialized fields,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erms in ordinary discourses, along with the ideology behind the terms. Based on Terminology,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erminological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CDA), identifying terms in light of specialized and ordinary discourses, analyzing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parts of terms, and then combining contexts,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contents of terms, togeth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other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reveal the ideology and attitude underlying terms. Subsequently, the TCDA theory is applied to illustrating Chine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uch a theory.

Keywords: Terminological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CDA); discourse; term; cognitive linguistics

收入日期:2022-10-21  修回日期:2022-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术语知识视域下的中美生态环境话语对比研究”(21BYY08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能源新闻话语的认知研究”(20YBA168)阶段性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汉外语言对比与传播研究”团队项目成果之一

0 引言

话语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探索路径丰富,主要包括:(1)批评话语分析。该方法聚焦权力运作与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重视批评,意在解构。其代表人物Fairclough和Wodak,分别提出了三维分析模式[1-2]和话语历史分析框架[3]。van Dijk将批评话语分析视作一种批评视角[4]。辛斌从三个方面关注此分析模式的不足[5]。田海龙认为话语研究正从“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阶段转向“批评话语研究”阶段[6]。(2)积极话语分析。此路径剖析政治、生态、文化等多类型话语,关注国家或国际重大问题,重视肯定,意在建构。Martin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的概念,认为探究如何和谐共处更重要[7]。朱永生主张拓展此分析路径的研究范畴和方法[8]。(3)多模态话语分析。该视角综合探究文本、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揭示多模态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Kress 和Leeuwen将此路径从文本语言延伸到视觉领域[9]。Forceville和Mubenga分别从认知和语用视角开展了多模态语言研究[10-11]。张德禄和赵静对多模态话语组合模式和该模式的具体步骤进行了总结[12]。(4)生态话语分析。该路径基于分析者的“生态哲学”,对话语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侧重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揭示语言对各种生态关系的影响。代表人物Alexander和Stibbe定义了生态语言学[13]。Stibbe区分了生态话语的三个类型[14-15]。黄国文和赵蕊华概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16]。(5)和谐话语分析。在中国特定语境下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传承“以人为本”的中国哲学思想,主张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关注人与生物、人与自然、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国内学者赵蕊华和黄国文建立了该路径的研究框架并进行了实例验证[17-18]。

上述话语分析路径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重要基础,各具特色和优势;我们认为这些话语分析范式在借鉴术语学以及术语认知等方面尚待补足。基于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以及术语学、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我们提出话语分析的新路径——术语认知话语分析,并在阐明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之后,将该理论应用于分析中国特色生态环境话语。

1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

话语分析发展至今,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研究方法丰富,新兴的话语分析体系如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等仍在积极构建。然而,我们发现以往的话语分析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1)在分析语言的理论和方法上,基本仍局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围;2)忽视了对专业领域话语的关注与参考,以及对非专业领域即普通话语内术语的理解、使用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等的探究。

术语是专业领域的词汇单元,涉及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19]68-77。“术语是语言单位、知识单位与话语单位的结合体”[20]。我们认为除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外,结合术语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聚焦话语中的术语,综合术语视角下的话语分析,有望弥补传统话语分析的不足,由此提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如图1所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步骤:1)基于术语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确立话语并识别话语中的术语;2)基于术语学、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展话语中的术语分析,包括解析术语的语义结构和意义建构,以及术语的语法形式;3)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其他话语分析方法,进行术语话语分析,即综合话语中的术语语境、语义和语法,并借助其他合适的话语分析方法,剖析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态度等。

1.1 话语的确立与术语的识别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的第一步是确立所需研究的话语,即相关术语所使用的语境。虽然目前不少领域逐步建起了各类语料库,但由于实际研究的话语相对具体,我们可以自建语料库。为便于后续分析和识别话语中的术语、解析术语的语义与语法,作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的语料库应包含两类:一类是某专业领域的专业语料库,另一类是非专业领域的普通语料库。专业语料库涵盖专业领域话语,非专业领域语料库涉及普通话语。专业语料库来源于专业领域的专著、期刊、政策法规文件等,非专业语料库源自新闻报道、访谈、演讲等。

随后,我们需要识别话语中的术语,为此,可借鉴术语学识别术语的方法,如LHomme[21]提到的综合利用语料库和术语识别工具,在话语中识别术语。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我们作为语言研究者,尚未具备充分的相关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但可以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和术语识别工具来确认话语中的术语。将专业语料库和普通语料库分别上传到在线文本分析工具Sketch Engine(SE),并应用其中的术语提取功能即进入“关键词” (“Keywords”)栏目识别术语,包括单词术语(single words)和多词术语(multi-word terms)。术语在其所属的专业话语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往往高于其在普通话语中的出现频率,这也是SE识别术语的主要原理。专业领域话语和普通话语对于识别术语的重要作用也由此可见一斑。另外,也可以借助其他术语识别工具如TermoStat[22]等识别英语等相关语言的术语。

此外,我们可以参照专家经验和现有的术语词典等对术语予以进一步确认。如LHomme[19]5-77概括了术语的4个特征:(1)专业领域特征。术语与专业领域知识相关联。(2)论元特征。若论元是术语,其谓词也很可能是术语。(3)形态关系特征。若a为术语,与之在形态和语义上相关的词汇单位b也可能是术语。(4)范式关系特征。若a为术语,与之有聚合关系的词汇单位b也可能是术语。另外,各专业领域内已有的术语词典或术语库也可以用于确认话语中的术语。

1.2 话语中的术语分析

确立了话语和术语之后,我们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解和挖掘这些术语本身的语义内容与意义建构,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究术语的语法表现形式。这一步既有助于揭示和推广术语及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有利于促进下一步聚焦术语的话语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彭懿等[23]提出的认知整合模型开展术语的认知语义解析。为兼顾术语的已有专业释义和实际使用情况,基于彭懿等(2022)[23-24]的框架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基础,经改良的事件域认知模型[25],并引入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提出術语知识表征的认知整合模型CIM(图2)。该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术语的离线知识。基于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著、期刊、网站等资源,我们可获知术语的专业释义,并由此推知该术语的相关离线知识结构和意义构建。其中,改良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1是术语的离线知识结构之一,涉及框架语义学的典型元素,包含3层结构:根据专业释义可得出第一、第二层的基本元素,即施事、过程、受事、结果等,第三层包括相对第二层概念更进一步的特征信息。术语的离线知识结构还包括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分别记作CM1、CM2。术语的离线意义建构涉及与这些可能的离线知识结构相关的概念整合(CB1),体现为4类可能的变体:ECM1+CB1、ECM1+CM1+CB1、ECM1+CM2+CB1和ECM1+CM1+CM2+CB1。(2)术语的在线知识。基于术语使用的实际语境,我们可推知该术语的在线知识结构和意义构建。其中,ECM2是在线知识结构之一,因为加入了真实语境而不同于ECM1的内容。术语的在线知识结构还包括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分别记作CM1和CM2。术语的在线意义建构则涉及与这些可能的在线知识结构相关的概念整合(CB2) ,体现为4类可能的变体:ECM2+CB2、ECM2+CM1+CB2、ECM2+CM2+CB2、ECM2+CM1+CM2+CB2。此外,CIM根据术语的离线和/或在线使用的具体情况会产生相应的不同变体,例如彭懿等[23]探讨过的3种变体:ECM1+CM2+CB1+ECM2+CM1+CM2+CB2、ECM1+CM1+CM2+CB1+ECM2+CM1+CM2+CB2和ECM1+CM2+CB1+ECM2+CM2。

在解析术语语义之后,我们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继续探寻话语中的术语语法形式。其实,系统功能语言学创立的目的就是为话语分析服务的[26]。杨雪燕[27]指出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涵盖了话语分析的3个角度:话语、认知和社会文化,关注语言和话语视角,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并将语言区分出3个层面:词汇语法、语义和语境。其中,词汇语法主要包含3个方面:及物性系统,语气与情态系统,主位、信息和衔接系统,分别对应语言的3种功能,即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指的3类语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词汇语法和语义的3个次类又分别对应情景语境的3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由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和话语中的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见表1)。

此外,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后续发展,对表1进行了适当补充,展示新近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层面(见表2)。如Martin 和White[28]认为除语气和情态之外,词汇层面的评价资源也是体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将评价系统分为态度系统、极差系统和介入系统。

显然,目前表2的词汇语法各项内容已经能够为我们分析术语的语法形式提供较明确的参考。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他方面的拓展内容,我们还可以继续完善表2的内容,但限于篇幅和研究重点,暂且补充评价性词汇的再分类方面。

1.3 术语话语分析

最后,我们继续聚焦话语中的术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现有的话语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术语的语境、语义和语法情况,并结合其他的话语分析方法,揭示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态度立场等。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层面的论述,杨雪燕[27]进而将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分别排列为上、中、下3个层面,概括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话语的两条路径:(1)自下而上的方法:从话语的词汇语法层面着手,探究其语义,随后发现其语境特征;(2)自上而下的方法:从话语的语境层面入手,推测其语义特征,最后在词汇语法层面找到证据。据此,我们提出的术语认知话语分析属于自上而下的方法——从包含相关术语的话语出发,剖析术语的语义,探寻术语的语法。

除了参考上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内容,我们还可借鉴已有的一类或多类话语分析方法,例如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等,剖析术语的语法形式和话语功能,挖掘话语中隐藏在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态度等。这种以术语为核心的话语分析方法,我们称之为术语话语分析。相应地,我们将以术语为中心的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等分别称为术语批评话语分析、术语生态话语分析、术语和谐话语分析等。我们将在下文结合实例,阐明和应用术语的话语分析,特别是术语和谐话语分析。

虽然术语视角下的话语分析路径在以往未被正式提出,但已有学者意识到并关注术语的认知和社会功能与价值。如张维莎[29]探讨了公共政治话语中的术语掩饰和美化功能。刘润泽和魏向清[30]针对生态译学话语的建构提出了术语批评路径,指明了术语对于学术话语在理论知识、话语结构、语言形式方面的积极作用。刘润泽和魏向清[20]指出早在1886年恩格斯就在《资本论》序言中展现了术语的批评思维与方法,并阐明阿尔都塞对该序言的解读以及库恩的范式革命都体现了术语的话语批评价值,在此基础上两位学者明确提出并论述了学术话语建构的术语批评方法。张春泉[31]研究了文本的术语修辞生成与建构以及模式特征。这些研究也是我们提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凭证。当然,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的范围更广,不仅涉及学术话语或专业领域的话语,还包括非专业领域的普通话语。在下面的应用分析中,我们将侧重术语在专业与非专业话语中的认知解读,并对其在普通话语中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2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的应用

我们以所搜集的近10年中国生态环境话语为对象,应用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包括确立中国生态环境话语,对中国生态环境术语进行分析,以及对聚焦于中国生态环境术语的话语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确立中国生态环境话语:基于近10年涉及生物、气候、能源、污染4个方面的中国生态环境专著、期刊文献、报告、政策法规等,自建了专业语料库,整理并上传至SE后共计1 619 370词。同时,选择SE自带的大型中文语料库China Web Corpus 2017 Simplified(zhTenTen17)作为识别术语的参考语料库,该库共计13 531 331 169词。另外,为利于术语在普通话语语境中的分析,我们还自建了以中国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普通语料库,源自近10年生物、气候、能源、污染的中国生态环境新闻,共计955 801词。至此,我们大体确立了近10年的中国生态环境专业话语和普通话语。

然后,开始分析这些话语中的中国生态环境术语。首先识别术語:使用SE导入自建的中国生态环境专业语料库,将其设为主语料库(focus corpus),将前文所述SE自带的中文语料库设为参考语料库(reference corpus),然后运用SE中的“关键词”功能,提取中国生态环境单词与多词术语。限于篇幅,本文中只列出其中排名前50位的单词术语(表3)。

随后,我们从上述术语表中选取一个近年常用的中国生态环境术语“碳达峰”,进行话语中的术语分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将“碳达峰”定义为某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然后由这个历史最高值开始持续下降,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并且“碳”主要指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32]。根据该专业释义,可推出术语“碳达峰”的基本离线知识。其中的事件域主要涉及“碳达峰”和“登山”两个事件域,后者是前者的源域。在“碳达峰”事件域中,“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和“数量”分别作为施事、过程、受事和结果,位于第二层级;“多、少”作为“数量”的分类信息特征,位于第三层级。人们以“登山”来认知“碳达峰”,体现了术语“碳达峰”的另一类离线知识结构,即概念隐喻:“二氧化碳是人”与“碳达峰是登山”。二氧化碳如同人类,会参与活动,经历变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少到多,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这一系列过程,有如人类登山,经由山脚、山腰,直至登上顶峰,然后下山。依据专业释义可推知的“碳达峰”的离线意义建构,涉及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如图3的离线知识所示,输入空间 I“碳达峰”和输入空间 II“登山”投射到类属空间的共享元素主要为“过程、特点”。两个输入空间均有部分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成了层创结构“像人登山会到达山顶一样,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达到最高点”。另外,结合例(1),我们将揭示“碳达峰”的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

例1: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着力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奋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曾鸣,《人民日报》2021年7月28日)

根据例1构建的术语“碳达峰”的认知整合模型如图3所示。

如图3的在线知识所示,例1中术语“碳达峰”的知识结构因加入具体语境,其细节变简略。此时,“碳达峰”被置于更大的事件域“能源发展”中,充当国家发展、能源结构改善的结果之一。“碳达峰”也因隶属基于“战争”域得以隐喻式理解的“能源发展”域,而涉及概念隐喻“碳达峰是战果”。在隐喻“能源发展是战争”中,国家的能源获得发展,实现碳达峰,犹如战争的一方赢得胜利,获取战果。与术语“碳达峰”在线意义建构相关联的概念整合网络属于单域型网络。在该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战果”为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输入空间“碳达峰”的元素成为合成空间的填充元素,涌现的层创结构为“国家希望推动能源发展,如期实现碳达峰这一胜利战果”。

认知整合模型与分析帮助我们基本了解了术语“碳达峰”的认知结构与建构。接着,我们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探究“碳达峰”相关话语的词汇和语法。

从概念意义来看,例1中的“构建”“改变”“推动”等词汇展现了物质过程,表明实现碳达峰的行为,揭示了当前能源战略方向下的关系设定——综合能源系统与人们的关系更亲近,传统能源路径则相对疏远。“大力”“奋力”“硬(仗)”这些词汇体现心理过程,使物质过程成为心理投射的内容。“需要着力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等表达展现了关系过程,阐明综合能源系统的构建、传统能源系统的改变与实现碳达峰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期实现”引出“碳达峰”这一核心概念,表达本话语的目标,体现言语过程。概念意义也揭示了这段话语的主要内容即语场,为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需要推动发展综合能源,调整传统能源。

例源自《人民日报》,作者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从人际意义与语旨来看,我国政府和专家代表通过这类肯定陈述句,创建了作者与读者、政府与民众等之间的关系,向读者表明要如期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以及对计划实施途径的坚定信心与支持。“需要”表达了综合能源的构建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情态,“着力”“大力”“奋力”等评价性词汇更是以强调的语气,体现了我国将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意态。

从谋篇意义来看,语篇功能的实现形式是主位结构:“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提供已知信息的主位,剩余小句中的述位所给出的读者预先未知的信息为“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者以正式书面倡议的语式,通过主位与述位信息的衔接,政府则以公开宣传该文章表达赞同的方式,构成了该话语信息的积极传达。

综合术语“碳达峰”的认知语义结构和意义建构,以及相关话语的词汇语法表现形式,我们发现:该术语的实际使用语境,包括语场(要努力如期实现碳达峰)、语旨(政府、专家向读者、人民表示要按时实现碳达峰的决心与计划)、语式(在我国主流媒体、党报公开发表如何按期达成碳达峰方面的专家文章),激发了相应的概念意义(碳达峰相关的知识内容)、人际意义(参与、经历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政府、专家、民众等之间的关系)、谋篇意义(碳达峰专栏文章的正式公开发表与宣传)。其中,术语“碳达峰”的知识结构与建构除了通过分析概念意义展现,还能经由认知整合得以剖析:专家提出“碳达峰”这个术语原本就与事件域和隐喻认知方式有关;碳达峰即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这一事件,其中的隐喻思维包括以人类来理解(“二氧化碳是人”),以登山来认知碳达峰(“碳达峰是登山”);当该术语被实际运用到普通话语中(上文的例句),相应的事件域情况等在线知识会因实际语境发生适当变化,也可能在具体语境中关联到其他认知方式,如新的概念隐喻“碳达峰是战果”等。这些语境和语义内容最终引导出“碳达峰”相关词汇、语法等话语形式的呈现。

例2: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26日)

此外,我们结合例2,参考和谐话语分析方法,对聚焦术语“碳达峰”的话语分析予以补充。根据黄国文和赵蕊华[18,33-34]的研究,和谐话语分析旨在通过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的指导,探讨话语中人的问题、问题的参与者以及发生方式等。例2中“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等十大行动展示了我国积极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具体举措,表达了国家层面对于碳达峰的支持,彰显了中国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是大国身份制约行为,以及对社会和生态环境负责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和谐话语分析的制约原则。同时,“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话语还体现了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下,政府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集结全国“人”的力量解决“人”的问题,促进中国和諧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与发展。

3 结语

综上,本文在以往话语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术语学和认知语言学,关注专业话语和普通话语,从中识别相关术语,解析术语的语义和语法,并以术语为核心,综合其语境、语义和语法,同时参照其他话语分析方法,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态度等。文中以术语“碳达峰”为代表,剖析了中国生态环境话语,证实术语认知话语分析是对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有力补充,可见术语认知话语分析沿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话语的可操作性,开辟了术语学和认知语言学新视角,增添了话语分析的层次和内涵,也因此具备充足的发展潜势。

依据Gee[35]对话语分析范式的评价,话语分析者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描述或深度解释语言本身的运作;二是揭示甚至影响语言背后的社会或者政治问题。我们提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希望首先能为已有的话语分析提供新思路,再者能有助于引导人们对术语及其相关知识的了解或关注,掌握一定理解术语和专业领域的途径,促进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协同其他话语分析方法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仍在积极建构中,在不少方面亟待补充完善。例如本文仅着重探讨了普通话语范围内的术语话语分析,后续研究可侧重剖析专业话语中的术语话语分析,或者专门综合探讨专业与普通话语中的术语话语分析。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实例,更加系统地讨论术语的语境、语义和语法等层面。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Longman,1989:2-26.

[2]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5:27-46.

[3] FAIRCLOUGH N,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Sage,1997:258-284.

[4] VAN DIJK 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Oxford: Blackwell,2001:352-371.

[5] 辛斌.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与反思[J]. 外语学刊,2008(6): 63-70.

[6] 田海龙. 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6(6): 3-9.

[7] MARTIN J R.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J]. 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 2004(3):179-200.

[8] 朱永生. 积极话语分析: 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 英语研究,2006(4):36-42.

[9] KRESS G,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1-17.

[10] 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 Routledge,1996:70-72.

[11] MUBENGA K. Towards a multimodal pragmatic analysis of film discourse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J]. Translators Journal,2009,54 (3):466-484.

[12] 张德禄,赵静.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J]. 当代修辞学,2021(2): 26-36.

[13] ALEXANDER R,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J]. Language Sciences,2014,41(A):104-110.

[14] STIBBE A. An ec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4,11 (1):117-128.

[15]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 London: Routledge,2015:22-33.

[16] 黄国文,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2017(5):585-596,729.

[17] 赵蕊华,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 黄国文教授访谈录[J]. 当代外语研究,2017(4): 15-18, 25.

[18] 赵蕊华,黄国文. 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1):42-53, 159-160.

[19] LHOMME M-C. Lexical Semantics for Terminology: An introduc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20.

[20] 劉润泽,魏向清. 作为方法论的术语批评与中国学术话语创新构建: 从恩格斯的“术语革命”论谈起[J]. 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9-146.

[21] LHOMME M-C.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lexicon in terminology: A methodology based on frame semantics[J]. Lexicography,2018,4 (1):3-21.

[22] DROUIN P. Term extraction using non-technical corpora as a point of leverage[J]. Terminology,2003,9(1):99-117.

[23] 彭懿,张雪莹,肖晨星. 术语的认知整合[J]. 中国科技术语,2022,24(3): 16-26.

[24] PENG Y, LUO B, XIAO C. Enrich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terminology: A cognitive integrated perspective[J]. Lexicography,2022,9 (1):1-35.

[25] 王寅.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 现代外语,2005(1): 17-26.

[26] 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ⅩⅤ.

[27] 杨雪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2012(2): 31-36.

[28] MARTIN J,WHITE P.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160.

[29] 张维莎. 公共政治话语中以术语为手段的掩饰委婉语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Ⅰ-Ⅲ.

[30] 刘润泽,魏向清. 生态译学话语构建的术语批评路径及其反思: 知识生产与话语传播[J]. 外语学刊,2017(3):74-79.

[31] 张春泉. 术语修辞与中國特色理论话语: 以《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例[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30-42, 151-152.

[32] 张燕龙. 碳达峰与碳中和实施指南[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41.

[33]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2016(1):1, 9-12.

[34] 赵蕊华,黄国文. 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19(4): 44-49, 108.

[35] GEE J. How to Do Discourse Analysis: A Toolkit[M]. London: Routledge,2011:9.

作者简介:彭懿,女,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术语学。目前主持1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与教育厅项目。在Lexicography和《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通信方式: yipeng@hunnu.edu.cn。

张雪莹,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术语学、认知诗学。曾在CSSCI和省刊上发表论文。通信方式:1554252574@qq.com。

曾芳缘,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术语学。通信方式:zfy961854835@163.com。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术语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