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平台赋能教师学习

2023-06-26

在线学习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例研修名师

新技术的发展,重塑了教师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个性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学习环境依托网络平台,汇聚了海量、优质的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源,提供在线交流、实时互动等功能服务,形成了高度综合集成的数字化学习场景,赋能教师学习,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价值、积极回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需求。

一、课例研磨

(一)场景描述

课例研磨是指教师团队围绕教学主题,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开展课例迭代打磨、集体交流研讨的活动。课例研磨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及应用成为教师开展课例研磨的得力帮手,打破时空限制,提升研磨活动的个性化和可持续性。教师通过课例研磨活动,激发潜能,智慧碰撞,共同提高,最终形成优质的教学课例,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科研修”“专业课研修”“名师教研”等栏目资源,在线直播工具、在线互动工具以及课例评价标准清单等。课例研磨的过程主要包括备课、磨课和听评课三个方面。

1.备课环节。教师利用平台“学科研修”等栏目资源深入学习,通过在线文档收集工具等提交课例教学设计。

2.磨课环节。利用在线会议、平台直播等功能进行交流研讨。此外,教师需准备课例评价标准清单表格,使课例研磨更具针对性。

3.听评课环节。执教教师利用智能工具进行课例实践录制,其他教师可现场观摩学习、在线实时观看或查看课堂实录。

(三)方法策略

1.自主备课,教学设计。教师以课例研磨主题为引领进行自主备课,根据教学条件、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进行教学设计,并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迭代完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分享相关主题资源,进行交流互动。

2.研磨讨论,积蓄智慧。学科团队利用平台互动工具进行集体研讨,实时互动;抓住教学诊断点,针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个性或共性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专家或学科团队成员对课例教案给予相应的点拨指导,在课例研磨中积蓄团队教学智慧。

3.課例实践,集体评课。执教教师根据研磨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洞察和发现新问题。其他教师通过平台观课,以课堂观察的形式记录课堂现象,利用平台工具评价教学效果。

4.研磨分析,迭代优化。团队进行深度平等的对话、讨论,分析课例实践的亮点及不足。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研讨中生成教学策略。这个过程是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对课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和完善。

5.归纳总结,内化提升。通过对课例的反复研磨,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总结提炼出某一知识板块的基本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等,或基于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其他教师可借鉴、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参考、比较、思索,最终形成优质的教学课例,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案例片段·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队伍、平台为支撑,扎实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探索以训促赛、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闭环机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依托平台开展网络培训、培训管理及竞赛管理,自建网络共享课程,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2022年暑期,聚焦线上考试专题、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施等专题培训,培训教师700余名。为服务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系列专题报告活动3场,河北省四十多所高校的350余人次教师参加,河北大学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课程学习

(一)场景描述

课程学习是指教师根据个人需求,或在区域、学校、学科教研组等统一组织安排下,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所提供的学科教学案例、教改经验案例、通识研修资源和专家讲座资源等进行学习。教师依据所学知识优化、改进自身教学实践,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成果分享,以提升综合素养和育人能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下教师课程学习的新样态,为教师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新契机、新资源和新环境,方便教师自主、个性地进行课程学习,更好地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教师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板块资源,在线互动工具、在线直播平台、知识管理类工具等。教师依托平台模块下开设的“师德师风”“学科研修”“专业素养”等栏目资源进行选学,运用知识管理类工具整理知识,内化提升。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教师需要利用在线互动工具或在线直播平台进行交流分享。

(三)方法策略

1.自主学习,抓住机会提高水平。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水平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更新学习理念,提高学习内驱力,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制订平台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按时保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让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只有抓住学习机会,在持续学习中将所学内容一次次迭代优化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2.善用资源,注重总结凝练知识。平台通过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成方式,汇聚优质的学习资源,并利用个性化推荐引擎实现资源的个性化适配与推送,为教师个性化研修提供支持。教师要善用不同模块的平台资源,利用知识整理工具进行多样化知识总结归纳、凝练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指导和优化教育实践。

3.交流分享,适时组织成果展示。定期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分享会,集智慧、共成长,在课程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分享会既要重视过程性成果的形成,也要重视总结性成果的汇总。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互动或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和探讨学习心得,有利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共同进步。

案例片段·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利用信息手段开展研修,培养教师队伍。学校采用多样化研修形式,如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将实际需求与理论知识融入学习活动,使学校教师更新理念,转变方法。每一次学习后,负责人组织成员进行交流分享。此外,利用研修平台的移动客户端,学员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时互动,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利用平台数据,完善研修管理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总而言之,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解决了现场示范、专业引领问题、人员分散、信息闭塞问题和资源共享、技术应用等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题研究

(一)场景描述

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参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专家讲座、名师指点等活动及学习相关资源,明确课题思路,并在学习中优化研究流程,进而更优质、高效地开展研究工作。科研能力已成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课题研究帮助教师以科研思路去审视教学过程,认识并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和多样化研究工具,助力课题研究高效开展,更好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科研修”“院士讲堂”等栏目资源,在线互动类工具、在线直播平台、知识管理类工具等。教师通过学习栏目资源迭代修改课题研究设计,在平台直播类工具支持下开展教研组课题研讨活动,并运用知识管理类工具汇总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提炼范式并加以推广,实现研究效益最大化。

(三)方法策略

1.思考观察,找准选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源于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教师做课题研究,不要贪大求全,需要善于思考和观察,从真实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值得探究的选题。另外,教师还要结合教学痛点和当下研究的热点命题,思考和创新模式,彰显课题研究的价值。

2.善用资源,完善研究。教师要以平台开通为契机,紧紧抓住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机遇,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利用平台相关栏目资源,借鑒优秀教师或专家的研究成果,迭代完善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创新衍生出新的模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积极创新,强化问题意识,认真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拨云见日。为了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更好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课题研究成员应邀请专家和名师进行指导点拨,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利用平台工具或是线下面对面的方式开展主题微讲座,请他们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这样可以为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打开思路,提供可行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问诊把脉”的指导方式能够切实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4.聚焦课堂,以教促研。科研和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教师应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让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伴同行,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审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迭代修改研究思路和策略,以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案例片段·常州市第二中学

2022年2月,常州二中程承平老师申请的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高效课堂构建研究与实践”顺利立项。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践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之路。为了打破时空的限制,程老师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板块中与课题相关的课程,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

四、专家交流

(一)场景描述

专家交流是指邀请教育专家、学科领域专家融合线上线下双途径,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在线交流或莅临现场指导,面向一线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专家学者传播学科前沿进展和研究成果,分析教学应用,分享案例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探讨。专家交流是数字时代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与教师学习的迫切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相结合,帮助教师把握发展方向和解决发展问题,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创新应用注入新动力。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院士讲堂”“项目研修”等栏目资源,在线直播平台、在线互动工具等。教师通过平台栏目或平台直播工具积极参与专家交流活动;与专家研讨交流,详细解答教师疑问,拨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迷雾,破解学习难题。

(三)方法策略

1.专家凝聚,教师队伍建设开新局。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专家交流活动,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教育专家、学科领域专家等应积极响应号召,团结凝聚,关心支持教师培养,将讲座、研讨做稳做实。通过平台互动工具与教师交流,专家详细解答教师疑问,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师素养能力全面发展。

2.教师参与,破除教学障碍,闯出新路子。教师要提高学习内驱力,端正学习态度,认真聆听专家讲座,扎实开展学习研讨;借助平台,教师结合讲座主题、教学实际需要和困惑,主动请教专家,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问答交流环节。同时,教师还应反思课堂教学等问题,优化改进教学策略,有效破解教学难题。

3.归纳总结,素养和能力提升迈上新台阶。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当戒除急功近利之心,远离投机取巧之径,在专家交流后认真撰写反思总结,不仅要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要在思路上有所拓展、理念上有所更新。此外,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教师还要利用平台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深入学习。只有在“博观”中汲取养分,在“厚积”中获取力量,归纳总结,脚踏实地持续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案例片段·沈阳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

沈阳工程学院培训实行“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学习包含高质量录播课和行业专家直播课,线下培训采取集中授课方式,聘任相关行业专家授课。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大型实训设备和规范的实训操作管理体系开展现场实操培训。组织教师采取“讲座+研讨+模拟演练”的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互助式、共享式、合作式学习,并通过现场模拟演练,深入学习掌握应用场景、流程,增加学习趣味,提升学习效率。

五、名师引领

(一)场景描述

名师引领是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开设名师工作室,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创建学习共同体等方式,积极发挥名师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以提高师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围绕“名师引领”开展教师学习活动,一方面实现了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提升水平,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另一方面创新了教师学习模式,探索了数字化转型下学习活动的新形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名师名校长”“名师教研”等栏目资源,平台在线互动工具、平台直播工具等。平台通过设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引入专家和骨干教师等智力资源,为教师研修提供引领和指导。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在线培训、优质课展示、综合探讨等方式凝聚名师智慧。此外,围绕专题组织经验交流、心得分享、现场教学观摩、同行交流讨论、实地参观交流等活动,進一步深化引领成效。

(三)方法策略

1.优课引领,开展基于名师名课的课例研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各级各类优课和相关的备课资源,骨干教师以优质课例为载体进行引领示范,对普通教师进行实实在在的帮扶,开展基于名师名课的系列课例研磨学习,提高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让骨干教师在帮扶中得到成长。

2.课题引领,以名师研究课题带动教师发展。课题是组织教师协同攻关的“研究抓手”,可以促进名师带动普通教师从“实践经验”走向“理论论证”。名师将自身的课题研究贯穿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普通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名师带动其他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以课题为落脚点,积极参与研究过程,基于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提炼成果。在名师的指引下,普通教师提升了课题研究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名师也在课题研究中增强了教学引领力、课题研究能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名师工作室,围绕特定主题头脑风暴。借力工作室,名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传播辐射,并结合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研讨。名师承担活动设计、组织、引导工作,让教师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讨过程中,参与研讨的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焦点话题、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参研教师获取新的想法和实践灵感。

4.混合互动,适时组织多样化活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答疑、引领服务,开展在线培训、示范课展示等活动,全方位支持教师目标达成。同时,各地还应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拓展线下活动,如开展名师送课活动、线下集中培训、线下专题讲座等,组织研修共同体中的教师进行面对面互访和展示交流等,增强共同体中教师的现场体验和情感交流,通过多样化活动,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优秀教师学习成长高地。

5.定期展示共同体的学习成果。成果展示活动不仅仅是展示教师学习结果的机会,更是教师间情感交流、思维交锋的平台。根据学习进程定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名师与普通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经验共享,进一步调整深化学习内容。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包括课程设计方案、小课题研究报告、课例执教心得、研究体验与反思等。

案例片段·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次“暑期教师研修”活动,在宣传组织方面,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下发研修通知,校院两级联动、全面动员,全校975人积极参与,参训率98%;在学习要求方面,国家级、市级教师团队带头学,骨干教师重点学,新进教师全面学,注重学习与实践结合;在研修管理方面,教师发展中心专人管理,定期通报学习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教师研修中遇到的问题。本次共947人研修达标,达标率97.1%。

六、虚拟教研

(一)场景描述

虚拟教研是指以高校基层实体教研室的功能和组织创新为基础开展的虚拟教研活动,将优秀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建设成开放共享的网络课程,并在跨时空的共建共享中创建跨学校、跨区域的虚拟教学、教研团队,完善学习平台和工具,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虚拟教研是数字时代下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和新范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教研学术水平和培养一批能胜任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具材料

工具材料包括在线互动平台、在线直播平台及工具、知识管理类工具等。虚拟教研室依托在线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新形态,利用在线互动工具给予教学研究全过程支持,并通过在线平台实现优质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和推广。

(三)方法策略

1.创新教研形态。研究协同教师培养跨部门合作与多技术赋能作用的教研团队协同运行机制,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平台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助力教师教研朝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普惠、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组织参研成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通过更深层次和更宽广度的教学研究,携手迈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为助力教育数字化共同奋进。

3.共建优质资源。教研室需找好多元主体的结合点,在成员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协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完善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充分发挥教研成果推广方面的补充作用,让优质的资源惠及更多的老师。

4.开展教师培训。发挥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常态化、多形态的教师培训,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案例片段·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

2022年10月22日,教育部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工作启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该虚拟教研室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教授牵头,联合全国208所国内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基础教育区域学校协同共建教研共同体。在创新教研形态方面,教研室采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赋能,构建以混合式教研为主模式、以衍生教研场景为拓展的教研新形态;在加强教学研究方面,教研室划分了“智能教育素养内涵与培养”“区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建设”“学科智能教学与教研创新”“智能化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数字画像与智能测评”五大子研究子课题,并组织参建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在共建优质资源方面,教研室组织参建成员和大中小学共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领域的知识图谱、优质课程、新形态教材、教研资源、优秀案例集,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开展教师培训方面,教研室以“三课一问”为载体,即“课程研修、课例研磨、课题研究”和“教研问题”,培养胜任智能教育的“种子教师”和“领头雁校长”。

猜你喜欢

课例研修名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名师简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